今天是 2025年11月3日 星期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 正文
瞧瞧中山这群“老”有意思的人
发布时间:2025-10-29

当重阳传统遇见时代新意

我们看到了岁月最好的模样在中山,有这样一群长者

他们用热情点亮人生金秋

活出令人羡慕的“夕阳红”

这个重阳节

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老”有意思的

中国好人、广东好人

感受他们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银龄群像 时代风采


640 (12).png


在中山市石岐街道太平路太平里9号,是“老字号”忠记理发店所在的位置。1986年,时年31岁的林以忠在此租下一间约15平方米的店铺,开始了他的理发事业。近四十年来,无论风吹日晒,店铺几乎全年无休,仅在春节短暂休息,营业时间稳定在早8点至晚6点,被街坊们亲切地称为“忠记”。店内陈设简朴,一张脚踏蹬得锃亮的黄色古董理发椅是“镇店之宝”,这是林以忠在上世纪90年代花120元从一位老师傅处购得。门内外张贴着“请取号码牌,过号请重排”“春节不加价”“90岁以上优先”等字样,体现了对顾客的体贴。


640 (18).jpg

图片来源:宋奕的行摄笔记


理发价格自20世纪90年代调整为5元后,至今未变。对于为何不涨价,林以忠认为,虽然物价上涨,但不少老街坊收入不高,自己靠着理发手艺,既能赚取生活费,也能帮助大家“能省就省”。他相信,只要每天勤快些,多服务一些顾客,生活就没有问题。这“5元”的定价,已然成为他对街坊邻里的一个承诺。


除了服务到店的客人,林以忠还长期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和满月婴儿提供上门理发服务。上世纪90年代,他曾在敬老院义务理发,因手艺娴熟,每天最多服务过百人,后因身体原因无法长期弯腰而未能继续,但他仍坚持在店为有需要的特殊群体服务。


林以忠注重服务细节,至今仍坚持使用传统的酒精灯为刀片消毒,并为顾客使用一次性护颈纸和肥皂水进行脸部保护,以确保卫生与舒适。他的诚信与匠心赢得了广泛赞誉,先后荣获“中国好人”“广东好人”以及2023年广东省“诚信之星”等荣誉称号。70岁的林以忠表示仍打算继续干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这家小小的理发店早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街坊们心中一份温暖的坚守。


一把推剪,一份匠心

39年慢时光里坚守的不只是手艺

更是街坊邻里的信任与温情

5元理发的背后

是比金钱更珍贵的承诺

“这份坚守,‘老’有意思了!”


640 (13).png


在中山市东区街道花苑社区,归国华侨梁杰康老人的剪纸工作室里,四周墙面挂满了主题各异的剪纸作品。


640 (19).jpg

梁杰康剪纸工作室


这位1946年出生于日本神户的老人,7岁时便跟随父母回到祖国。特殊的人生经历让他对家国情怀有着更深沉的理解,也影响了他后来的艺术道路。年轻时,他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并在农村生活中通过当地的群众接触并迷上了剪纸艺术。2006年从中山中专退休后,梁杰康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剪纸创作中,他的创作突破了传统题材,紧密贴合时代脉搏,从“神舟”飞天、北京奥运、港珠澳大桥开通,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山高质量发展、深中通道等国家大事和家乡变化,都在他的巧手下化为精美的艺术画面。至今,他已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史学习教育、民俗等主题创作了5000余幅作品。


他的代表作《盛世中华》14米长卷,生动重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场景,已被广东华侨博物馆永久收藏;他曾因一句激励而耗费一个月心血剪出长达37米、包含101头形态各异牛的《百牛图》,剪坏了3把剪刀,手指磨出水泡。对梁杰康而言,剪纸不仅是艺术,更是情感的寄托。2004年,他年仅13岁的爱子不幸意外离世,巨大的悲痛使他几乎一夜白头。他将对儿子的思念转化为博大的爱心,全身心投入到公益剪纸事业中,他曾说:“我教剪纸不为利,坚持剪纸不为名,如果非要问一个原因,那就是为了已逝的儿子……我要把孩子心中的父亲形象一直延续下去。”即使后来被诊断出患有膀胱肿瘤,在化疗期间他仍强忍病痛创作,完成了近百幅“中山好人图”。


640 (20).jpg

梁杰康向市侨联捐赠104幅剪纸艺术作品


梁杰康将回报社会视为人生最高的境界。近二十年来,他怀揣着这份信念,将剪纸艺术带进学校、社区,足迹遍布中山各个角落。他从2007年起开始义务教学,无论是骑自行车还是转乘多次公交,都坚持送教上门。他开设公益课程逾800场,孵化培育了青年剪纸社团“剪艺社”、亲子剪纸服务队等多个公益社团,服务居民群众累计达2万余人次,亲手教授过的学生多达数千人。


此外,他还以老党员的身份积极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甚至前往港澳等地举办展览,成为粤港澳文化沟通的桥梁。梁杰康先后荣获了“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广东好人”“广东省文艺志愿者先进个人”“中山市道德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如今,年近八旬的梁杰康依然没有停下剪刀的打算,他希望趁自己还能动手时,抓紧时间创作更多作品,记录这个美好的时代。


一纸一世界,一剪一乾坤

他用红色剪纸讲述家国故事

将人生悲欢化作艺术永恒

是行走的“时光记录者”

更是文化的传承人

“这份匠心,‘老’有意思了!”


640 (15).png


在中山,年过六旬的退休社区书记刘美英被大家亲切地称作“肥妈”,她用近四十年的时光默默守护着社区的温暖。自1985年在石岐太平社区居委会工作开始,刘美英便将自己与社区紧紧联系在一起。她曾帮助生活困难的退伍军人解决住所问题,让他们在异乡找到归属感;她带头并发动社区居民为患有急性冠脉综合征等重病、无力承担医疗费用的居民苏达章捐款,帮助其走出困境,在社区形成了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2009年退休后,她并未停歇,而是选择到石岐街道残疾人工疗站服务,成为33名残障人士最亲密的家人,不仅照料他们的生活,还学会了通过按穴位等方式缓解他们的病痛,工疗站的成员们都亲切地称她为“肥妈”。她的爱心还播撒到了大茅岛,主动上岛关怀麻风病康复者,用心打消他们的顾虑,用尊重带来温暖,被康复者们视为亲人。


640 (21).jpg

刘美英带领志愿者看望中山老战士陈奶奶


刘美英深知个人的力量有限,早在1989年就开始凝聚社区力量,组建了一支从最初只有几位朋友参与到后来发展至超百人、甚至三百多人的“不挂名”志愿服务队。她积极链接社会资源,带动爱心企业和成功人士共同帮扶弱势群体。尽管自己身患高血压等多种疾病,需要常年服药,但她依然乐观前行,将病痛转化为更坚定助人的动力。她说:“病痛反而激励我继续做公益的心,只要医生不下禁令,我就继续做下去。”


640 (18).png

刘美英与40余位特殊儿童家长及银龄志愿者带孩子们了解香山先贤的历史


刘美英参与过28届中山慈善万人行活动,其事迹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先后荣获“中国好人”“广东省最美志愿者”“中山市十杰市民”“中山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如今,在这座博爱之城,刘美英的身影仍活跃在各类志愿服务中,她用近四十年的坚守,诠释了最美的邻里情深,让温暖的涟漪不断扩散。


四十年公益长跑

她从青丝忙到白发

用温暖编织覆盖全城的爱心网

病痛从未阻挡她前行的脚步

反而让她的爱心更加坚定

“这份志愿情,‘老’有意思了!”


640 (16).png


在中山市港口镇,年过七旬的退休夫妇孙永锋和黄国英用毕生积蓄打造了一座名为“万卷楼”的公益书屋,成为了当地知名的“书香地标”。孙永锋曾是一名水利工程师,妻子黄国英曾是一名护士,两人退休后并未选择安逸的晚年生活,而是倾尽积蓄购置了一处带花园的一楼房屋,于2015年春天创办了免费向公众开放的万卷楼。如今,这里已收藏近5万册书籍,其中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古籍有6000余册,内容涵盖历史、文学、书法、医药等多个门类。


孙永锋对藏书的热爱源于其教师家庭的熏陶。他淘书足迹遍布各地,尤其每逢农历三、六、九日的凌晨,总会雷打不动地前往六公里外的沙岗墟“淘书”。为了心仪的书籍,他常常不惜重金,曾有一次花费上万元买下上千本旧书,用面包车才拉回家。然而在生活中他却极为简朴,衣服穿了多年也舍不得换,家用电器坏了也是淘旧货来修修补补。


640 (22).jpg


随着藏书增多,如何保护这些历经岁月侵蚀的古籍成为难题。许多古籍出现虫蛀、霉变、破损等问题。2016年,时年90岁的古籍修复专家沈革先生到访万卷楼,点醒了夫妇俩。时年57岁的黄国英毅然拜师,从零开始学习古籍修复这门精细复杂的技艺。修复一本古籍往往需要经历拆书、揭页、补书、压平、装订等二十多道工序,耗时短则数天,长则一个月。近十年来,她已让上千本古籍重焕光彩,并于2023年成为中山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640 (19).png


万卷楼不仅是一个藏书室,更是一个活跃的社区文化空间。夫妇二人将书屋全面向公众免费开放,街坊邻居可以随时前来读书,周边学校也常组织师生前来参观学习。他们还积极“走出去”,定期携带《论语》《史记》等典籍走进大中小学和社区,举办公益课堂,向青少年普及古籍文化,演示修复技艺。此外,他们创建微信群发布活动通知,并利用社交媒体分享修书心得,吸引更多志愿者加入。


他们的善举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孙永锋在2025年第一季度荣获了“广东好人”称号,其家庭先后荣获“全国五好家庭”“广东省十大优秀书香之家”、中山市“文明家庭”等称号。万卷楼也被评为“特色志愿者服务阵地”“孙永锋好人工作室”,首批“美丽港口”多彩文旅打卡点,“中山市港口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孙永锋和黄国英夫妇用他们对书籍的热爱和无私的奉献,将万卷楼打造成中山市一道温暖而厚重的文化风景。


万卷楼里“复活”古籍

把文明的种子“种”进少年心里

七旬夫妇用余生守护书香

让千年文脉在指尖延续

“这份传承,‘老’有意思了!”


640 (17).png


90岁高龄的老党员凌志坤自1995年退休后,并未选择安享晚年,而是怀着“发光发热,为人民服务”的“老年梦”,以“学、研、写、讲、做”五结合的方式,持续为社区治理和城市发展贡献力量。他坚持每天读书看报、收看新闻,并通过“学习强国”平台学习,以此保持“上通天线、下接地气”的能力。


三十年前,因老伴患病行动不便,需靠人背才能回到六楼的家中,凌志坤切身感受到旧楼无电梯的困境,并由此成为中山市公开呼吁旧楼加装电梯的“第一人”。他持续深入调研,先后撰写了9篇相关建议,推动旧楼加装电梯在2019年被列为中山市“十件民生实事”之一,至今全市已有200多幢旧楼成功加装电梯,显著改善了老年人的居住条件。


640 (20).png

凌志坤在市人民医院作宣讲,分享杨氏家族捐资兴建医疗大楼的故事


凌志坤的关注点始终围绕着老年人的福祉。在2013年的一次中国梦深化改革座谈会上,他作为唯一的居民代表发言,提出了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具体设想。他所撰写的《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建设让老年安度幸福晚年》一文,直接助推了中山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此外,他在社区走访中发现许多老年人用餐不便,进而积极建言推动长者饭堂的建设,使其在中山逐渐普及。至今,凌志坤已撰写了103篇文章,超过40万字,并结集成十本《我的老年梦》文集,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众多“金点子”。


自2013年正式开启“老年梦”征程以来,凌志坤在近十年间活跃在基层宣讲一线,他的足迹遍布中山十多个镇街及众多企事业单位,宣讲超过100场,直接听众达1万人次。他善于用“卖蔗埔起义”红色故事、杨氏家族捐资建院等生动事例讲述理论知识,使宣讲深受群众欢迎。


2022年底,以他名字命名的“凌志坤宣讲工作室”揭牌成立,作为全市首批五个宣讲工作室之一,凌志坤宣讲工作室的宣讲内容既能“上接天线”把握理论高度,又能“下接地气”贴近百姓生活。该工作室还注重品牌建设和成果转化,打造了“邻听好声音”基层宣讲品牌,并将优秀的宣讲稿件汇编成《邻听好声音》读物,收录文稿26篇,超过13万字 。2025年1月,凌志坤被评为2024年“广东好人”,他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一位老党员不忘初心、为民服务的深厚情怀,这份奉献精神也激励着更多年轻人投身于城市建设之中。


640 (21).png

“凌志坤宣讲工作室”揭牌成立


90岁高龄仍在更新知识库

他的建言是城市接地气的“智慧锦囊”

从旧楼加装电梯到社区养老

每一份建议都饱含着对这座城的深情

“这份智慧,‘老’有意思了!”


重阳暖心 文明传承


孝老爱亲不仅是传统美德

更是城市文明的亮丽底色这个重阳节您可以

用镜头记录长辈的笑脸

用耐心聆听他们的故事

用行动支持他们的爱好

用真诚传承家的温暖

让尊老敬老成为城市温度

让孝老爱亲融入日常点滴

让一切都变得“老有意思了!

在中山这座博爱之城

像他们这样“老”有意思的长者并非个例

他们共同构成了银龄群体中一道生动而温暖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