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名词剖析
发布时间:2006-02-16 来源:中山商报
[B]编者按:
一万五千多字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一系列简明的数据和精辟的概念,展现了我市“十五”期间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人振奋。报告还把“十一五”时期作为我市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两个适宜”城市,构建“和谐中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的具体目标,催人进取。为更好地解读《报告》,本版特辑《报告》中的多个重点名词,并对此进行剖析,以期能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报告》本身的重大意义。[/B]
◆“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是指导未来五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市“十一五”规划领导小组,在充分开展规划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座谈会、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及各镇区、各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规划纲要》(草案),并经市长办公会议和市委常委会讨论,提交市十二届三次人代会审议通过。
◆全国生态市:2005年9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创建生态市动员大会,明确要求通过创建全国生态市,使我市生态环境趋于良好,环境污染基本消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得到有效贯彻执行;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加速发展;生态文化长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城乡环境清洁优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到2008年基本完成《中山生态市建设规划》制定的近期规划目标,达到全国生态市标准并通过考核验收,成为全国第一批、广东第一个全国生态市。
◆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文化产品和提供服务的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对我市长远发展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2005年是全市文化产业发展重要的一年,《中山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推出,博鳌亚洲论坛2005国际文化产业会议在中山成功举办,一批文化产业项目签约中山,文化产业园区开始建设。2006年,我市将继续开发和利用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名人文化资源,积极筹办南朗、小榄文化产业园区,培育创意产业带,拉动全市创意产业发展。
◆区域品牌:所谓区域品牌,是指在某个行政(地理)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具有相当规模和较强生产能力、较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产业产品。为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广东省首创“区域品牌”概念,并选择了基础较好的三个产业集群,正式启动区域国际品牌试点。近年来,我市产业集群快速壮大,古镇灯饰、小榄五金、沙溪休闲服等扬名国内外。基于我市现有的产业集群基础,着力培植一批区域品牌,将是专业镇继续做大做强,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与国际竞争力的最佳战略选择。既可以数十倍地提高产品的利润空间,又能解决目前专业镇存在的用地紧张、规模扩张停滞、产业配套能力不强、缺乏研发创新等产业瓶颈。
◆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即通常所指的工业“飞地”。2004年省委、省政府提出要通过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三角联手建设产业转移园区的新办法,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从而解决山区及东西两翼招商引资和珠三角地区土地资源约束的问题,带动全省经济加快发展、协调发展。在去年底举行的第三届“山洽会”上,清远、韶关、河源等市及下属的部分县镇,分别与深圳、佛山、中山等地签订了11个设立产业转移园区的框架协议。中山市与阳西县两地合作产业转移,在阳西共建的国家级中山火炬高新技术开发区已奠基,奠基典礼上有12家企业签约产业转移项目,每个项目的投资额均在450万美元以上,签约总额超过1亿美元。
◆绿色中山:搞好绿化工作,提高整体绿化水平,是建设生态城市、建设“两个适宜”城市和构建和谐中山的重要内容,是改善中山环境的重要工作。近年来,我市掀起几轮“绿化中山大地工程”,并取得显著成效。2005年初,市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提高整体绿化水平的意见》,提出了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市”和“广东省林业生态市”,全力打造绿色中山的目标。从2005年起,我市每年安排4000万元用于城乡绿化建设。
[align=center][URL=../photo/showcontent.asp?id=107667][IMG]../data/photo/News/Tn_200621611162666877.jpg[/IMG][/URL][/align][align=center][size=2][color=#0000FF]中山路网建设快速发展(资料图片)。[/color][/size][/align]
◆零用地招商:国家从2004年开始加大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从中央到地方都严把土地审批关,用地指标大幅压缩,加上多年来我市高速发展,可开发土地逐步减少,一度给我市招商引资工作造成极大困难。为了解决发展瓶颈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市不断创新引资方式,大力推行“招商选资”。“零用地招商”是其中重要形式之一,即鼓励外资企业增资扩产,在不增加用地的情况下,提高投资密度和产出强度。2005年,我市外商企业增资达4.7亿美元,不仅有效扩大、优化了我市利用外资的存量,起到良好的招商引资示范效应,而且极大地缓解了全市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
◆“四体联动”应诉模式:近年来,我市出口产品所涉反倾销等贸易摩擦不断增多。为积极应对贸易摩擦,维护我市出口企业的权益,我市在全省地级市中首批设立公平贸易职能科室,宣传普及公平贸易相关知识,进行案件预警、跟踪和工作交流,大力推行“政府+行业协会+进口商+涉案企业”四位一体的应诉模式,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集中供养工程:为提高对农村五保户的集中供养率,更好地解决农村五保户的生活困难,我市以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关于加快我市农村敬老院建设的议案》为切入点,全面推进集中供养工程,加快农村敬老院建设工作。预计2005—2006年我市改造(扩建)的镇区敬老院14间,改造建筑面积共5.7万平方米,共增加床位1000余张,总投入资金6800多万元。目前,全市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已达38%;今后几年我市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十一五”末集中供养率达到50%以上。
◆平安和谐社区:2005年12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平安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提出创建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的“六好”平安和谐社区的目标任务。从2006年起,我市将安排64个社区作为首批创建单位,创建示范社区。要创建平安和谐社区,必须切实加强对社区工作的领导,加强和完善社区基础建设;加快“村改居”工作,理顺村居关系;加强居民自治,完善社区管理体制;拓展社区服务,壮大社区工作队伍;强化治安管理,提高社区居民法律意识;深化政治环境,提高居民的卫生和健康水平;繁荣社区文化,倡树文明风尚。
◆公交一盘棋: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公交优先发展作为深化“畅通工程”建设的重点之一。将公交体系建设纳入全市总规,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交通、建设、规划、物价、交警及公汽等部门共同努力,不断完善网络布局;在逐步完善城区交通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城乡公交一体化步伐。目前全市共建成公交线路近120条,落实公共交通车辆千余辆,全面实现了“村村通”。今年,我市将加快城北、火炬区等综合站场建设,优化线网布局,进一步提高公交智能化水平。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2005年国家商务部正式启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目标是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省委省政府要求各市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全面推进全省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一是扩大试点范围,建立和完善农村商贸市场体系,二是对“万村千乡”试点工程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目前,我市已有大型连锁超市将“农家店”开到了村镇。
◆城乡保险一体化: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一体化势在必行。目前,我市城乡的社会状况、经济结构正迅速地变化,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迅速,部分镇区已经具备条件推行社会保险的城乡一体化,为此,市政府提出从今年开始逐步探索建立城乡社会保险一体化的制度,并逐步扩展到全部社会事业的城乡一体化,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免费义务教育:教育部发布《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提出,争取到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免费教科书和住宿生活补助。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地区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2015年在全国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2004—2020年)》提出,未来15年将大力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逐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省政府提出,从今年9月份新学年开始,广东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将全部免交学杂费。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我市将在年内免除本市农村户籍人口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并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逐步实现全市范围的免费义务教育。
◆风险投资: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社会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社会各类资金的大力支持,尤其是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的支持。科技创新的发展为风险投资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风险投资也只能在科技创新氛围较强的环境中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才能靠创新带来的增值获取高额回报。就我市实际来看,众多的中小企业进行科技创新遇到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资金问题,政府通过设立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引导社会各类资金投向企业科技创新,支持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发展,将成为提高全市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