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1月21日 星期二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城市建设>>文明城市 >> 正文
中山大地上的盛世气象
—— —中山升格地级市20周年新闻随笔
作者:◎本报记者 郑万里 发布时间:2008-03-28 来源:中山日报
  孙文西路文化步行街,在现代化之手的精雕细刻中,竟成了一个美轮美奂的文化旅游"圣地"。

忙碌的中山港码头。

中山电展会现已成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档次最高、效果最好、最具影响力的电子信息行业品牌展览会之一。


  引子

  这些日子我的思绪在高速运转,试图在中山升格地级市20周年的日子里,寻找一个最恰如其分、最能概括中山发展成就的词汇。
  那天,我驱车环绕中山,视觉传递的灵感使我豁然开朗,我的视线扫描到的每个地方都被一个变字吸引着,变-- -成为概括中山发展最有力量的词汇。从城市到乡村,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生产,从外观到内容,从部分到整体,从个别到一般,全方位多层次的变不仅使中山换了新颜而且换了内涵。
  马克思曾用"一天等于20年"来赞美工业社会的发展速度,中山正是用这种速度书写了这片热土的盛世气象。

  一

  居民们从自己的生活中领略这景致,品味这景致带来的愉悦心情,“全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和谐之城”的美誉,代表着中山民间的认同感,这是旧时代的石岐(中山旧称)所稀缺的。
  20年前,我站在紫马岭上俯瞰中山,水网交织,稻花芬芳,只有远处方可看到朦胧的楼房。”一位昔日的农民今天的老板用近似诗意的语言向我叙述着当年的景象。这景象虽也妖娆,却总是产生不了现代化城市那种宏伟壮丽的感觉。
  这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来静静流淌的河涌,如今已经演变成了小区水榭,让人们尽情享受现代生活的美好;原来郁郁葱葱的蕉林,如今已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一让千姿百态的建筑群,终日演奏着现代文明的交响曲;昔日炊烟袅袅的村庄,如今已被现代化城市包围其中,由此产生了一个十分现代又糅进古老元素的名词—— —城中村。
  孙文西路文化步行街,当年曾是中山的闹市区,是熙熙攘攘商贾辐辏之地,如今在现代化之手的精雕细刻中,竟成了一个小巧玲珑美轮美奂的文化旅游“圣地”,游客到此,可寻觅南洋之风貌,抒发思古之幽情。
  博览中心、文化中心、中银大厦、大信·新都汇、万佳、雍逸廷、孙文纪念公园、远洋地产……各种标志性建筑物,把中山组装得如此丰满、厚重、靓丽,谁也别想一眼视透她。
  各种公共设施,公共产品构建的服务系统,已经成为我们这座城市的独特风景。居民们从自己的生活中领略这景致,品味这景致带来的愉悦心情,“全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和谐之城”的美誉,代表着中山民间的认同感,这是旧时代的石岐(中山旧称)所稀缺的。
  城市的发展,城市内涵的增加,有赖于经济的繁荣以及当政者执政理念的正确。20年来中山国内生产总值从30多亿元猛增到1210多亿元,增长30多倍;工业生产总值从50亿元猛增到3500亿元,增长近70倍。中山以全省1%的国土面积、不到2%的户籍人口,连续5年创造了生产总值排全省地级以上市第5位。并连续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全国环保模范城”、“全国文明城市”等20多个含金量较高的称号。
  这是一座城市的荣耀,也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标记。
  
  二

  今天的中山人把生意做到了海外,把观光的目标选在了海外。当年被贫穷推向海外的中山人及其后裔,今天又回到了家乡,投资办厂、经营贸易、交流文化。20年来,数百亿的资金注入家乡的土地,使家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山市的许多地名、村名都浓缩着历史的内容,你细心去解读,会发现其中的诗情画意、传奇故事、章回小说。
  我在石岐区南下村停下来,站在昔日的南洲街浮想联翩。南下,既是过去的中原人南下中山的登陆码头,又是过去的中山人南下海外的起锚之地。千百年间,是贫穷的力量把这里的人们推向了凶险丛生的大海,在这里不知上演过多少撕心裂肺、生离死别的人间惨剧。
  我在这里来回踱步,想寻找昔日留下的蛛丝马迹,街道两旁都是拥挤的店铺,如蚁的行人匆匆来匆匆去,都忙着自己的营生,无暇回忆那凄楚的往事,问了几个人,要么做思索状,要么不知所云,或许这远去的凄楚在他们的记忆中已经是一片空白。
  唯有一座巨大的礁石静静地卧在街头,是它见证了几百年来这里发生过的风风雨雨、凄凄惨惨,但它沉默不语,我抚摸着它粗糙的躯体,想抠出一鳞片爪的信息,这信息所透露的一定是散落在60多个国家的近百万中山籍华侨中,那些从这里漂泊过海的乡亲们的辛酸。
  可以告慰的是,贫穷驱使中山人冒着葬身鱼腹危险横渡太平洋的事,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今天的中山人,已经学会了用现代文明成果与世界各国沟通。现在,你无论走到南洋、西亚,还是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都能听到纯正的乡音,都能看到中山的产品。如果说,今天的中山在和世界拥抱,绝对不是夸张之词了。
  今天的中山人把生意做到了海外,把观光的目标选在了海外。当年被贫穷推向海外的中山人及其后裔,今天又回到了家乡,投资办厂、经营贸易、交流文化。20年来,数百亿的资金注入家乡的土地,使家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

  如今,公路密如蛛网,桥梁如架飞虹,水乡消除了行路难的喟叹,也迅速缩短了与现代文明的距离,人民群众像做梦一样先于全国富裕起来。在市民的闲谈中,这应该是大书特书的功绩。
  我到了南区渡头村,这里曾经是千帆云集的码头,当年市内外的船只都要在这里聚散。
  在南国水乡,河涌交织水阻陆路,那时候桥少路短,人人都有行路难的感叹,舟船就成了人们行走、劳动、运输的工具,这就给溪渡造就了一时的繁荣。渡头村的老支书指着昔日的码头遗址说:“这原来有个牌坊,是清朝修的。我小的时候,这里船来舟往热闹非凡,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这里就逐渐衰落了。”在渡头村我们看到了冷冷清清躺在村陈列室里的牌坊匾额,上面写着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溪渡码头”,从这个匾额上还依稀可见它当年的繁华。
  南区宣传委员刘钊妍还向我们介绍了中山最后消失的横水渡—— —金溪村大涌渡口,我们立即赶到这里想做一次实地采访,不巧天下起了蒙蒙细雨,江面笼罩着一层薄雾,一只小艇在江面上哀鸣,我们召唤船手把小艇开过来,去对岸厂房林立的地方看一看,我们上了船,我的心情蓦地被烟雨紧锁,看着这满船的冷清,一幅冷色调的昔日景象浮现在眼前,好在它已经成为过去。
  如今,公路密如蛛网,桥梁如架飞虹,水乡消除了行路难的喟叹,也迅速缩短了与现代文明的距离,人民群众像做梦一样先于全国富裕起来。在市民的闲谈中,这应该是大书特书的功绩。
  20年来,市民们目睹了中山路、兴中道、起湾路、中山港大道、悦来南路、富华道等主干线建设,享用了中山三桥、中山港大桥、大南沙大桥、长江路大桥、东河大桥的畅快。据统计,1988年我市仅有公路414公里,现在达到1670公里,20年增长了四倍多,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公交车的目标。
  
  四

  商品都是有价的,而中山人创造了无价的商品,这是商品的极致,是中山人的荣光。
  我们走进沙溪、走进古镇、走进东凤、走进南头、走进黄圃,同样都有叹为观止的感觉。
  专业镇,是这20年在中山出现的新名词,是中山人创造的杰作。
  中山人常用自豪的口吻向外来的亲朋故友介绍大涌的红木家具,古镇的灯饰,沙溪的休闲服,小榄的五金以及东凤的小家电、黄圃的腊肠、东升的脆肉鲩鱼等,讲的时候,那种如数家珍的认真劲,就连外来的客人也会被感染,因为事实胜于雄辩:现在中山拥有国家级产业基地25个,省级专业镇13个,共创省级以上名牌409个,民营经济已占中山半壁江山。
  大涌镇是国家授予的红木家具生产基地,这里的家具店鳞次栉比,家具款式丰富多彩,中式的、西式的、传统的、现代的,应有尽有。红木是树中珍品,千百年成材,用这种木料做成的家具凝重、厚实、华贵,在封建社会,是富贵的象征,皇帝的龙椅,大臣的几案,贵妃的卧榻,甚至王公贵族的棺椁都是红木制成的。如今,它却“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街道的空旷处,粗大的红木堆得像小山,都是进口的。同行的人介绍说,这些木料来自缅甸、老挝、加蓬、几内亚、巴西等国。一个小镇竟能与这么多国家发生联系,足见中山人的大气魄。
  走进合兴公司,宛如走进红木家具博览会,红木、黑木、鸡翅木、酸枝木、黄花梨……红木系列作质料的产品应有尽有。红的、黑的、黄的、褐色的、紫色的,各展风采。镇宣传办的江晓明说:“这里表现的是新古典主义。”
  对,“新古典主义”这个词条很贴切地描述了这里的特色。
  主人领我们去欣赏他们的家具精品,那是一个很长的座椅,两边有扶手,后面有靠背,靠背上雕刻着“百兽图”,技艺精湛,巧夺天工,放在一个木台上,真是富贵华丽。主人请我们上去坐坐,没有一个人挪动脚步,仿佛轻易地去坐是对这件精品的亵渎。
  我问:“多少钱?”
  “无价。”主人回答。
  商品都是有价的,而中山人创造了无价的商品,这是商品的极致,是中山人的荣光。
  我们走进沙溪、走进古镇、走进东凤、走进南头、走进黄圃,同样都有叹为观止的感觉。
 
  五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是最难塑造的。这是中山20年来最大的隐性成就,这个成就令人起敬。
  中山的变,最深刻的是人的变。人们从维持生活到享受生活,从向往现代化到享受现代化,从消磨人生到塑造人生,都经历了一个灿烂的历程。马克思说,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这句名言在中山20年的发展中得到了证实。
  有时候,我们会对眼前发生的一切熟视无睹,这是现代人的通病,在普通人的眼里,中山人依旧是中山人,如果用诗人、作家的犀利目光射进人的心理深层,就会得出和外部世界同样的结论:巨变。
  眼光远大了,胸襟开阔了,包容心增强了,谈吐文雅了,举止斯文了,和普通人接触,在对话中他们会经常引用一些时新的论点和新派的词语,一言蔽之:文明度增加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是最难塑造的。这是中山20年来最大的隐性成就,这个成就令人起敬。
  谈到人的变,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社会角色的变。20年间,人的社会角色转型是和社会转型同步的,昨天的农民成了今天的老板,昨天的普通人成了今天的企业家,昨天的牧童成了今天的大学生,昨天被贫穷困扰今天成了中产阶级。大多数中山人都可以从自己的生活领域内,举出一些角色转型的实例,或许你自己就是实例。我曾采访或交往的领域里也有这样的典型。
  杨绍琪,过去的工程技术人员,现在成了建设局副局长。
  刘依婷,过去的小学教师,现在成了石岐区中心小学校长。
  林建江,过去的高级打工者,现在成了名牌企业“粤山泉”的老板。
  陈联帝、何建华……这些赫赫有名的房地产老总,无不折射着人在社会转型中那种自我完善的精彩过程。
  20年,中山致力于打造既适宜创业又适宜居住的城市,更致力于打造适宜人们成长的平台,宽松的社会环境,使人在这个平台上尽情地施展才能,扮好角色,提升角色的内涵。
  这,就是和谐。人是万物之灵、万事之本,无论社会进步,抑或经济发展,追根溯源终要落到人身上,只有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才能和谐。
   
  六

  自然的人性化和人性的自然化,都是人类和自然相处的至高境界。中山从先前的蓝天绿地花鸟城,到现在的生态城市建设,是我们认识自然、保护自然、建设自然,与自然建立友好关系的自觉行动。
  中山,层峦叠嶂,山环水复,林木丰茂,绿地如毡。
  我走进南区詹园,想再次领略它带给我的视觉享受。长廊回旋,曲径通幽,楼台拂柳,水榭观鱼,有苏州狮子林的深邃,有杭州西湖多变的水色,有扬州瘦西湖的平阔,集中国园林钟灵毓秀于一身,堪称岭南第一园。
  而这个园林又镶嵌在树木葱茏的五桂山山谷,真是一幅灵气十足的山水画。
  五桂山是中山的肺部,市级自然生态保护区,总面积198.3平方公里,境内有包括长江水库在内的水库15个,总库容6150万立方米,占全市水库总库容的70%以上,是我市珍贵的水源地。
  站在水库大坝举目四眺,远峰、近壑、林莽、碧水、飞鸟、走兽、鱼翔浅底,好一派湖光山色。
  据说,詹园之所以选址于此,是因为詹园主人要为喜欢大自然的母亲尽孝道。
  进得詹园有一幅木质对联,上联是“妙悟何妨三击掌”,下联是“壮游难忘四回头”。这是主人内心世界的曝光,从这里可以看出,园是献给母亲的,更是献给中山人民的,是给母亲尽孝心的也是给中山的父老乡亲尽孝心的。
  詹园,充满着人文情怀,也充满着自然情怀。
  自然的人性化和人性的自然化,都是人类和自然相处的至高境界。中山从先前的蓝天绿地花鸟城,到现在的生态城市建设,是我们认识自然、保护自然、建设自然,与自然建立友好关系的自觉行动。

  七

  文化为经济注入强大的活力,经济反过来创造新的文化形态。或许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今年2月份,中山提出了投资100亿元,加快推进八大文化工程建设的目标任务。
  这种对文化认识上的变,既是时代发展的成果,更是高层次的文明,这是鼓舞人心的事情。
  站在南朗连接零丁洋的出海口,望着浩淼无垠的波涛,我忽然想起小时候读过的南宋名相文天祥的诗:“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时候我总是猜想,零丁洋在什么地方呢?没想到数十年之后我就生活在零丁洋辖属的城市,这座城市虽然不大,却出了孙中山这样的世纪伟人,出了郑观应这样的思想家,出了马应彪这样的商业巨子,出了吕文成这样的大音乐家,出了郑君里这样的大艺术家……
  这座城市是中国最早接触西方文明的地区之一,早在公元1591年,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就到过香山县(今中山市),并见证了“香山岙”(即澳门)中外交融的繁华景象。他在《香岙逢贾胡》一诗有云:“不住田院不树桑,珴珂衣锦下云樯。明珠海上传星气,白玉河边看月光。”后来,他把在澳门的所见所闻写进了他的代表作《牡丹亭》里,例如:第二十一出《谒遇》写道:“[光光乍](老旦扮僧上)一领破袈裟,香山岙里巴。多生多宝多菩萨,多多照证光光乍。小僧广州府香山岙多宝寺一个住持。这寺原是番鬼们建造,以便迎接收宝官员。兹有钦差苗老爷任满,祭宝于多宝菩萨于位前,不免迎接。”
  农业文明与海洋文明的碰撞,产生了许多具有香山特色的文化词汇。如:三民主义、博爱、买办、洋务、改良、华侨、百货等,这些文化元素已经成为中山建设文化名城的重要资源。
  文化为经济注入强大的活力,经济反过来创造新的文化形态。或许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今年2月份,中山提出了投资100亿元,加快推进孙中山文化、历史文化、产业文化、民俗文化、公共文化、博爱文化、“三名”文化(名人、名牌、名作品)、生态文化等八大文化工程建设的目标任务。
  这种对文化认识上的变,既是时代发展的成果,更是高层次的文明,这是鼓舞人心的事情。

  结束语

  中山的变,反映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真可谓天翻地覆换了人间。今天,我们站在中山巨变的平台上,评述我们以往的成就,不免想起了历届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的奕奕丰姿,想起了全市人民求真务实,拼搏奋进的恢弘气概。有了这样的底气,我们不惧未来,我们已经瞄准了经济强市、和谐中山、宜居城市、法治社会、文化名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愿景,我们会做得更好。
  因为,我们相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