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1月24日 星期五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城市建设>>文明城市 >> 正文
爱心救助让流浪者回家的路更近
——来自救助站里的故事
作者:文/本报记者陆梅通讯员程倩敏何锡华图(资料图片)/记者缪晓剑 发布时间:2013-06-27 来源:中山日报
一女青年被骗至山东流浪,6月19日,市救助站将其接回中山并通知其家人前来办理离站手续。
2012年12月5日,一对姐妹在救助站相遇,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在给妹妹穿衣服。
一男子被骗数万元。6月19 日市救助站将其护送到车站乘车返家。
6月 19 日,市救助站举行"开放日"活动。图为参加活动的市民在体验街头劝导救助。

    在普通人眼里,市救助管理站是一个陌生的机构,然而,在那些无法解决食宿又无亲友投靠的流浪者心中,那里却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哪怕只作短暂停留,救助站也给了他们家一般的温暖和关怀。
  市救助管理站前身为市收容遣送站,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于2003年8 月更名而成。目前,救助站设置了救助床位70张(含未成年人床位20张)。自2003年6月,国务院颁布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来,市救助站累计为26369人次的求助人员提供了食宿、医疗、返回、接送以及安置等方面的救助服务,其中外省籍22328人次,占实际救助总数的85%。近几年,平均每天有10人被救助。在救助站,几乎每天都有真情故事上演。

老人救助
九旬阿婆走失逾半年救助站帮她找到亲人
  一天深夜,板芙公安分局板尾派出所护送一名迷路阿婆到市救助站求助,这位阿婆不识字,又没人听得懂她的话,无法进行沟通,救助站工作人员难以掌握她的基本情况。
  入站后,工作人员每天耐心地与其交流,希望能找到一些线索后帮她寻找家人。市救助站一方面将她走失时的衣着、体貌特征等情况通报到市110指挥中心及邻近镇区公安分局,查询有无走失人口报案信息;另一方面,印发一堆寻亲启事送到相邻镇区民政社会事务局,并在报上刊登寻人启事。工作人员还根据阿婆的口音特点,将其带到市民政局、福利院等单位及多家农贸市场、超市等,寻找与其口音相似、能听懂她讲话的人与其沟通,初步判断她属广西南宁崇左一带口音。于是,工作人员进一步通过各种途径,如带其到车站、码头找南宁崇左籍的群众与其沟通,终于有一位热心群众判定此阿婆就是广西崇左大新县人。于是,工作人员马上与大新县公安部门取得联系,将阿婆的照片通过手机彩信发给当地派出所民警、村干部,最后在雷平镇派出所民警的帮助下,终于联系上阿婆在广东顺德的女儿。住站86天后,老人的女儿专程从顺德赶来接她,母女相见,抱头痛哭。走失了半年多、在我市救助站住了近3个月的广西阿婆终于由其女儿接领走了。临时,阿婆对站里与她朝夕相处、对她无微不至地关心和照顾的工作人员恋恋不舍。
  老人迷路走失找不到家,被人送到救助站,这样的事在中山相当普遍。据悉,10年来,市救助站共救助过1291位老年人。

特殊救助
帮助台湾同胞回家救助越南男子回国
  有一天,市救助站接到一个来自宝岛台湾打来的报平安电话,对方原来是滞留3年多受助、顺利回家的台胞黄先生。电话那头不停地道谢,感谢救助站工作人员在他最艰难时刻帮了他。
  黄先生在4年前被一台湾朋友骗到中山小榄帮忙看厂1年,后被朋友“出卖”,导致其台胞证等证件过期无法离境回家,于是在广东、福建两地多年靠打短工谋生。随后,在福建漳州被抢走了身上的4600元现金、一张台胞身份证、一本护照、一本台胞证、一张台湾驾驶证及几张银行卡等物。无奈之下,黄先生从福建漳州来中山找朋友帮忙,一直没有找到朋友,身上的钱已用完,生活无着,于是,在车站看到救助指引广告牌后进站寻求帮助。
  得知这一情况后,为了帮助黄先生安全顺利返回台湾,市救助站立即派人先后与市台办、台商协会、市公安局出入境和台湾海基会等部门进行沟通,会同有关部门协调福建漳州市出入境特事特办补办了台胞证等相关手续。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黄先生顺利从珠海拱北口岸过境返回台湾。
  在市救助站许多被成功救助过的案例中,还有外国人。
  有一天,来自越南的王海平及其好友因工厂老板没付工资,生活无着,经人指引后到市救助站求助,同一天,另一位越南人也由小榄公安分局泰丰派出所民警护送入站求助。经过多方协调,救助站与公安机关联动,特事特办,帮他们办妥了相关手续。3天后,这3位越南朋友由市救助管理站与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办理护接送手续后,途经广西边境移交越南,踏上了回国的路。
  据悉,市救助管理站救助涉外人员的案例并不多,至今共办理涉外救助8例。
 

未成年人救助
外市学生被骗到中山,多方联动送其回家
  2011年7月8日下午4时,广东信宜市中学生邓晶(化名)等4名学生到我市三乡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反映他们在信宜市通过当地职介所介绍,准备“集体到三乡镇打暑期工”时被骗。
  据了解,这批学生共有170人,分别来自信宜市内几所中学,每人都向中介公司缴纳了70元中介费及50元车费。他们先后被中介公司带到深圳、东莞都没能成功进厂,直至7月7日下午被中介带到我市三乡镇,还是没找到厂企接收他们。次日,有一部分学生察觉到上当受骗了并自寻出路,有60多名无法决定去留的学生则全部聚集滞留在三乡镇天桥下,绝大多数学生要求回到信宜老家,求助政府帮助。市救助站接到三乡镇的求助电话后,立刻启动《应急预案》,一边致电三乡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公安分局、社会事务办等单位联合介入现场跟进处理,一边致电茂名市救助管理站和信宜市救助管理所联系转送学生返乡事宜。
  相关职能单位到达现场后,发现学生情绪非常激动,他们提出不能拍照、不能让媒体报道,更不能把他们的情况告诉其父母。为解决学生的思想和情绪问题,民政部门派出社工介入,耐心听取学生的诉求,认真向在场的学生解释国家临时救助的相关政策,做通了大部分学生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们根据相关部门的统一安排,有序乘车回家。直到晚上10点多,经过思想引导,有43名学生写下承诺书,同意接受我市救助管理站护送他们回家,剩下20多名学生则在自行联系到出路后,决定暂不回家。同意回家的43名学生,于当晚11点半在市救助站、三乡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等10名工作人员的护送下乘大巴连夜赶路,于次日清晨到达信宜市救助管理所,一群被骗的孩子终于平安地被送到了他们的家长身边,家长们感激涕零。
  在市救助站里,未成年人进进出出,一年四季不断。就在19日的开放日当天上午,市长途汽车站里,几位来自广西、江西、四川等地被骗或被抢已身无分文的少男少女,拿着救助站里叔叔、阿姨给他们买的车票,提着食物、矿泉水,各自迈上了驶往他们家乡的长途客车。
  据了解,10年来,市救助站共救助过流浪未成年人3769人 (次)。未成年人负气离开出去,或被不法分子欺骗流落他乡,到街头流浪,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为切实保护未成年人权益,2012年起,我市建立了由市民政局、文明办、综治办、教育局、公安局等19个单位组成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保护流浪未成年人权益。

应急救助
遭雨雪冰冻极端天气滞留人员救助站避难
  2008年春节期间,我国中南部地区遭遇历史上罕见的雨雪冰冻极端天气,湖南、贵州等地交通中断,我市救助站出现受助人员滞留高峰,滞留在站里的受助人员主要为无法回家的外来务工者和城市流浪乞讨人员。
  为了让滞留下来的受助人员感受到新年气氛,市救助站过年期间精心布置环境,挂灯笼摆鲜花,在大堂摆放瓜子、糖果和点心。大年三十晚上,55位滞留在站里的受助人员在救助站大堂围成5桌加餐吃团圆饭。
  同年8月下旬的一天,市救助站接到中山城轨建设工地的求助电话,请求对他们约160多名工人进行临时庇护。救助站立即把安置好这批特殊的“中山建设者”作为这次防御台风的重中之重,立即启动台风应急预案,成功安置了这批工人。
  据了解,在市救助站里,精神病人、智障患者等也是一个被救助的重点人群。
  2011年春的一天,市公安民警在沙溪镇一士多店发现一名流浪女子,因其无法提供详细姓名及地址,送入市救助站救助。先后经送相关医院诊断为重度精神发育迟滞,并怀孕约23周多。入站后,工作人员千方百计为其寻找家人,最后,通过辨别妇女口音,又通过与我市发往广西方向班车司乘人员进行沟通联系,锁定其为河池巴马口音。最后,工作人员带着她驱车1300多公里前往广西巴马寻亲,终于在大化县姜圩乡坡马村六旺屯找到妇女的亲人。
  据悉,10年间,市救助站被救助过的精神病人、智障者、危重病人等达1540人(次)。

问题
救助管理“跑站”成难题
个别受助者将救助站当成长期免费居住的“家”
  近年来,平均每天有10位左右求助者进出救助站,市救助站的41名工作人员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
  记者近日在市救助站采访时发现,绝大多数被救助者是有实际困难的,但也有个别受助者,他们有一个专业名称——“跑站者”,就是凡救助站必进,到这个站里得到救助后,又到另一个救助站寻求“被救助”,把救助站当成了他长期免费居住的“家”。
  来自湖南彬州安仁县的段某就是这样一个“跑站”人员。根据全国民政救助管理信息系统显示,自2005年8月至2010年5月,段某在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累计176次,期间2次被终止救助。有一次,段某曾因在站救助期间索要生活费而冲到站长办公室大吵大闹,拍桌子、掀翻茶几,无理取闹,扰乱救助站工作秩序被终止救助,中山市东区公安分局库充派出所介入带走处理。
  据悉,段某自2003年以来,因处理个人官司长年进驻救助站,救助站多次帮助他解决临时困难。期间工作人员还多次根据他本人求助需求,提供前往广州、东莞、湖南等地的乘车凭证,可段某经常由站工作人员护送到达车站后,提出要求改乘换乘或以错过乘车时间等为由返回救助站重复求助。
  2010年3月至4月期间,段某多次往返于中山至广州、珠海、湖南之间,车票均由市救助站提供。4月30日,段某又提出要回湖南,市救助站为其提供了当天湖南株洲班次的乘车凭证,带其去车站换票时,他又提出要改乘晚几天的车,工作人员仍满足了他的要求。没过两天段某又持票再次返回救助站求助,称当天因错过乘车时间未返回湖南,救助站再次接收其入站救助,此后仍频繁出入市救助站。随后,段某又在站内煽动其他求助人员“跑站”,工作人员找其谈话,劝其离站,段不从,站领导决定对其实施终止救助。
  像段某这样“特殊”的人在市救助站里并不多见,以前每年都会有一两例。

对策
数字化救助:启动指纹识别系统
  根据《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办法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半年内同一求助人员不能因同样原因重复申请救助。但因为设施上的欠缺,救助管理部门往往难以识别受助人员是否属于重复申请救助,于是一些人便钻政策空子,到各地救助站重复获取救助。
  “跑站”问题一直是救助管理中的一个难题。如何防止一些“跑站”者滥用救助站资源?这一难题于2011年新年第一天在我市救助管理站得到了解决。2011年1月,市救助管理站建立并正式启用了指纹识别系统。凡进救助站求助者,经工作人员初审后符合救助者必须现场照相,留取指纹,指纹自动进入国家民政部指纹库。只要点击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进入各救助站页面,何人何因在何处求助、是否获得救助等情况都一目了然,对初审后不符合救助条件的求助者可以理直气壮地拒收。此后,赖助、骗助和跑站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