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1月23日 星期四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城市建设>>文明城市 >> 正文
让小摊小贩“有尊严地谋生”
●他们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让他们在这个城市有一个“家”●三乡创新流动摊贩管理机制,小摊贩转身成为城市管理志愿者
作者:文/记者陈健儿 陈恒才 图/记者叶劲翀 发布时间:2014-04-14 来源:中山日报

    如今的三乡城管局,最忙的事不是接投诉,而是搞“接待”。因实施了一年之久的为流动摊贩建“城市之家”取得显著成效,前来参观学习取经交流者络绎不绝。去年3月底,针对流动摊贩的管理,三乡城管局在全镇设立30 多个疏导点,为城市里的流动摊贩“安家”。一年过去,这些疏导点的街边摊已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那些曾与城管“躲猫猫”的摊贩,正渐渐转变为城市的管理者。
  三乡的创新机制,哪些值得借鉴并适宜进一步创新?记者近日到三乡进行了采访。
从提心吊胆到“坐定定”
  4月8日17时30分,位于三乡镇华丰花园金涌大道的夜市开档了。在金涌大道北工业区下班的人群如潮水般涌来——这里不仅有位于三乡镇中心城区的壹加壹超市和肯德基,还有一个不小的金门市场,当然还有一个由流动摊贩组成的夜市。
  这个夜市17时开始,白天是停车位。一眼望去,标准的摊位、统一的撑伞,熟食、成衣、水果等几十个摊档一字排开。
  水果档档主阿夏忙碌起来。4月8日,阿夏和家婆像往常一样,16时30分从出租屋出发,带着孩子骑着三轮车来到金涌街,开始一天的生意。在她的水果摊上,不仅有当季的水果,黑提、红提、芒果、龙眼……这些高档水果也摆满了货架。
  一年前,阿夏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能卖50元/公斤的黑提。阿夏来自广西,老公在三乡一企业打工,阿夏便带孩子顺便做这个小摊档贴补家用。每天下午,她和家婆一起带孩子出门,晚上过了客流高峰后,家婆先带孩子回出租屋休息,留阿夏等老公一起来帮忙收档。
  “来这里(金涌街)之前,每天都提心吊胆。”阿夏讲起她以前在三乡商业中心“走鬼”时的经历。她说,那时推着三轮车,时时刻刻都准备着“逃”,因为有老人和孩子,每次都不敢多带货,怕碰上个万一损失“惨重”。
  “我们像做贼一样,每天都在跟城管打‘游击’,有时候一个下午要辗转三四个地方,每到那个时候精神都高度紧张。”阿夏说,也因为随时都可能被抓住,当“走鬼”时,她只能拿些当季水果卖卖,一来价钱便宜,碰上城管时如果实在躲不过可以考虑弃货走人,加之很多人不会掏很多钱买走鬼档的高价水果,拿了也没有市场,每个月跟家婆两人最多赚个饭钱。
  如今的阿夏感到特别舒心,她能“坐定定”摆卖。她说,她的人生因此上了档次——她可以卖更高档的水果,而且处于闹市,买的人不少,利润比原来卖便宜水果要高些。除去500元/月的清洁管理费外,每月赚的钱,还要比以前多出上千元。
小摊小贩在城里“安家”
  这个位于闹市区旁边的夜市,便是三乡城管在三乡设置的一个流动摊贩疏导点之一。类似的疏导点,对中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三乡分局局长助理梁君豪来说,意义特别重大。
  “去年,‘中国梦’这一提法流行起来,许多网友调侃说,‘汪峰的梦想是上头条,小贩的梦想是遇到城管不用逃’,小贩管理作为城管工作的一部分,是最让城管头疼的。”梁君豪说,之前的管理模式遇到了瓶颈。
  “为什么小摊小贩和城管会产生冲突?小摊小贩对于城市的意义是什么?要怎么去管?”梁君豪说,这样的问题在城管内部引起了许多的讨论,最后一致认为,小摊小贩是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么与其“堵”,还不如保住他们的“饭碗”,让他们在这个城市有一个“家”,能“有尊严地活着”。
  经过3年的摸底,从去年3月下旬起,三乡城管在16个村以及三乡城区的合适地点,设置了34个临时摊档疏导点,所有疏导点可提供近1000个摊位,这一数据三倍于摸底的小摊贩数量 (目前登记入场400 多档,与此前摸底情况相当)。
  “设置这些疏导点主要坚持三大原则:首先不能阻碍交通;其次不能因为小摊小贩的经营影响了附近的商户,最好是相辅相成;第三最好是人流集中处,又是空地。”梁君豪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三乡城管还对这34个疏导点经营内容进行了大致分类,分别为成衣、小商品、水果、熟食、副食以及综合经营场所。
  疏导点施行的是“轻事前准入,重服务管理模式”。梁君豪介绍,除了做饮食的需要提供本人的健康证外,其他小摊贩只要缴纳少量的清洁管理费,进行身份登记后就可以进场,进场时间分为两档:早餐档为早上6:00-8:00,夜市档17:30-22:30(夜市档在不扰民的前提下,时间可以酌情延后)。
  管理方面非常“严格”。首先是统一着装。小摊贩经营时要统一穿着三乡城管办制作的黄色马甲。早餐档、夜宵档经营者还需要佩戴口罩、厨帽以及手套等;其次是统一证件,三乡城管为进场的小摊贩制作了统一的证件,小摊贩必须持证上岗。
  这一切还需要有人来监管。“目前,三乡的每一个辖区、每一个村都有工作站,每一个工作站都有城管执法人员驻点,在一些村还聘请了协管员,主要职责就是监管辖区内疏导点的秩序。”梁君豪告诉记者,维护秩序的目的,就是保证进场的小摊贩能够正常地运营。
黄马褂成为管理志愿者
  4月8日下午6时许,三乡金门市场城管工作站站长胡文超来到金涌街疏导点,街边的小摊贩亲切地和胡文超打招呼。
  胡文超很满足甚至享受那种感觉。“从惧怕甚至“敌对”,到朋友的感觉真好。”胡文超异常感慨地说。
  板芙镇女婿李有春的摊档在这条街的中央,他放下手中的活儿,也站起身来向胡文超问好。李有春对现在的生活方式充满了希望。
  李有春告诉记者,还在珠海工作时,他也会带上妻儿两人到三乡镇逛逛,偶尔带儿子吃个肯德基。那时候三乡给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一带的人流量。“要是能在这里做生意,肯定不会亏。”李有春说,这也是当时“走鬼档”满大街的原因。
  2009年,李有春所在的工厂倒闭,他希望去做点小生意,于是想到了三乡这个市场。“但绝对不会做走鬼档。”李有春说,但他到周边市场打听时,至少三四万元,最多十几万元的“进场费”,吓退了他。直到金涌大道开辟出一排不用“走”的小摊档,他感到机会来了,率先登记报名后,做起了成衣生意。
  两个摊位 500元/月的租金,外加在附近一带租房600元/月,儿子在附近就读一民办初中,摊档赚的钱差不多够一家三口的日常支出。金涌大道的夜市每天下午5时开场,直到晚上12时,顾客多是三乡的外来打工者。一条夏天连衣裙35元,进货价大概27元左右。“这毕竟是地摊货,开不起价钱,只能薄利多销。”在附近摆卖几年来,去年开始穿上标志着已登记注册的流动摊档的“黄马褂”,李有春笑说,这种做法对他们来说是好事,大家都认准服装和摆卖证,所以流动摊档想在三乡摆卖都一视同仁。
  金涌大道的一头竖着一块告示牌:“尊敬的各车主,因本路段是华丰金门市场夜市,为了不影响各档主的正常营业,请各车主下午3点后不要把车停在此处,若给车主带来不便敬请原谅。”
  如此“名正言顺”的“档主”之称更让小摊贩们颇有主人翁的意识,不再像之前的流动摊档一样 “没名没分”,甚至不受欢迎、屡遭取缔。“城管部门不仅划定区域让他们摆卖,还为他们做好卫生、清理占道车辆等服务。”胡文超说,碰上没有“黄马褂”在此摆卖的前“同道中人”,他们还会向城管投诉,由城管出面取缔“闯入者”,“黄马褂”成为城市管理志愿者。
摆路边摊先找城管登记
  “现在这么繁华的路段,壹加壹超市前、肯德基前,你看不到一个 ‘走鬼档’,这在中山镇区,只有三乡才有的现象。”胡文超指着斜对面的壹加壹超市,在那里,不少市民下班后从超市里购物出来。
  这种“设立疏导点+工作站严格监管”的模式,一年来在三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前城管90%以上的精力都是在和小摊贩‘作斗争’。”梁君豪说,一年前,三乡的同事最害怕值班,因为每到正常的下班时间,城管部门的市民投诉电话响不停,一个晚班下来,耳朵都会出现“蜂鸣”症状。
  现在的状况已经是“天壤之别”。尤其是之前被三乡城管称之为“黑点”的6个地方,去年以来就几乎没有收到过投诉。“2012年,三乡城管处理了210宗案件,但在2013年案件数量下降到71宗。”梁君豪说,关键这些案件有 “本质区别”,2013年以前,要“制服”一个小摊贩,城管起码要动用五六个甚至十多个执法力量,而今只要收到投诉,一个人去便顺当地带了回来。“主要原因就是获得了其他正规经营的小摊贩的支持!”
  那些因为违规被处罚的“走鬼档”,大多数通过宣传教育后,加入了“黄马褂”行列,他们也互相间宣传。“一些周边镇区的‘走鬼档’也跑到三乡来经营。”梁君豪说,如今在三乡已经似乎有了一个习惯,要摆路边摊,先找城管登记。
  执法案件下降,城市景观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像金涌大道这样的闹市区,每到夜市,整齐的小摊档,延伸着商业中心的灯火辉煌,成为三乡城区的一道景观。“而且,这些小摊档吸引来的人流,带旺了周边的商业,仍以金涌大道边上的商铺为例,去年有些铺面就两次提价。”梁君豪说,之前女儿总要求他带她去肯德基,但因为这一带的“走鬼档”太多了,自己都觉得过不了心理这一关,从来没有满足过女儿的愿望,现在他可以高高兴兴地还女儿的“愿”了。
城管与小贩和谐相处 前来取经交流经验者络绎不绝
  中山市城管执法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山共发生63宗暴力抗法事件,导致32名城管执法人员受伤,其中东凤镇一人重伤,一度生命垂危。
  一边是城管与小摊贩和谐相处,一边是暴力抗法事件频现。三乡的成功经验吸引了众多学习者。梁君豪说,去年下半年以来,包括小榄、火炬开发区、石岐、沙溪等中山镇区,都来过三乡“取经”。香港等城市还到三乡交流城市管理的经验。
  但无论是来“取经”,还是交流经验,梁君豪在发言时都直截了当地说,三乡的经验不能全面复制。“从三乡经验来说,首先是地方政府的底气,其次是管理部门的担当。”粱君豪说,比如三乡政府全面授权给城管,在哪里设点不需要任何其他部门批准,但这给城管部门的责任是非常大的,交通、环境、扰不扰民以及包括食品安全问题,都要城管负责,尤其是早餐档和夜宵档,食品安全问题,责任最为重大。
  “食品安全检测是一个技术活儿,城管现在还无法从技术上解决,但至少现在保证了经营者本人是健康的,再者,因为入场登记制度,出了事儿至少能知道是谁。”梁君豪表示,随着临时疏导点市场的成熟,三乡城管未来也将引入一些诸如食品安全检测等服务,让这道城市的“流动风景”的内涵也更加美丽。
  无论如何,设立临时疏导点,通过登记入场为小摊贩提供一个“城市之家”,已成为中山共识。去年以来,除了三乡外,小榄、火炬开发区都通过不同的方式,为该区的小摊贩,设立了经营档,并形成了“三乡模式”,“小榄模式”和“火炬区模式”。
  中山市城管执法局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8日,中山全市社区(村)、物管小区、市场设立城管工作站352个;全市镇区设立流动摊档临时安置点132个/处,摊档2800多档,从今年开始,这些典型的做法或将全面铺开,共同塑造中山城市的“流动风景”。
■新闻链接
  ●“三乡模式”:三乡城管执法分局经过近3 年的调查摸底,全面掌握了镇区内流动摊贩数量、人员构成、经营种类和诉求等情况,在全镇各社区(村)设置疏导摊档近 1000个,已登记进场400多档。疏导点设置重点选取市场、商场等覆盖不足,流动摊贩易聚集的地段,按“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统一服装、统一证件、统一向城管执法分局递交体检健康证明”的“五个统一”原则规范管理疏导摊档。疏导点由社区居委、城管工作站具体管理。已登记进场的摊档商贩要签订 《户外摊档规范经营责任书》,实施年验制度,并规定经营者应承担的卫生责任,明确管理标准和要求。
  ●“小榄模式”:按小榄的城市规划,全镇15 个社区都建有一个大型农贸市场,基本满足了市民的生活需求,最大限度压缩了流动摊档的生存空间。各社区农贸市场都要预留一定的摊位,低价甚至免费提供给确实有生活困难的流动摊贩入市经营。同时,各社区都在农贸市场周边或适当的区域划出一块空地用作流动摊贩疏导点,引导流动摊档进场摆卖,规范管理。
  ●“火炬区模式”:火炬区把流动摊档集中到某一地点,按照“54321”的模式进行规范管理。“54321”的模式即“五定、四统一、三管理、两规范、一站室”。“五定”是指定地点、定类型、定规模、定时间 (工作日17:30-22:30,节假日12:00-22:30)和定人员。“四统一”是指统一集中安置、统一管理标准、统一审查备案、统一类型标志。“三管理”是指公共区域安置点由区城建物业公司管理、社区安置点由各社区管理、工业园区安置点由各大公司管理。“两规范”是指规范现有安置点和规范设置新安置点。“一站室”是指所有的安置点都必须设置“城管工作站”或“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现在火炬区康怡路安置点已投入使用,在规定时间内,实行交通管制,流动摊档进场摆卖,并交纳一定的管理费,摆卖结束后,由环卫工人统一清扫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