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5月10日 星期六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城市建设>>文明城市 >> 正文
中山特校校园心理剧研究获全国一等奖
作者:记者 高薇 发布时间:2014-05-28 来源:南方日报
在老师的指挥下,特校的学生在表演剧目。南方日报记者 王云 摄
 

    “同学们,静一静,我现在要给我的女朋友——婷婷献上一首歌《甜甜圈》!”说完这句话,鑫鑫离开座位来到婷婷跟前,并摸了一下她的手。原本就已觉尴尬的婷婷此时显得更加不自在,当场哭了起来。这让鑫鑫觉得十分奇怪,为何婷婷会有如此反映。在“姐姐”和“妈妈”的指导下,鑫鑫找到了答案——原来是自己表达方式出了问题。

    这是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师生排演的心理剧《你为什么不喜欢我》中的一幕,而这一幕来源于学生们的真实生活。从2010年开始,此类“生活剧”就在特校不断排练和上演。截至上月,该校老师张国涛和72名学生共编演了36部心理剧。以此为基础的研究课题《校园心理剧在轻中度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近日还获得了首届全国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为特殊孩子心理老师当起编剧

    张国涛是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心理老师。由于在校所学专业为心理学,因此,入职后就十分关注特殊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她发现,智障孩子的行为问题多是由于心理问题所引发,可是,国内关于这一块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地带,相关的教材和辅导书籍十分稀少。为此,她萌生了研究特殊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想法。

    在研究的过程中,她采取了多种方法试图解决特殊孩子的心理问题。可是,成效并不明显。后来,她开始留意到校园心理剧这一形式。她说,校园心理剧在我国大中小学校园已经比较常见。它既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改变他们的认知,还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技能。

    “校园心理剧选题直接来源于实际生活,易于理解和接受,形式轻松自由,能够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符合智障儿童的发展特点。”作为科班老师,张国涛知道将此应用于轻中度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的,也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种方式在特殊儿童教育中运用的很少,但我们还是想尝试一下。”就这样,在校长汤剑文的带领下,张国涛开始了该项目的探索。

    轻度智障儿自编自演校园心理剧

    2010年底,一项名为《校园心理剧在轻中度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的课题在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开题。开题后,老师们围绕校园心理剧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首先,他们对全校的轻中度智力障碍儿童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普查。经过多方面考察和研究,最终确定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智力障碍儿童72人(有些人同时存在几种心理行为问题)为课题研究对象。

    在此后的研究中,课题组的老师带着孩子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各种校园心理剧编排。他们将存在同类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约10人左右,集中到一起编排校园心理剧。“我们不会说他们有问题,只是跟他们说,老师想编一个心理剧,感觉你们比较合适演,所以想听听你们的意见。”在张国涛和老师们的鼓励下,多数孩子都能非常踊跃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他们会非常积极地设计剧情,会告诉你哪个情节不合理,需要怎么改进。”由于校园心理剧来源于实际生活,孩子们多能很好地设计剧情。而在这些剧情的设计过程中,老师只是充当记录者的角色。剧情设计好后,剧本也就基本完成,此后老师要做的就是看和指导排练。“因为是自己演自己,他们大多能轻松胜任。”张国涛说。

    编演36剧目填补教育资源不足

    随着校园心理剧教育活动的开展,老师根据学生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实际情况、表现细节设定了剧本内容;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理解能力制定了剧本的篇幅和难易程度。据统计,从2010年底至2014年初,张国涛和学生共编排了36部剧目,有效填补了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不足。

    张国涛说,3年内,他们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智障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改善方法的实践研究。在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经过实践验证的智力障碍儿童校园心理剧示例集。该示例详细记录了如何运用校园心理剧的方法、干预过程和效果等,为校园心理剧在智障儿童中的推广使用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随着校园心理剧教育活动的开展,轻中度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有了明显的好转和改善。另外,学校内轻中度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有了整体的提高,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人数所占百分比在逐年递减。“我们2010年10月有72个孩子有心理问题,占总人数的33.3%。2013年10月,只有29个孩子存在心理问题,占比为11.8%。”张国涛说。

    【历程】

    最难编排的剧本 前后改4次耗时3个月

    据张国涛介绍,校园心理剧最重要的不是编排,而是分享。若该工作做不好,所有的辛苦都是徒劳。在她的印象中,有个青春期的剧目因分享不到位,曾先后改编了4次,耗时约3个月。

    “一般一个剧本从编到排,大约一个月左右,可《你为什么不喜欢我》用了3倍的时间。”张国涛说,该剧本是针对一个班级的青春期教育问题。剧情讲述的是一个男生喜欢班上一个女生,最初总是用各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感情,引起了女生反感和学生关注。在老师的引导下,慢慢找到了恰当的表达方式。

    “他一上课就给女生唱情歌,全班同学会因此起哄,老师们也就无法正常上课。”刚接手该班时,张国涛也遇到了这个问题。然而,作为心理老师,她采用了新的应对方法,“他唱歌是为了引起同学们关注,让老师无法上课,我就满足他,让他不停地唱。唱第一遍完后,再唱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如此一来,同学们倦了起哄的就少了。”这样连续上了5节课后,该同学主动跟张国涛说,不想再唱了。之后,他们便将此改编成了校园心理剧,教育和指导其他的学生。

    【抉择】

    最难确定的角色 专用一节课鼓励学生演坏人

    在剧本排练的过程中,张国涛还遇到了确定角色难的问题。“好的角色大家都争着演,坏的角色大家都不愿演。”张国涛称,虽然特校孩子的智力相对较弱,但有普通的认知能力,知道好坏与美丑。因此,在选择角色时,也会特别关注这个问题。

    有一次,张国涛确定了一个学生偷拿主题的剧目,由于没人愿意演拿东西的“坏人”,剧目差点“流产”。“他们分不清楚偷和拿,只知道拿别人的东西不好,所以都不愿去演。而且,一个不愿演其他人也就都跟着。”无奈之下,张国涛只能停止排练,重新对学生进行教育。“我用了一节课的时间来解释表演和实际生活的区别。”在她的鼓励下,2名孩子最终愿意担任坏人角色。

    张国涛称,类似的情况经常发生,他们一般会采取三种方式解决。首先,他们会让孩子自行协商处理。若协商不了,就投票表决,再不行就轮流演出。”考虑到特殊孩子的特殊性,他们更多使用轮流演出的方式,让大家都有机会体验不同的角色。

    【名词解释】

    校园心理剧

    受心理剧的启发和影响在校园中应运而生,集戏剧、小品、心理问题为一体的戏剧。主要通过学生扮演当事人或由当事人自己,在心理辅导老师和全体参与演出者及观众的帮助下,借助舞台来呈现他们各种典型的心理问题,学会如何应对和正确处理心理问题,从而既能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又能使全体学生受到教育启发的一种团体心理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