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圃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今年,黄圃镇吹响了建设历史文化名镇的号角,将2008年定位为“文化年”。全面推进文化建设的工作正在进行中,编写《黄圃历史文化志》、打造以海蚀遗址文化旅游业为代表的核心层文化产业、建设黄圃食品文化长廊、建设飘色博览馆等先后纳入整体规划中。这一系列活动,既是黄圃对我市建设文化名城的积极响应,又是对数百年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包装和激活。 黄圃建镇有八百多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飘色、麒麟舞等一大批文化品牌。传统文化的现代变迁和转型,与其经济社会相适应,这是传统文化的必然走向。黄圃在近现代商业化的浪潮中,不断调适本土传统文化,顺其自然地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良性运作的商业无疑是最佳的文化推广方式,当文化和商业实行无缝对接时,就会成为一种具有“爆发式增长”潜力的文化生产力。
聚焦黄圃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不难发现,现代工业对传统文化的精神记忆和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其引人注目的两大特色。
■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黄圃堪称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地”,古色古香的飘色“火”了,喜庆热闹的麒麟舞“热”了,这两朵岭南文化的奇葩,历经近百年的轮回,终于再现昨日辉煌,陆续入选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黄圃镇在传承和创新非物质文化方面有两大法宝:一是注重培养传承人,二是政府主导和引进民间资金双向进行。
“黄圃人有自觉传承
民间艺术的优良传统。”参与编写《黄圃历史文化志》的退休教师何德祥向记者介绍说,黄圃的民间艺术如飘色、龙舟、醒狮、武术等都有专门的协会,老一辈民间艺人非常注重对接班人的培育。非物质文化是依托于民间艺人而存在的,传承人的培养尤为重要。现在,黄圃理工学校有一支闻名遐迩的麒麟队,成立了专门的麒麟舞训练基地,并拥有一座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的麒麟训练馆,为麒麟舞的教学、培训和技艺交流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学员多为青年学生。何德祥告诉记者,在黄圃,擅长飘色的中老年人和会表演麒麟舞的年轻小伙子,都备受大家的关注和羡慕。
在政府重视和民间渴求的合力作用下,黄圃的多项民间艺术才得以一直传承下去,年轻的传承人不时为之注入鲜活的生命力。这样,非物质文化才得以在黄圃人中代代相传,不至于成为供在神坛上的“死”遗产。
打造弘扬飘色艺术传承基地是黄圃人民长期以来的共同心愿,今年,政府斥资1000万元建设飘色博览馆,预计于年底完成主体建设工程。这将是全国第一家以飘色文化命名的展馆,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特色,其展示内容既需蕴藏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又注入时代的韵味。在集资筹建的过程中,黄圃于今年3月14日晚举办的和谐文化名镇慈善筹款晚会募集了民间资金800多万。飘色这块特色文化品牌的打造,融会了政府的积极主导、民众的热情参与及企业家的推波助澜。
■现代工业对传统文化的精神记忆
黄圃近年来致力于发挥其历史文化资源丰厚和特色经济活跃的优势,试图将历史文化资源和特色经济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源。以腊味为代表的黄圃食品文化源远流长,提起腊味的由来,几乎每个黄圃人都会讲一段“古”,原来早在100多年前,就是黄圃人创造了广式腊味制品。120年前,黄圃人王洪发明一种制作腊肠的独特工艺,此后,这种工艺陆续传至东莞、广州和香港等地,最终形成了享誉全国的广式腊肠。近年来,黄圃镇依托传统工艺,发展以黄圃腊味为主体的特色食品产业,初步形成了腊味、干果、饮料、水产品加工、稻米蔬果加工、食品印刷包装、冷藏储存、养殖、种植等九大行业为主的食品产业体系。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区域特色日渐明显。2004年,黄圃镇成为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认定的全国首个“中国食品工业示范基地”和“中国腊味食品镇”称号。近年来,黄圃还通过举办“中国国际食品工业经贸洽谈会”,向世界客商推广黄圃腊味的“世界口味”。
然而,溯本寻源,黄圃腊味的品牌魅力离不开传统文化所赋予其的灵魂。正是基于此点,黄圃今年预计打造一条食品文化长廊,该长廊将展现食品产业及食品文化的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与文化的传承性,集文化、经济、旅游于一体,力争做到“让每面墙壁会说话,让每个角落都育人”。与此同时,政府将组织申报黄圃腊味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快完成申报文字资料和视像资料的收集和制作,力争年内申报成功。
作为黄圃的特色经济产业,黄圃腊味申遗及食品文化长廊的打造,彰显了现代工业对传统文化的精神记忆,传统文化为核,现代工业做骨,才能推动着食品文化的持续发展。
2008年对黄圃来说,是实现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关键一年。处于产业结构提升和产业转型的历史转折点,如何以文化来带动和促进经济发展,达到激活传统文化和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双重目的,是时代赋予黄圃人乃至中山人的新的重任。由此看来,“文化年”不失为一种准确的发展定位,预示着黄圃在经济和文化上腾飞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