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花卉苗木全国种 |
首届中国(中山)南方绿化苗木博览会将于12月26日-28日在古镇隆重举行 |
| ||||||||||
“灯饰千百种,花木全国种”。广东省委原第一书记任仲夷的夫人在多年前参观古镇灯饰时,曾对该镇经济发展作了这样的概括。如今,古镇通过灯博会已将“古镇灯饰”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品牌。而古镇有着悠久历史的花卉苗木同样具有良好的产业集群效应,如何包装这一品牌,使灯饰与花卉苗木同步发展,并驾齐驱,促古镇成为“生态灯都”,成为了该镇的新课题。 据介绍,古镇农民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对花卉苗木的培育产生兴趣。作为一个物产丰富的经济作物地区,古镇早期的农业以鱼塘、蚕桑、甘蔗生产为主,秋冬以蔬菜为副。如今,古镇已成为“广东省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之一,绿化苗木成为该镇现代化农业的主导产业。 关键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引进高经济效益花苗实现产业升级 为适应市场需求,在上个世纪70年末80年代初,古镇花卉苗木经历了一次产业升级,引进经济效益较高的米兰、茉莉、白玉兰、九里香、杜鹃以及盆景等几十种花苗进行培育。 据介绍,最初以米兰、茉莉苗培植量最大,花苗培育面积高峰期达4000 多亩 。“由米兰慢慢过渡到盆景,这是古镇花卉苗木实现的首次产业升级,转型基本成功。”该负责人透露,盆景苗木的初期是从湖南引进的山茶树,树身如灌木,长短大小不一,按树体形状不同而裁锯,也按大小形状不同分畦育种护理,抑或根据树身不同形状再加以人工选型培育。 据悉,这个时期,以花苗为专业的典型村集中在古镇片区和镇南片区,而曹步片区也出现零星的专业户。集体单位的供销员、私人营业员开始遍布大江南北,销路涉及江南各省,车载航运,全镇花农可达1000家以上。 ■“威水史”:古镇曾是效益农业的新星 “一花引来万花开。”从种植花苗能解决温饱问题的作物到培育供人欣赏的农产品,花木业的发展体现了农业向高效益发展的必然趋势。培植苗木逐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古镇花木培植面积快速增长,成为效益农业的新星。 关键词:上世纪九十年代 实施科技示范计划成全国重要花木场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曾出现农产品市场的疲软、农业效益下降的情况,花苗生产同样面临激烈的竞争。如何依靠科技拓展市场,成了古镇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如何提高育苗、嫁接、修剪造型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是全镇花农的当务之急,该镇实施科技示范计划,将科技落实到花农上。据统计,1997年,该镇从事花卉技术人员397人,到1998年从事花卉技术人员就递增至423人,育苗面积达到3900多亩。 该负责人透露,在扩大花木种植规模方面,该镇出现了这样的趋势,受耕地面积和地价的限制,一部分种植专业户到附近的镇区承包耕地,带动了其他镇区花木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镇外承包耕地搞花木苗有20-30户,面积达到1000多亩。 记者了解到,该镇名贵花卉苗、盆景、时花品种多达1000种,是全国较大的花木市场之一。花卉苗木,不但用于绿化美化环境,而且已进入家庭,成为重要的装饰品。 ■“威水史”:花卉苗木为“国家卫生镇”加分 古镇成为国家卫生镇,与花卉苗木装饰布局是分不开的。该镇各村在绿化过程中,做到平面布局合理,竖向高低错落有致,有形、有序、人工和自然交融。同时,讲究绿化品种结构,色影搭配、造型变化等艺术效果,形成绿化、美化、园林化村场的新格局。部分村道实行全方位绿化,见缝插绿,推广垂直绿化、鼓励庭院、阳台栽花、种草,有条件的种植果树,互相衬托,使各村做到园林绿化、道路绿化、小区绿化三者有机结合,构成了蔚为壮观的绿色世界。 关键词:上世纪六十年代 20公里“绿色长廊”抗洪固沙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古二、古三、七坊等三个大村率先开展花苗的培植,效益很好,弥补了传统农业收入的不足。这一模式带动了全镇20条村争相效仿,全镇掀起一股圈树育苗风,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该镇农办相关负责人透露,当时受社会环境的局限以及经济条件的客观制约,农民只能培植葵苗、荔枝树苗、桑苗、龙眼树苗、花稔(番石榴)树苗、橙、桔、柑、沙梨以及部分袋装花卉等经济果树苗,继而逐步发展部分盆栽、“南乳盅”花、指甲花、玖瑰花、菊花、大小海棠花、杜鹃、木麻黄以及富贵竹等阳台花卉。 “这几十种花苗,大部分都是棚底下插枝培植的,但果苗的培植比较复杂,要不断从实践中吸取培植经验。”该负责人说,由于早期该镇出现葵苗培植热潮,使古镇中顺大围两旁都种植了葵苗。经过十多年的护理,现已是“绿浪葵潮”,形成南北20 多公里的绿色长廊:北起顺德市的均安镇,南接本市横栏镇的三沙,既能绿化,又能保护围堤的堤基土质,防止泥土松落,提高抗洪能力。 ■“威水史”:“绿浪葵潮”抵御特大洪水 提起葵培植苗,背后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威水史”(粤语,大意为“威风的往事”)。1994 年西江发生特大洪水,这20 多公里的“绿色飘带”起了不可磨灭的抗洪功劳。因此现在看来,葵苗的培植不但能节省了全镇防洪经费的支出,而且是该镇西江河段忠诚的护堤卫士。这就是早期古镇葵苗培植带来的双重效益。 追忆二 肩头挑担、农艇运送袋苗打开销路 在果苗培植方面,典型的就是荔枝树的栽培。每年清明节前后,苗农就开始选枝圈枝,然后精心培育。该负责人介绍,当时农民将这培育果苗、树苗的地方称为“树苗场”。树苗场不断扩张发展,全镇各大队都建有树苗场,各生产小队同样有育苗地段,并选出专人负责管理,最小的场地也有20多亩,甚至部分社员的自留地,也在偷偷地培植袋装花苗。 “上世纪60年代的古镇陆路交通十分不便 ,且是中山偏远的农村地区,公路路基虽在1958年大跃进时代建成,但直至70年代才通车。”该负责人回忆道,当时古镇人靠肩头,挑担数十袋花苗到顺德均安、荷塘、江门、斗门等地销售。而销路大的种苗,依靠农艇运送,从此拉开了古镇人进行花卉苗木销售的序幕。 ■“威水史”:百人农业推销队走遍全省 当时,该镇各生产大队时常派遣两三个外出推销苗木的供销员,组成100多人的农业推销队伍。这些人基本走遍了全省的偏远山区,把荔枝树苗运销韶关、从化、清远、怀集等本省山区,远至广西梧州等地。 关键词:本世纪初期 拥有“古镇花卉苗木全国种”美誉 花卉苗木是古镇传统农业项目,通过推行农业深度规模经营、低息、补息、贷款扶持帮助,引进、推广良种,改变品种结构,推广普及使用遮光网,尼龙营养袋培育技术等手段,花卉苗木种植面积从20年前的500多亩发展到2007年的31000亩(含异地经营面积)。其中镇内耕地经营总面积11000亩,其中绿化苗木面积占10000亩;鲜切花生产面积占1000亩。在镇外经营总面积20000亩,经营地点包括江门、新会、台山、横栏、板芙、珠海斗门,还有海南、四川、湖南等地。 目前,该镇在50亩以上花卉苗木场210个,花卉苗木生产专业户1000户,盆栽花卉达200万盆。其中盆花100万盆,阴生花卉70万盆,其他30万盆。 据悉,花卉苗木已成为该镇农业一大生产基地,并有“古镇花卉苗木全国种”之称。在花卉苗木品方面,如棕榈科、绿化树、绿化小袋苗、阴生花卉等品种就达2000多个。 ■“威水史”:2007 年产值达到1.5亿元 在产品流通方面,该镇有流通专业户800多人,他们的足迹不但踏遍近县、市城乡,而且深入长江流域等省、市。在这些流通专业户积极推销下,全镇花卉苗木销往福建、云南、广西、海南、四川、山东等省,遍及全国各地,并有一定数量出口港澳、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花卉苗木产品卖得较好的价格,提高了经济效益。2007年度,全镇11000亩花卉苗木年产值达1.5亿元。 相关链接 2008中国(中山)南方绿化苗木博览会 2008中国(中山)南方绿化苗木博览会(简称“绿博会”)定于2008年12月26日至12月28日在古镇镇举行。首届绿博会由中山市人民政府、中国花卉报社主办;市农业局、林业局协办;古镇镇人民政府承办的一次以园林绿化、景观乔木展示为主的绿色盛会。 本次博览会是以打造“绿化苗木交易市场”这一品牌,建设中国南方绿化苗木交易中心为目标,以信息交流,促进苗木产业合作发展为重点,并集展示交易、科技信息交流、文化旅游、招商引资于一体的区域性经济峰会。结合首届绿博会,同期与广东省盆景协会、中山市盆景协会共同举办第七届粤、港、澳、台盆景艺术博览会。本次博览会以其综合性、专业性、权威性突显举办主题:生态文明,合作发展。本次博览会全面展示国内外绿化乔木及园林花木最新发展成果和发展趋势,进一步促进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型绿化苗木生产基地,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古镇镇是中山市传统经济作物区之一,并以花卉苗木种植为龙头向外辐射,形成华南地区较大的花卉苗木种植基地和销售市场之一。继成功创造“中国·古镇国际灯饰博览会”这一会展品牌后,古镇着力创造第二张会展品牌——中国 (中山)南方绿化苗木博览会。通过古镇灯饰,南方苗木这两个龙头产业的发展,建设“生态灯都,绿色灯都”为目标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持续发展。 | ||||||||||
来源:中山日报 2008-11-26 A8 作者:文 何腾江 黄冰晶 图片 缪晓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