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亏有吴伯帮助,这次我们才能够有机会建新房”。10 月天气清朗,是建房的好时机,板芙镇广福村的陈大叔在宅基地,高兴地拆除旧房准备建新房。他所说的吴伯是村的一名群众工作联络员,在今年板芙镇的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工作中,得知陈大叔一家符合资助条件,积极帮助他向镇里申请危房改造资助名额,陈大叔一家最终成为全镇192名资助对象的一员。
在板芙镇像陈大叔这样的例子有300多例。板芙镇2012年5月在全市率先建立11个村居群众工作联络站点,聘请了群众工作联络员,形成“镇村户三级群众工作网络”的管理服务新模式,搭建起政府沟通服务群众的新平台。进一步了解社情民意,加强了政府与群众沟通,更好地服务群众,化解社会矛盾。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零上访目标,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引起了省市媒体的广泛关注,先后入选省委组织部“书记项目”及全市首批社会工作创新项目工程。
一、联络员人手一本《民情日记》
为了做到第一时间“听民生、知民情、察民忧”,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实事,板芙镇建立一支由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以及村民等热心社会工作的群众力量,组成群众工作联络员义工队,并在各村(社区)设立联络点,在镇综治办设立群众工作联络站,方便联络员义工反映和反馈情况。
板芙镇群众工作联络员义工队有三个特点:一是本地化邻里型,各村联络员义工均聘请本村热心村民自愿担任,主要负责左邻右里的各类信息搜集和反馈等;二是网格化全覆盖型,以每名义工负责联系左邻右里20 户家庭的方式,380多名义工就像一张撒开的民情民意服务网格,紧紧依附在全镇11个村(社区)内千家万户,实现群众工作网格化;三是全天候志愿型,联络员义工全天候志愿服务,结合各自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随时随地关注掌握左邻右里20户家庭的异常变化和合理诉求,及时反馈报送和介入参与化解。
联络员在工作中人手一本蓝色封皮的《民情日记》,他们将了解到的民情民意先登记,再将有必要反映的情况写到《民情日记》后面的《民意报告单》上,然后交给村(居)群众工作联络点,村(居)联络点收齐信息后于每月的1日、15日反映到镇群众工作站,如果问题比较紧迫的,实行随时汇报。《民情日记》上还登记了板芙镇机关驻村干部的电话,联络员可直接与村干部联系。
二、联络站成为“民情直通车”
板芙的群众工作联络站成为了“民情直通车”,拓展了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渠道,做到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矛盾在一线化解,促进了社会和谐善治。
2012年6月份,在板芙居委会区域内,有市政工程施工时不小心导致部分商铺前的排污管破裂,严重影响了周围住户的生活和商铺的生意,部分商铺老板情绪激动。居委会联络员李祺祺知道此事后,主动了解情况。并向板芙居委会群众工作联络点报告。联络点收到信息后马上联系镇职能部门,随后,抢修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抢修。附近居民和商铺老板对此事的处理也很满意。联络员的一条信息,化解了一起可能激化的事件,使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联络员在了解社情民意的同时,也为辖区的群众提供贴心服务。
10岁的强强是板芙镇广福村人,在单亲家庭长大,父亲肖某是吸毒人员。强强由于缺乏管教,并受父亲肖某长期的影响,也染上了小偷小摸的习惯。父子俩已经严重影响村治安,村民意见也非常大。在今年的大收戒行动中,公安机关决定对肖某进行强制收戒,但其子强强却没人愿意收留照顾,将成为一个流浪街头的少年。
广福群众联络员吴伯在一次走访中了解到强强的不幸遭遇后,立即将情况反映到村里的群众联络点,板芙镇党委政府得知情况后,充分发挥群众联络站点快速反应工作机制,协调公安、计生、教办、妇联、广福村委等部门,解决了强强户口和入学问题。今年4月,肖某也在村委会的帮助下找到稳定的工作。在感受到党委政府的关爱,肖某也下定决心,浪子回头,远离毒品摒弃陋习,现在父子俩过上了稳定的家庭生活。肖某感激地说:“是党委政府挽救了他,挽救了他濒临破裂的家庭。”
据统计,截至2013年9月底,“镇村户三级群众工作网络”通过各村(社区)联络点共收集到各类群众需求的有效信息1010条,按时回复办结率100%。有效将大部分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同期对比,到镇信访部门上访数量下降了49.2%,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零上访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