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民间艺术成果交易会原生态艺术纷纷登台亮相
发布时间:2006-12-18
12月15日,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民交会)在三乡巨龙城隆重开幕,将持续至本月31日结束。
据悉,此次民交会开创了“协会牵头,政府支持,企业承办”的运作模式,活动旨在抢救、保护、传承、弘扬民间文化成果,交易古今中外民间艺术精品,发展传统文化产业。
开幕式上,安塞腰鼓等原生态艺术纷纷登台亮相;交易会现场,民艺创新亮点多多。
按理说,有着浓厚民间文化气息的民交会,应该吸引成千上万的群众参加。然而,记者在开幕式后的3天时间里发现,与热闹宏大的布场不相协调的是,到场的人并不多。
面对如此状况,主办方、专家、艺人都在思考:民间文化该如何抢救保护?该如何继承发展?民间艺术到底路在何方?有专家指出,新事物的诞生总是伴随着种种缺陷的,虽然首届民交会至今并未出现火爆场面,但巨龙城却为民间文化艺术走向市场提供了一个发展思路。
■开幕式:
巨龙城上演原生态艺术
12月15日上午,雨过天晴的三乡依然冷风习习,鲜红的地毯铺满了巨龙城。开幕式上,民交会组委会主席、中华民族促进会副主席田爱习希望通过民交会更好地宣传、弘扬优秀的民间文化,推动全国各民族民间艺术的繁荣发展。
热情奔放的陕西安塞腰鼓、清亮婉转的广西布洛陀圣乐、高难度技巧的贵州滚山珠歌舞、生动活泼的中山舞狮队、生龙活虎的河南少林功夫等原生态艺术纷纷登台亮相。演员们招招过硬的绝活让现场观众大开眼界,赢得台下满场喝彩。
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来自贵州苗族的滚山珠歌舞,是当地苗族芦笙舞的一种,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杂技艺术为一体。演员们头戴野鸡翎帽,身着绣花褂,脚着麻耳草鞋,在盛满水的碗与碗之间,边吹芦笙边表演舞蹈。纯朴的姑娘小伙们精彩投入的表演引来观众阵阵掌声。
[align=center][URL=../photo/showcontent.asp?id=146432][IMG]../data/photo/Others/tn_200612189352250991.jpg[/IMG][/URL][/align]
■现场:
民艺创新亮点多多
在巨龙城里,记者发现了几个人头攒动的民艺展示店。
一位来自湖北的泥塑民间艺人,将传统的制埙技术改良成小泥塑工艺,制造出颇受年轻人喜爱的卡通动物形象的手机链、手链、项链等小饰物,工艺精细,价格实惠,让很多时尚青年趋之若鹜。
景德镇的一家瓷笛公司也在埙上做文章,他们以埙的造型为雏形,用景德镇的瓷器来烧制各式各样的新式“埙”——瓷笛,一个个“圣诞老人”、“草帽”、“米老鼠”、“小酒壶”等可爱瓷器却能吹出悦耳动听的音乐,这个集形、声于一体的创意吸引了许多小朋友们的目光,不少家长乐意掏出30元钱买一个瓷笛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来自浙江富阳的布艺镶嵌画以其巧妙的工艺、淡雅的色彩和充满立体感的画面使许多参观者流连忘返。据创作此画的女艺人介绍,她10年前经朋友的启发创作此种画。以往的镶嵌画是在平板上直接嵌布,而她则将每一个形象里都塞满填充物,然后再嵌布,这样的画面就显得很饱满,形象都“立”了起来,这种崭新的创作方法也受到参观者的喜爱。
■感受:
参展现场人气不太旺
在开幕式表演结束后的3天时间里,记者先后走进几家民艺店,和参展商攀谈起民间工艺的现状和此次销售情况。
一位来自河南的烙画艺人告诉记者,这种起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的烙画,几经衰落,被清代艺人重新整理,形成以河南为主的烙画群体。这种画以铁扦代笔,利用炭化原理在木板等材质上作画,每幅画至少要花一个月的时间定型上色后打蜡,工艺较为繁琐。但由于烙画本身具有的局限性,技艺表现不一般,因此烙画价格不菲。不知是什么原因,烙画参展商入场两个月的时间,卖出去的画屈指可数,民交会开幕后的几天时间他们几乎没有卖出一幅画。
来自江苏的彩绒画创始人宗白易先生说,此次民交会的主题很好,能让全国各地的民间艺术聚在一起展览交易,对民间艺术是个促进,而且由一个企业来承办,应用商业运作模式也是民间艺术走向市场的大胆尝试。但是,这次民交会开幕至今显得有点“冷清”,除12月16日有个香港学生代表团到场“热闹”了一下,其他时间游客几乎门可罗雀。他说,自己从前也参加过各地许多民艺盛会,人气都很旺,虽然有些人也不买东西,但人来人往,宣传效果却达到了。
■声音:
民间工艺品应包装推广
如此丰富多彩的民艺展览,为何未能聚敛人气?如此花样繁多的民间艺术品,为何未能调动参观者的购物欲望?
一位专程从珠海赶来的民艺爱好者说,一件民间艺术品往往是经历长时间的手工制作,价格自然不菲。而来参观的人大多也只抱着“随便看看”的态度,没有消费的心态、没有消费的能力,自然不会有多少人去购买。而那些价格适中、具有一定审美、娱乐价值的民间工艺品就比较受欢迎。
来自山东潍坊的风筝店老板向记者介绍,他们的风筝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齐全,但价格一般都控制在游客能接受的范围内,每个从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比在潍坊本地都卖得便宜。既可以观赏也可以娱乐,所以购买的人就很多。
彩绒画创始人宗白易先生说,对于组织者来说,一场盛会的举办地十分重要,它不一定要在市中心,三乡这个位置就很不错。关键是要看它的市场是否形成,巨龙城不光要形成一个民间艺术的集散地,还要能够对这些民间艺术进行市场包装、推广、进行产业化的打造,才能吸引更多“行内”和“行外”的人参观;对于艺人自身来说,一些工艺品因为历史积淀的痕迹太重,缺乏时代感,所以就乏人问津。
■专家:
民间艺术需走产业化道路
在开幕式当天下午,举办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战略高峰论坛”,各行业的专家们也就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和民间艺术产品的市场化、国际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和创新做出了深入和具有指导意义的研讨。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向云驹开门见山地指出,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崛起,文化产业越来越受重视,市场活跃,产业开发引起了各方关注。但是光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走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由于民间艺术长期以来与现实生活结合太紧密,没有将之作为一种单独的文化门类来看待,研究发展目标不明确,投入也不够。随着科技的发展,国外许多有识之士发现了这些领域的价值,就将它挖掘独立出来充分研究利用,所以才会出现韩国人抢注中国的民俗节日“中秋节”,才有美国动漫将花木兰、梁祝拍成电影。由此说明,民间艺术拥有很大的市场价值,需要给它相应的地位加以宣传造势,参与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进程,开展交流,只有发展才是最好的传承和保护。
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教授皇甫晓涛认为,中国已经经历了一个由“文化为圣”到“文化为王”的阶段,文化是财富之王。美国IBM从做笔记本电脑转向开始研究软件操作问题的例子说明,今后的时代是非物质的财富大于物质财富,所以和人类活动最密切相关的民间艺术文化将成为一块巨大的“蛋糕”。他还对巨龙城将来的发展给出了种种具体详细的建议,认为巨龙要想“腾飞”,首先要有民艺博物馆、五星级饭店、文化报告厅、民间艺术品交易所、大师工作室、民间艺术品的评估鉴定机构、民艺版权委员会等实质性的机构来填充框架;其次,民间艺术品交易网络的畅通、成熟的市场形态、发达的宣传能力也是完善市场必须做到的。
普莱斯顿大学教授王斌康从一个小糖葫芦讲起,阐述如何将民间艺术变成生产力。“糖葫芦在家吃是一般的食品,在外单个卖就成为商品,在工厂里大批量生产,形成规模就是产业化”。
王斌康教授认为,民间艺术品始终处于商品的阶段,要想继承发展,就必须将它产业化。加工、产业聚集、流通渠道、固定消费市场,三乡巨龙可以做某一个阶段的产业链。如果定位为流通渠道、信息沟通平台这一环,就必须将各路英雄豪杰的信息,乘此次民交会都收集起来,将信息平台建设好,这就是产业化中准确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