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5月16日 星期五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名城>>文化名城建设动态信息 >> 正文
中山群众性合唱之花越开越艳
发布时间:2007-03-20


 
合唱活动已成为中山市民生活的一部分。(资料图片)  

敬告:本文版权归中山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必须保留网站名称、网址、作者等信息,不得随意删改文章任何内容,我社将保留法律追究权利。 Http://www.zsnews.cn

    
     3月8日至14日,“合唱艺术学术研讨会”和“合唱指挥培训大师班”相继在位于我市的中国合唱协会(中山)基地举行,一时间,全国合唱艺术顶尖级专家大师汇聚我市,在我市再次掀起了学习合唱艺术的热潮。今年10月,全国首届社会主义新农村合唱大赛将在我市举行。近日,本报记者和多位合唱专家零距离接触,深入了解了合唱艺术发展的过去、现状和将来。
  
采访嘉宾
  
田玉斌:中国合唱协会理事长
  
王秀峰:中国合唱协会副会长湖北省合唱协会会长合唱指挥家
  
徐瑞祺:中国合唱协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合唱协会会长合唱指挥家
  
桑叶松:中国合唱协会合唱指挥委员会主任
       合唱指挥家
  
■聚焦一
  
多一个合唱团就
  多一个和谐的声音
  记者: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全国各地日益兴盛的群众文化运动让许多人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畅快,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合唱事业的繁荣。
  田玉斌:目前,全国合唱艺术发展形势喜人,特别是广东,全省合唱团体上万个。总的来看,在近20年来,全国合唱艺术有了质的飞跃,参与率越来越广,水平不断提高。过去群众合唱是以歌咏活动为主,现在发展到合唱艺术,并能唱中外的优秀歌曲。在大型活动中,合唱越来越受欢迎。
  王秀峰:近年来,合唱的发展非常喜人,仅广东就有1万多个合唱团体。合唱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去年举行的世界合唱节上,也有很多中国合唱团队,合唱水平也大有提高。合唱艺术的发展对建设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每多一个合唱团就多一个和谐的声音!在近年来频繁举办的各种合唱活动中,全民性参与合唱的热情之高、范围之广,合唱专业人才与非职业团体联系之紧密,都是我国合唱艺术史上前所未有的。
  徐瑞祺:随着经济的发展,群众对精神享受要求越来越多。特别是现在各级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因为合唱团一出动就六七十人,发动面是最广的,是成本低、效果明显的文化活动。它唱的多数是传统民族歌曲,可以很好地起到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在中小学举办合唱大赛,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协作精神,传播健康的音乐。现在渐渐形成了中小学生、成人、老人三个群体的合唱气氛。
  
■聚焦二
  
合唱艺术
  历史“功绩”显著
  记者:合唱艺术有过如何辉煌的历史?
  田玉斌: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涌现的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群众性歌咏活动在中国合唱事业大半个世纪的发展道路上是一个高潮,也是中外合唱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在那个烽火连天、国破家亡的年代,以聂耳、冼星海为代表的一批音乐家打起背包,冒着敌人的炮火硝烟,风尘仆仆地赶赴抗日前线和城镇厂矿里去写歌、教歌,不仅宣传、鼓舞了千千万万抗日官兵的革命斗志,而且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播撒了中国合唱事业的种子。正是因为有了那些抗日救亡歌声,全国军民的抗战情绪不仅没有在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杀戮面前衰退,反而使我们这个处在生死存亡关头的民族救亡图存的情绪无比高昂,广大民众抗战必胜的士气更加高涨。虽然相隔了半个多世纪,但今天唱起那些如雷贯耳的合唱作品,依然还是那么富有民族自豪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桑叶松:抗日战争时期的音乐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和大量经典音乐作品,像《黄河大合唱》这样堪称我国和世界音乐史上不朽的传世名作,它的艺术感染力是超越时代和空间的。我们今天演唱这些雄壮激越和具有无比震撼力的合唱歌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在群众中普及高雅艺术,满足人民群众高尚的精神追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聚焦三
  
合唱事业历经冲击后生机焕发

  记者: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在众多重大节庆活动中,为什么都少不了群众性的大型合唱?
  田玉斌:千人、万人大合唱之所以能够成为许多大型庆祝活动中的重头戏,是因为它最能打动人、鼓舞人和激发起整个民族的强烈共鸣,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所难以比拟的震撼力和深远影响。合唱艺术也因而具有了内涵丰富、参与者众、凝聚力强等诸多优点,在重大庆典活动和国际文化交流中享有极高的地位。
  桑叶松:合唱在西方曾经是贵族享用的殿堂艺术,而在我国从来就是群众性的艺术事业。中国合唱艺术事业曾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全国艺术舞台上同时活跃着高水准的专业合唱团和大量的业余合唱团,专业合唱团的词曲作家、指挥家和合唱演员成为中国合唱艺术的中流砥柱,而各种群众性的合唱团体则成为合唱艺术生根开花的肥沃土壤。
  徐瑞祺:文革“十年浩劫”是中国合唱艺术事业的低潮期或畸形发展时期。许多传统的优秀合唱歌曲被打入了冷宫,群众只能唱语录歌和样板戏。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港台通俗歌曲以及“卡拉OK热”则直接冲击了高雅艺术,使得盲目的明星追捧冲淡了传统的和具有民族精神的合唱艺术。
  王秀峰:合唱艺术的普及对广大群众保持身心健康、提高音乐修养、增强团队精神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以卡拉OK和流行歌星为主要形式的“歌厅文化”一度充斥全国城乡文化市场,但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有品位的高雅文化生活,全国各地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业余合唱团等文化现象,就反映了我国新时期群众文化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的趋势。为了振兴合唱艺术,中国音乐家协会1982年就和有关部门一起,连续主办或协办了各种地区性、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合唱节、合唱赛事、合唱培训班和学术讲座等活动,从零开始培养各地的群众合唱团和合唱艺术爱好者。
  田玉斌:专业合唱者对群众性业余合唱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让越来越多的合唱爱好者体验到了合唱艺术那无比深奥的魅力。中国合唱协会致力于开发和扶持全国合唱事业的发展壮大,我们已举办多届全国性合唱比赛,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功。今后我们将不定期地在全国各地举办,合唱主题会更广泛一些。
  
■聚焦四
  
期待更多好作品和指挥家
  记者:在人们触摸到一个民族“合唱盛世”脉搏跳动的时候,也感觉到合唱艺术创作和指挥人才培养滞后的担忧。
  王秀峰:人们固然喜爱那些久唱不衰的经典老歌,但也更加渴望具有当代气息、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合唱作品。目前制约我国群众性合唱事业发展的主要困惑是缺乏新的合唱作品及合唱指挥人才,有的词曲作家受物质利益诱惑,不情愿创作难度大而报酬低廉的合唱作品。虽然近年来有一批走出专业合唱团的指挥人才融入到群众合唱事业中,但仍有不少业余合唱团体得不到这样的资源,导致应该具有很高艺术品位的合唱变成了简单的齐唱。
  徐瑞祺:近年来艺术创作界确实有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在蔓延,凡事都要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宁愿给一个歌星写歌,而不愿给很多人写合唱。作为一名作曲家,我深感使命在身。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写合唱作品,虽然不乏应景或命题之作,但我也不情愿给歌星大腕写歌。事实上,任何一个伟大作家和艺术家,要真正创作出发自灵魂深处的伟大作品来,都要有一种对艺术执著的追求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合唱艺术创作的繁荣除了艺术家的责任外,政府的投入和政策倾斜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来自政府的对合唱艺术作品创作者的鼓励和扶持机制,没有大众媒体的积极倡导和密切配合,包括社会支持和企业赞助,我国当前合唱艺术事业繁荣的局面也是难以持久的。
  记者:我们如何让“合唱盛世”之花越开越艳?
  王秀峰:合唱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有个世代传承的问题。当务之急是要让合唱艺术走进中小学生课堂,让青少年了解到,在网络、MP3和一些内容苍白迷乱、旋律嘈杂不堪的流行歌曲以外,还有大量高雅和优秀的合唱歌曲,学校教育要重视培养亿万学生良好的音乐素质和引导学生对合唱艺术的兴趣,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合唱艺术事业长盛不衰。
  田玉斌:广东等许多省市把大力发展群众性合唱事业当作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这是很有远见的。我以为,现代合唱事业的振兴是一个城市和地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群众性的合唱活动不再是为了参加什么级别的比赛,而是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在需要,是千家万户、社会各界的一种共同追求,这样的群众性合唱事业才真正体现了“合唱盛世”的未来。
  
■聚焦五
  
合唱活动已成中山文化盛事
  在我市,合唱一直被作为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全市群众参与合唱活动的积极性高涨,合唱事业欣欣向荣、合唱水平日益提升。据市群众艺术馆不完全统计,我市现有相对固定的合唱队伍100多支,合唱爱好者已经逾万人。
  我市合唱艺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据了解,我市虽然没有专业的合唱团体,但合唱团的实力却丝毫不逊于专业队伍。2000年,在强手如林的中国合唱节中,我市合唱团获得了金奖。2005年,在广东省“万众歌会”上,我市合唱团被“点名”献演。在全市,合唱活动已成为城乡上下传统的文化盛事,由市文化部门主办的合唱节每两年举办一次,50多支队伍4000多人参与的热情,已成全市一景。在民间,不为名不为利,自发组成的数十个合唱团体常年活跃在全市各镇区,成就了全市“永不谢幕的合唱节”。而每遇重大节日或大型纪念活动,合唱也是最受热捧的节目。小榄经济发达,全镇有30多个合唱团;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横栏镇也一村一个合唱团,合唱大赛搞得红红火火。
  在我市,合唱活动已成为“全民运动”,市文化部门也由此发现了提高中山群众文化水平的切入点,并成功使全国首个合唱基地落户我市。
  对我市合唱的发展,大师们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桑叶松说,中山的合唱发展就如中山这座城市一样,是个新兴的城市。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中山的合唱艺术将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另外,首个全国合唱基地落户中山,有助于中山的合唱艺术的发展,合唱爱好者们能够直接从合唱大师们那里吸取营养。王秀峰说,中山合唱发展很不错,中山的合唱基础是比较薄弱的,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跨入了全国的先进水平,下一步,中山要好好利用合唱基地提高水平和营造氛围。
  田玉斌说,在合唱基地落户中山前,中山市文化部门负责人曾5次北上北京,只为在中山建立基地之事,这充分说明了中山各级领导对合唱的重视,中山基地的建设很有代表性。基于此,今年10月,协会将在中山举行全国首届新农村合唱大赛。中山要珍惜好这次机会,进一步提高合唱水平。
  
专家语录
  

  ●过去群众合唱是以歌咏活动为主,现在发展到合唱艺术,并能唱中外的优秀歌曲。在大型活动中,合唱越来越受欢迎。
  

  ●合唱艺术的发展对建设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每多一个合唱团就多一个和谐的声音!
  

  ●合唱在西方曾经是贵族享用的殿堂艺术,而在我国从来就是群众性的艺术事业。
  

  ●虽然近年来有一批走出专业合唱团的指挥人才融入到群众合唱事业中,但仍有不少业余合唱团体得不到这样的资源,导致应该具有很高艺术品位的合唱变成了简单的齐唱。
  
■记者手记
  
当合唱成为
  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合唱是一种集体演唱形式,参与者众多,有乐队、指挥、合唱队员等,是个性与共性的组合,是人类抒发情感、交流情感的一种自然普遍的形式,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形式,同时也是培养人的形式。
  邱光平是我市一位语文老师,1996年开始参加全市合唱活动。喜欢合唱的她在上小学时,就背着妈妈一个人跑到学校自弹自唱,她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当初来市合唱团面试时的一幕。面试那天,就在她出发之际,天突然下起了大雨,而且越下越大,为了及时赶到,她冒雨赶往面试地点高家基小学,当到达时,她和男朋友以一身“落汤鸡”的代价,第一个到达面试现场。邱光平说,合唱让自己快乐,培养了自己的团队精神。
  
  在南区,13年歌声不断,对周朝峰老师来说,合唱已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了夫妻关系的“润滑剂”。
  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有品位的高雅文化生活,全国各地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业余合唱团等文化现象,这反映了新时期群众文化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的趋势。
  
  


文/记者 赵伟 实习记者 李瑞锐 摄影/记者 夏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