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4月25日 星期五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名城>>文化名城建设动态信息 >> 正文
南朗崖口飘色、白口莲山歌、沙溪鹤舞、黄圃麒麟舞、黄圃飘色被列入省第二批“非遗”公示名录
“非遗”今后将作为旅游项目进入景区向游客展示
发布时间:2007-06-11
        [核心提示]
       2003年10月7日,在法国巴黎第3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正式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随后,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
    在中山这块土地上,历经历史的沉淀,涵载着无数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瑰宝。这些瑰宝或因时间的消逝而褪色,还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绽放异彩?我市的“非遗”保护现状如何,今后又该怎样发展?最近,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 我市又有5项目名列其中。6月9日,在全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我市举办了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向社会展示中山“非遗”的风采。

■相关链接▲▲▲ 

我市列入第二批省级“非遗”公示名录

      南朗崖口飘色:原为民间岁时祭祀活动,具有浓厚的地方民间艺术特色。它主要以民间传说、故事等为素材。
      白口莲山歌:是中山传统民歌中较为流行的歌种之一,主要在五桂山、南朗镇、神湾镇以及三乡板芙等地区传唱。
      沙溪鹤舞:古时沙溪镇申明亭村处于西江下游的冲击沙滩地带,白鹤聚居在竹林之中,出没于沙滩岩石上。村民为崇尚申明亭村先祖义学之风,取本地话“鹤”与“学”同音之义,从明代开始创作了鹤舞。
      黄圃麒麟舞:它是黄圃镇历史悠久的动物舞蹈,原为先民古老的图腾崇拜演变为岁时习俗民间艺术,以其精巧伶俐、神采威武为特色。
      黄圃飘色:明洪武年间,安徽人何腾伟举家定居于黄圃水井头地方,并从福建引进木偶做闲事玩耍,到明末清初,每到农历三月初三,后人遂将木偶改为童男女装扮人物故事巡街,称为出会景、飘色等。


 
 
“醉龙“起舞。余兆宇 摄
 
 

■保护现状▲▲▲ 

醒狮醉龙共舞

 9日上午10点多,烈日当空,天气闷热,但这并没有挡住客人的脚步。“妈妈,很好看哦!”市文化艺术中心广场的观众席传来小姑娘幼稚的声音。原来一位三岁的小女孩正和妈妈津津有味的看着醉龙表演,小姑娘的头发都已被汗水浸湿。
      锣鼓声响起,醒狮踩着柱子越爬越高,观众们都把注意力放到那直径10多厘米的柱子上。从古镇赶过来的林爷爷说,他只是在电视上看过醒狮和醉龙,能亲眼见到中山的传统文化,他非常高兴。虽然林爷爷目前已经70多岁,在热辣辣的太阳光下,显得有些受不住,但他告诉记者,他非常珍惜这次机会。
      与林爷爷不同,何老先生夫妇不仅看过咸水歌、醉龙等传统文化表演,而且老两口还会来一段咸水歌。台上响起歌声时,他们也在台下低声哼起来。

瑰宝魅力四射

    为了配合全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山的文化遗产,中山中旅特组织了“千人相聚中山文化遗产日”的活动。据活动负责人介绍,此次活动筹备一个星期,就有2000多人报名参加,其中以广州和澳门的游客居多。“很多人都是为了了解中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来的。”负责人区经理介绍说。何女士就是其中一位,她带着儿子和侄女一起来到文化广场,一边看着表演,一边发表评论。“曾听说过中山的醒狮、醉龙十分精彩,但今天看到果然名不虚传。”何女士告诉记者,虽然她常来中山,但听说这次旅行可以看到“非遗”,她毫不犹豫地和孩子们一起报名参加。

 

■记者调查▲▲▲ 

“非遗”传人坚守阵地30年

  在“非遗”展演现场,记者见到了来自坦洲镇坦洲村的咸水歌歌手吴容妹。她至今还对自己在去年10月参加中央电视台中国民族歌曲大赛的情景记忆犹新,那时她才意识到自己平时哼唱的家乡民歌,竟然具有这么厚重的价值。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咸水歌在坦洲已是家喻户晓,她就和吴连友姐妹俩跟着当地的老人们学唱咸水歌,这一唱就是30多年。期间一代代老歌手们都离开了人世,但他们口口相传留下的咸水歌却为人反复传唱,而吴容妹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她说当她唱起那曲调悠扬、婉转顿挫的咸水歌时就忘掉了烦恼,心情舒畅。也正是这个原因,除了刚结婚生育时断了一年时间,30年来她都坚持吟唱咸水歌,参加过无数镇和市里举办的各种民歌大赛。
      现在,她已经和姐妹俩收了近200位10岁左右的学生,每个星期都义务教授她们学唱咸水歌。“我们祖宗留下来的民歌就是宝贝,要从小培养孩子唱咸水歌的本领,才会长盛不衰。”吴容妹说,令她十分欣慰的是,孩子们都很喜欢跟着她唱咸水歌,这让她对这一传统歌曲的传承充满了信心。

 

■保护现状▲▲▲ 

我市申遗成功率达到90%

     2005年,我市按照国务院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成立了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工作办公室,对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对重点镇区和具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大了发掘、整理、保护力度。
       两年多的时间内,相关工作人员在沙溪采集鹤舞的每一个舞步走法,在坦洲整理没有乐谱的咸水歌曲调……将无形的“文化宝贝”都一一记录在案。对于每一位传承人,他们都像国宝一样保护。市文广新局社会文化与文物科科长李正思介绍说,每当他们辗转多地打听到一位传承人,刚踏上对方的家门就被告知老人已去世的消息时,他们就感到痛惜万分。除了技术性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还经常组织一些大型活动,扩大这些民间歌曲、舞蹈、艺术的影响力。“这些民间瑰宝一般都是老艺人口传身授,没有记录,随着他们的去世也逐渐消失。但这些艺术又不能放在博物馆里珍藏,而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才有发展的可能。所以我们也要经常搭建平台,让它们得到展示的机会。”
      经过两年的努力,非遗申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6年我市咸水歌、小榄菊花会、沙溪凉茶3个项目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后,醉龙等6个项目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9个项目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正思科长介绍:“相对于珠三角其他城市来说,我市的申遗成功率很高,达到了90%。”

■有益探索▲▲▲ 

“非遗”进景区

      我市旅游资源丰富,伟人故居蕴含了丰富的近现代文化,詹园展现了“孝”与“秀”的人文景观,逍遥谷等娱乐场地为旅客提供了休闲的场所,而中山美食为旅客奉上一道道人间珍品。然而记者了解到,每年的黄金周,来中山造访的游客总是比外出的游客少。
      “中山的旅游项目缺乏大的游乐设施是其一,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山没有利用好优越的近现代文化背景。”中山中旅助理总经理区健辉在谈及此问题时提到,“非遗”的保护正好为中山景点增加了文化底蕴,为旅游注入了新活力,而“非遗”在旅游中也得到了更好的展示和发展机会。“展示就是最好的保护,而旅游是加深了解的最好方式,将中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的项目之一,既达到了保护‘非遗’的效果,又让更多的外地人加深了对中山的了解。”

记者 冷启迪 尹习梅/文 叶劲翀/图


我市加大“非遗”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揭牌成立
敬告:本文版权归中山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必须保留网站名称、网址、作者等信息,不得随意删改文章任何内容,我社将保留法律追究权利。 Http://www.zsnews.cn
  ·我市举行“非遗”大型展演活动,吸引2000名游客争睹

  中山网讯 昨日是全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当天,我市在市文化艺术中心广场举行简短而隆重的“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揭牌仪式。该中心的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市拥有了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权威机构,意味着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副市长唐颖为中心揭牌。
  据介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设置在市群众艺术馆内,主要负责执行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划、计划和工作规范,组织实施和指导开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认定、申报、保护和交流传播工作。
  据了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我市一直不遗余力。2005年,我市成立了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工作办公室,对重点镇区和具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了挖掘、整理、保护力度。经过两年的努力,目前,我市已有包括小榄菊花会、中山咸水歌、沙溪凉茶在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个,包括醉龙等在内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个以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个。
 
“醉龙“起舞。余兆宇 摄


  又讯 昨日,我市在市文化艺术中心举行“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展演活动。2000多名来自珠三角游客争看展演。副市长唐颖等现场观看了“非遗”展演。
  展演活动上,咸水歌,长洲醉龙,龙狮凤鹤、白口莲客家山歌,麒麟舞等,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一亮相。展演活动除了吸引大量市民前来观赏外,现场一群统一戴着旅行帽的游客成为一道景观。他们是市内一旅行社组织的旅游团,足足有2000人。充满沙田特色的中山咸水歌,刚一亮相,便引来阵阵喝彩声。一位广州来的游客就说,百闻不如一见,咸水歌的魅力果然名不虚传。
  刚刚入选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白口莲山歌、以及早已入选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醉龙表演(上图)也使现场观众大开眼界。一位市民表示,这样的展演非常好,活灵活现,能让游客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山的文化底蕴。 记者 赵伟

 

 

[链接]


关于批准并公布中山市全省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通知
  火炬区管委会,各镇政府、区办事处,市属各单位:
敬告:本文版权归中山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必须保留网站名称、网址、作者等信息,不得随意删改文章任何内容,我社将保留法律追究权利。 Http://www.zsnews.cn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以及广东省文化厅《关于做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工作及建立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通知》(粤文社[2006]85号)有关规定,经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评定,现批准将中山咸水歌等9个项目列入我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予公布。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文化名城,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镇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指导方针,科学规划,妥善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条件之间的关系,深入做好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附件:中山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