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5月17日 星期六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名城>>文化名城建设动态信息 >> 正文
中山人爱看电影品文化
发布时间:2007-08-15 来源:中山网
 
在中山,不少商场都摆放电影的宣传画报,一些市民有时逛商场也会顺便看上一场电影。周敏 摄


敬告:本文版权归中山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必须保留网站名称、网址、作者等信息,不得随意删改文章任何内容,我社将保留法律追究权利。 Http://www.zsnews.cn
核心提示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在中山这块土地,电影院里又见到了座无虚席的场面:文化艺术中心文华电影城开业一年半,会员已超过1万人;金逸电影城开业半年时间,会员超过6000人;而刚刚进驻中山的大地电影城上座率也十分可观。连经营者都说,这个数字在一个中小城市有些不可思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中山看电影的人数比例已经超过了5%。一位在中山从事电影事业20多年的放映师傅的话,道出了其中的真谛:“中山人看电影看的是文化。”

相关链接
中山票房曾挤进全国十强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市仅有一家影院。2000年前后,伴随着全国电影市场的升温,我市电影放映市场也逐渐走出了低谷。由文华电影公司投资改造的京华影院开张,标志着我市电影放映市场步入了新的台阶。把一家歌舞娱乐场所改造成电影院,在当时一度引起轰动。他们首次和中国电影公司合作,推出英文原版的美国电影《恐龙》。市民第一次看到了高9米、宽16米的电影画面,第一个月的票房就达到30万元以上,在当时30万元的票房相当于内地一个省的票房,这个成绩让中山一度挤进全国票房十强。京华电影院开业不到一个月,全国各大城市的电影院都来学习取经。

九成市民爱看电影

      近年来,我市影院的硬件设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豪华影院纷纷抢滩,切分电影市场“蛋糕”。在国际电影节来临之际,记者对我市各行业的100名市民就电影消费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接受调查的市民中,有45%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的中等收入群体,也有30%的无收入学生族。尽管月收入有几千元差距,但九成市民都表示“喜欢看电影”,并在中山的电影院中欣赏过电影。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收入多少与电影消费的投入并非成正比。尽管大部分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市民能承受每月50元的电影消费,而高收入者则愿意花费100元甚至更多去看电影。但是以学生为主的低收入者,去电影院的频率大多为一个月一次;而高收入者则大多半年或一年才进一次电影院,“没有时间”、“缺少吸引人的影片”是他们最普遍的理由。在对电影院的选择上,85%的受访者愿意到装修豪华舒适的影院看电影,超过九成的市民对中山各影院的质量和服务都基本满意,其中35%的受访者认为“相当不错”。

电影成生活调味品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老师刘海斌,回忆起幼年时第一次接触电影时还不免有些兴奋:“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机,第一次看电影是小学三年级时看的露天电影。一辆载满设备的放映车开到农村,开阔的平地中央拉个大荧幕,我们这些小孩子早早搬个凳子占个好位置,满心期待地等待放映时刻的到来。从那时起我爱上了电影,觉得一个小小的放映箱能投影出如此新奇有趣的图像,实在是很神奇。学生时代就到电影院看《黄飞鸿》、《铁达尼号》等美国经典电影,很迷恋那种看电影的感觉,坐在黑乎乎的电影院里,面对着闪烁的大屏幕中上演的一幕幕光怪陆离的画面,仿佛心中的梦想也随之盛开怒放。电影这一行业的发展太快了,现在有了3D电影、高清电影,设备越来越好了。”
      刘海斌说他特别爱看有剧情的科幻片,制作非常讲究,画面音质也很唯美,若不在电影院观看,无法欣赏到那种震撼的观影效果。“对我来说,对其有所期待的电影一定会选择到电影院观看,在家里看碟、上网在线观看都无法表现影片本身的韵味。中午休息的时候,几个同事相约到电影院看一场最近上映的科幻片或悬疑片,是满足内心对电影的需求也好,仅仅为业余生活的休闲娱乐也罢,电影都是我生活中一味舒适可口的‘调剂品’。与广州的大影院相比,中山影院的音响、画面效果当然有一定差距,但其他方面如新片的上映速度、服务、环境、票价各方面还是基本能让人满意的。”

中山人看的是“电影文化”

      年近五旬的甘卫宁在文化艺术中心电影城被尊称为“甘师傅”,不仅是因为他有过硬的放映技术,更因为他见证了中山电影行业的发展。20世纪八十年代,甘师傅就加入了电影放映行业,在经过广东省电影学校近半年的专业放映技术培训后,先后在市人民电影院、仙湖电影院和红旗电影院、京华电影院等多家电影院工作,直到2005年文化艺术中心电影城开业。
      甘师傅说,在没有电视机、电脑的年代,电影是市民唯一的娱乐,所以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遇上好电影上映,常常出现一票难求的场面。到了如今,各种娱乐节目充斥生活,电影不再是唯一的选择,一票难求也难以重现。况且,现在的票价也从以前的几毛钱上升到数十元了,电影消费层次已经有了很大不同。“如果电影院还是单声道、狭窄银幕、环境简陋、放一些过时的旧片,票价再便宜,也难以聚集观众。但是如果电影院有环回立体声、宽大屏幕和舒适优雅的环境,并且能够欣赏到与全球同步的大片,现代观众还是很愿意到影院的。”
      阿康在电影市场干了11年,到中山之前他一直在广州太平戏院、东圃戏院等地从事电影放映工作。从广州来到中山,阿康发现两地的电影市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广州很多影院都是开在大商场里,作为商场配套设施之一;而中山的电影院却大多是独立经营,有自己独立的门面。两种不同的经营方式,吸引的是不同的观众:广州的观众大多很随意,逛商场的时候可能顺便去看电影,而中山观众却将看电影当作一项文化消费,会专程赶来看电影。
      比较两地的电影市场,阿康说:“各有长处,广州开在商场里的影院做的多是散客生意,客流量会多一些;中山看电影的可能是一群热爱电影的忠实影迷。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不会买盗版碟窝在家里看影碟,而是希望进入高级的电影院欣赏电影真正的视听效果。作为电影经营者来说,他们追求的终极目标都是希望自己的电影院有独立的门面而不是附设,希望有一批懂得欣赏电影的忠实观众。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山的经营模式已走在了电影市场的前列。”

要将电影带向“码头”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影院多样化的终端销售渠道成为扩大票房收入的利器。文华电影公司的经理人郑永同介绍说,为了方便市民了解影讯、购买电影票,他们借鉴香港的做法,在城区设立5个城市票站,以销售电影票、文艺演出票、大型体育赛事门票等为主要业务,以专门店或加盟店的方式经营,联网销售。票站集中在消费人群密集的繁华地段,市民可以根据所处的位置,就近在各家城市票站购买。据了解,以经营文化娱乐消费票务为主要业务的连锁店,目前只有在香港等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城市有,内地还比较罕见。
      郑永同认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山市民已经不仅仅满足于逛商场、上茶楼的物质消费,对于精神文化的消费将成为一种新的需求。中山电影放映市场前景很好,全市现有银幕10多块,座位3000多个。经过5到6年的时间,已经培养了一批忠实的观众,随着国产大片的发展,他有信心用10年的时间,把我市看电影的人数比例从5%提高到10%以上。“接下来的路不会好走,发展中小城市影院,不同于京沪大城市的思路。大城市的影院可能不需要去宣传电影,因为观众有很多渠道可以了解,但在中山,你自己不去经营市场,就不会有人主动进电影院。”郑永同认为电影就是要把高雅的东西带到“码头”,让更多的人具有看电影的意识,习惯于在影院看电影。
      无独有偶,记者采访中也发现,许多星级影院都在通过会员制、半价电影、时段优惠等推广活动,使电影消费走近平民化。进驻中山市场不久的金逸电影城,也有先做市场再赚钱的意识,作为全国连锁的国际化影城,金逸走的是“和商场配套”的经营模式。运营经理陈雪认为,这种经营模式最大的效益是带动商场的客源。然而,完全商业化的经营也促使金逸想尽办法在完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条件下吸引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来这里消费的是我们的品牌。”
    当看电影已不仅仅只是看电影,还伴随着一种对装修豪华、格调高档影院的追求,以及对大屏幕、环绕声的震撼视听享受的向往,电影这种文化产品的消费已逐渐成为一种潮流、时尚。

 

记者 冷启迪 实习生 朱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