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文化名城建设东风 促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
———访市旅游局局长车卫 A3版 来源于:中山日报 2008年3月11日 第 4803 期 |
“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的‘八大文化工程’,每一项都与旅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名城建设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契机,旅游业将借这一东风实现新的跨越,同时,我们也将做好旅游为创建文化名城出力。” 近日,市旅游局局长车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 挖掘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 车卫说,我市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践证明,离开文化的旅游项目生命力不强,而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项目,则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中山詹园两个4A级旅游景区便是文化与旅游完美结合的经典案例,它们充分利用孙中山文化这一特色资源,提高了景点的知名度、美誉度。“这两个景区仍有文化潜力可挖,我们的目标是要以它们为基础,将翠亨、北台打造成目前国家最高级别的5A级旅游景区。” 车卫认为,我市很多旅游项目在文化内涵的挖掘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如民众岭南水乡生态游,虽然很受都市游客的欢迎,但只停留在乘船、吃饭、摘果子等层面上,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岭南水乡旅游应该在“疍家文化”上做好文章,吸引住客人,留住客人。 ■ 整合中山特色文化资源是吸引游客的关键 车卫说,创建文化名城对旅游业而言是非常好的机遇。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进孙中山文化、历史文化、产业文化、民俗文化、公共文化、博爱文化、“三名”文化、生态文化等“八大文化工程”建设,无一不与旅游紧密联系,它们中的很多文化元素都已经付诸于实践。但如何在创建过程中发现和保护好具有独特性、唯一性、差异性的城市人文景观,在保护中开发,使这样的旅游景观逐年增多,形成系列效应,值得思考。 车卫认为,把景点融入更多文化元素,把景区的文化元素进行整合,运用中山特有的文化元素做好旅游服务,是吸引游客的关键。车卫说,以民俗文化为例,中山有醉龙、咸水歌、飘色以及龙狮凤鹤等丰富的资源,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非常有必要,目前正在规划的中山民间艺术剧场将会成为市民和游客了解中山民俗的展台。 ■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旅游是实现文化教化功能与娱乐功能的载体,是挖掘文化、优化文化、丰富文化和保护文化的途径。 车卫认为,发展旅游对于推动文化名城建设,弘扬特色文化、区域文化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发展旅游可以增加市民对本土文化的归属感,增加外界对中山的认同感。 “借创建文化名城东风,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实际,找准定位,踏踏实实地去做,两三年后,中山的旅游将会有一个全新的局面。” |
记者 李于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