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乡土气息赋予时代高度
|
—— —专访朗诵诗《不走回头路》作者郑集思 |
24年前,在罗三妹山的山麓上,一位七十九岁的老人留下了“不走回头路”的历史强音。这句话从此深深植根于这座城市,成为了这座城市的“座右铭”。 24年后,这座城市在升格地级市2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上,朗诵诗—— —《不走回头路》再次激起了全市人民对老人的那份敬仰、对发生在这座城市的巨变的那份激动,更是创作者那份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不走回头路》作者—— —市文广新局局长郑集思的记忆中尽是一个个创作时的灵动。 “说实话,这最初是一道命题作文,对每一个创作者来说,最忌讳的就是命题作文。”郑集思回忆起创作之初的一点一滴,“但在接受这道命题作文之前,我就有以中山升格地级市20周年为素材写点东西的冲动,而这种冲动正是来自我这20年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因而命题作文立刻转化为一个我创作的契机。” “在上个世纪80年代财力有限的条件下毅然拨出数千万元落实侨房政策,提着载满乡情的杏仁饼登门拜访乡亲……政府争取侨心回归的魄力让我感动。当政府为他们落实好价值只有数千元的祖屋时,他们兴奋啊,他们慷慨投巨资办厂、修路、搞福利……乡亲们的那份浓浓乡情更让我激动。”采访中,郑集思的思绪奔走在这段历史长河中,用一个个具体的表情述说着自己心中的感触。 12年的统战部门工作经历,12年的文化部门工作经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点点滴滴都在郑集思的心头留下了一个个鲜亮的印记。而这点点滴滴又都凝成为诗篇的一字一句:养蚕妹长成了女博士,卖鱼仔长成了总经理,茅寮长成了大厦,渡口长成了桥梁,恬淡古镇长成了璀璨灯都,纯朴菊乡长成了富裕社区,模范县长成了文明城市,再也听不到罗三妹的哭泣!…… “这里曾有一位先行者出发,为了民族富强奔走呼号,半路累倒在北京铁狮子胡同里。”“此刻,踏矮了653个台阶,他叉着腰,在风中站成一杆旗帜,身子向前倾着,深情地扑向这片萌动着春意的土地。”“只要不走回头路,走在明天的大路上是何等的气势,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再走五十个世纪。”……孙中山、邓小平,中山、中国,罗三妹……反复吟颂诗篇,这一个个名词让人在感受中山变迁的同时,同时拥有了一种强烈的时空感,自然地把中山融进全国,融进了世界。 “老人代表时间,路代表空间;通过时间回放和空间拓展,以升华诗的主题。”郑集思阐述自己当初的创作思路,“通过这一个个关键词,把小平的个人历史、中山的发展史、中国的发展史,以及一个普通市民的命运变化,真切地表达出来,让诗篇有血有肉,在追求那‘贴心贴肺’的乡土情结的同时,又赋予了作品一定的时代高度。” “为何选择古镇而非其他镇区,因为它不仅是一个真实的地名,更有一种历史积淀的象征;为何用了‘菊乡’而不用‘小榄’,因为‘菊’字不仅代表了中山一种特色民俗文化,更赋予了中华文化的层面。”郑集思说,“我自认为这首诗能够引起社会关注,除了它触及到了读者的‘痒处’之外,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有了一定的高度。” 20年的奋发图强,20年的历久弥新,和着改革开放的强劲足音,采访至此,记者豁然开朗:为何《不走回头路》备受关注,为何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话剧表演艺术家张家声在深情朗诵完后回到后台对作者说,“以后有这样的作品,一定要给我”,除了诗那精炼的语言,完美的诗境,以及作者自然流露的真情外,更因紧扣了时代脉搏,写出了这20年来中山的历史嬗变,有了中山、有了中国、更有了世界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