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5月17日 星期六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名城>>文化名城建设动态信息 >> 正文
全国的中山籍代表委员、专家学者、文化名人为我市文化名城建设献智献策:文化生态好则名城中山强
发布时间:2008-03-17 来源:中山日报
◎文化名城建设既要在“硬件”上下功夫,也要在“软件”上下功夫,其中包括市民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丰富多彩并为广大市民所热衷参与的文化活动等。(资料图片)记者 夏升权 摄

                            

代表委员、专家学者、文化名人为我市文化名城建设献智献策

文化生态好则名城中山强

 

核 心 提 示
    我们正处在一个全新的时代,经济全球化日益凸显,政治多极化不可阻挡,文化多元化方兴未艾,科技信息化突飞猛进是新时代的四大趋势。随着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的相互交融,“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已经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高低的晴雨表。全国“两会”期间,记者以传媒文化人的文化自觉,把我市建设文化名城的强音带到了京华大地———走访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探询文化研究专家学者,造访中山籍文化名人,为中山文化名城建设求智取经。

【热议篇】
打造文化名城中山得天独厚
   
    “城市越发展,经济越发达,文化的作用越突出。”全国政协委员、中山籍著名国画家李延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代,一个国家的实力强弱,已经不仅仅由经济或军事所决定,文化的力量正逐渐显现。同样,一个城市发展已不再单纯依赖经济引擎,文化正澎湃出汹涌的动力。
    站在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起点上,中山迅速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向基本现代化跨越,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旺盛,文化消费朝着多元化、多样性和自主选择性方向发展,这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市场潜力。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建设文明中山、打造文化名城的战略,十分必要。因为文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李延声的眼里,中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博大精深,打造文化名城得天独厚。一千多年来,各种文化思想在中山大地上交流碰撞,并形成独特的博爱、包容之文化体系和鲜明的地域特色。近代以来,中山更是名人辈出。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山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敢为天下先,成为开放经济和开放文化的窗口。在新一轮解放思想大潮冲击下,中山从全面提升软实力的高度,建设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强大的经济基础,也是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在国内地级市中,以如此大手笔建设文化名城,绝无仅有。”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市市长王燕文赞叹。她认为,文化的大发展必将引领中山城市品味和市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开辟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新领域。而中山积极推进的八大文化工程是对文化脉络的一次精心梳理。

【传承篇】
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
   
    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设计者之一吴冠英虽然出生于广西,但他一直以自己是中山人为自豪。“我爷爷是中山翠亨村人,我的血液里流淌着中山文化,作品里浸润着中山的风土人情。”前往吴冠英家中采访,他的故乡情结溢于言表。
    吴冠英说,在创作福娃时,他既汲取了中国传统五行文化,也颇受中山开拓、包容文化的影响。他希望中山在建设文化名城时,一定要让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交相辉映。
    中山在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的八大文化工程中,把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利用当作重中之重,王燕文对此非常认同。她说,扬州在打造文化名城的过程中,也是基于这样的规划和思考。近年来,扬州始终以历史文化为城市的品牌,每年都有计划地整修一批文物建筑,并通过考古挖掘,梳理出了唐、宋及明、清扬州古城的城门、水系、街巷等情况。2005年,扬州市委、市政府以建设文化扬州为抓手,以古城为依托启动了文化博览城建设,几年内将规划建设100个各种综合、专题博物馆,目前已建成了扬州博物馆、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水文化博物馆、中国剪纸艺术博物馆、淮扬菜博物馆等20多个博物馆、展览馆。扬州对非物质遗产保护也极为重视。2006年5月,国家公布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扬州有7个项目榜上有名,还有16个项目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扬州”现象。
    王燕文认为,只有对历史文化“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更好地挖掘、传承、利用传统文化,才能创造新的城市文化,从而爆发出更强劲的城市发展活力。

【思考篇】

思考一:打造文化名城尤须建设文化生态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陈少峰教授,去年10月曾做客中山开讲《文化消费与商业模式》,并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纵论文化竞争力之构建。
    得知中山已把文化名城建设摆上议事日程,他非常肯定地说:此举适应时代需求,足见中山市委、市政府之高瞻远瞩。
    陈少峰认为,文化名城建设的最终结果,是要建设起富有魅力和影响力,人们广泛参与并乐在其中的文化生态环境。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少些“硬件思维”,多些“软件思维”。
    “当然,文化硬件也需要,但并非越多越好。因为再好的硬件,如果没有人去消费,没有人消费得起,硬件中没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那也不过是虚设的摆置。”陈少峰指出,现代文化建设要在“软件”上下功夫,其中包括市民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丰富多彩并为广大市民热衷参与的文化活动,“一说大家都知道”的城市文化品牌……
    陈少峰建议,中山如今已经出台了加快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的意见,这是指导性的文件,接下来文化名城建设要走入实操阶段,应该着手制定文化名城建设的整体规划,在规划制定阶段要广泛听取民间、企业、专家的意见,集全民智慧与力量,塑造好具有比较优势的文化工程和文化品牌。

思考二:从制度上抑制“伪劣艺术”

   “打造文化名城,在利用传统文化积淀的基础上,我们要多创造一些具有原创性的文化艺术精品。”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李延声提交了一份《弘扬民族性原创艺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议。他说,一个国家向外输出的真正能够得到国际社会大家庭认同的具备软实力的文化,必须是民族原创文化。
    李延声从事艺术创作30多年,他深深地感到,随着近年来中外交流的增多,一些文化艺术家缺乏独立思考,片面推崇所谓现代观念艺术,从而导致艺术的衰落。
    李延声认为,中山在弘扬和繁荣原创艺术方面,有必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以此激发艺术家对创作优秀的原创艺术的激情和消费者对真正的原创艺术的认同。一方面,从政策层面加大对原创艺术的宣传力度并在意识形态上创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自由的艺术创作氛围。当艺术家对原创艺术怀有深厚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而且具备自由发挥的精神空间,创作灵感必然喷薄而出。
    另一方面,从制度上抑制“伪劣艺术”的生产和流通,加大鼓励创作并传播优秀的民族原创艺术作品。他建议一是尝试成立不同级别的当代艺术评审委员会,坚持“真、善、美”,鞭打“假、恶、丑”,引导和监督优秀民族原创艺术的创作、展示和流通。对于一味迎合西方而无创新主题的糟粕产品,文化主管部门应该采取措施,限制或禁止展览和流通;二是对优秀的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的作品,政府和民间机构可以设立一定的奖项加以鼓励;三是对艺术作品市场创作和流通加以规范和引导,推行策展人持证上岗、画廊严格审批制度,改变艺术作品的市场定价机制,运用财政手段或者行政手段进行调节,提高优秀原创作品的市场价值。

思考三:传承孙中山文化应与时俱进

    孙中山文化工程位列中山八大文化工程之首,采访中不少代表委员和专家学者认为,这是中山建设文化名城的根基,但在传承利用时也应与时俱进。
    吴冠英说,孙中山先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既有兼收并蓄,也有扬弃与突破。比如,他房子的朝向就突破了我们传统所说的风水格局,采光引进了西方的一些建筑技术。再如,孙中山借鉴和引用传统文化时,没有为传统文化所束缚,而是主张“能用古人而不为古人所惑,能役古人而不被古人所役”。在他看来,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有所鉴别,有所取舍,“如果是好的,当然是要保存,不好的可以放弃”。
    吴冠英认为,虽然当前对孙中山文化的研究已有很多,但孙中山先生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当前研究和利用的部分只是冰山一角,孙中山文化大有文章可做。 

思考四:充分展示中山籍文化名人

    “中山地域很小,但文化名人辈出。中山建设文化名城,可以利用这些文化名人的资源。”吴冠英说,只要是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中山文化名人,都可以为他们设立资料馆。“不一定是要像孙中山这样的伟人,只要这些文化名人有奋斗的历史、有一定的成就,可以作为一个榜样式的人物,通过收集、展示他们的作品(我想他们也一定愿意捐赠一些作品),让大家看了之后,有所启发,并学习他们的奋斗精神。”
    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山籍的文化名人有127人。其中有美术家萧淑芳、创作出长篇叙事诗《漳河水》的诗人阮章竞、漫画家方成等人。吴冠英认为,其中很多人在普通市民中的知晓率还不高,可以通过建设名人博物馆,进行充分展示。“历史文化是通过物化的古迹和文物留存世间的。在国外,像这样的博物馆很多。博物馆不一定要很大,能有一个院落或稍大的一点房子,并具备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就可以做陈列展示。”
    李延声的心里,也有这样的想法。他告诉记者,父亲李凡夫去世后,他捐出了父亲留下的书籍,还捐出了自己收藏的一批字画,在中山火炬开发区电影院二楼建起了一间“李凡夫书屋”。书屋建成之后,一批名人名家纷纷为之题字赠墨宝,“李凡夫书屋”现已成为当地的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最近,我准备把濠头的祖屋也捐赠出来,再搞一个书屋。如果家乡需要,我还可以再捐一些作品。”李延声说,从近现代到当代,中山不乏各种各样的名人,“"当中山拥有一批灿若星河的文化名人,文化名城定将耀眼夺目。”

【中山籍文化名人寄语】
   
●雷楚汉:
    推进文化工作,我觉得主要抓好两头。一是抓好群众文化,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二是以专业化带动群众化,多培养一些专业人才。
    (雷楚汉,中山市渡头村人,1931年出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他因五六十年代为中国版画事业作出突出贡献而荣获中国版画家协会授予的“鲁迅奖”。主要著作有版画《宣传员》、《大风大浪》、《叔叔快照吧》等。)
   
●卢天骄:
    艺术创作是一个寂寞的道路,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希望中山的艺术创作者要有这样的心态,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中。浮躁心态产生不了名人、名作。
    (卢天骄,祖籍中山上栅村,1934年出生于上海。据统计,从建国发行第一套邮票至今,在所有的纪念邮票中,约有八分之一是她的作品,她设计的周恩来、宋庆龄、吴昌硕等纪念邮票等先后获得建国30周年及1982、1984年最佳邮票奖。)
   
●吴其辉:
    中山建设文化名城,要有世界眼光。可以承担一些国际性艺术大赛,邀请世界名家参加,通过高雅艺术熏陶市民的艺术素养,同时也吸引世界的关注。
    (吴其辉,1935年生于中山市。1980年考取了意大利政府奖学金,师从世界男高音歌唱家莫纳科·迪·斯台凡诺等人。吴其辉现任中央乐团声乐指导,戴玉强、袁晨野、于吉星等都曾接受过他的指导。)
   
●鲍蕙荞:
    中山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祝愿我的故乡早日实现文化名城的建设目标。我希望中山能推广音乐教育,倡导“到处是教室,随时有教师”,倡导人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学习音乐。
    (鲍蕙荞祖籍中山,1940年出生,9岁起学琴,1964年,获得了全国钢琴选拔赛第一名,1999年当选为中国音协副主席。)
   
●李海鹰:
    建设文化名城,首先要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尊重艺术人才,提高艺术创作者的社会地位。
    (李海鹰,祖籍中山南朗,1954年生于广州,著名作词、作曲、编曲家。代表作有《弯弯的月亮》、《我不想说》、《走四方》、《我的爱对你说》、《七子之歌--澳门》等。)

【记者手记】
   
让文化新动力来得更猛烈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很多人都注意到了这样一个变化:政府工作报告中,文化建设首次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提出,并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两个“大”字表明了国家推动文化发展的坚定决心。
    近年来,加强文化建设,打造文化“软实力”,得到政府部门和民间的一致认同与重视。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关于文化的意见和建议非常多,引起的舆论关注也最热烈。比如,宋祖英、黄宏等21人提倡“将繁体字作为小学就开始的必修课”,梅葆玖、冯小刚等42人提倡“京剧进校园”,还有要求恢复汉服唐装的,等等。尽管其中观点争议颇多,甚至有待商榷,但大家在弘扬民族文化、增强软实力上,意见是一致的。
    文化是一个地域或民族的基因。目前,中华民族正处于一个民族文化自觉的关键时刻。任何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文化,如果上升不到一个自觉的水平,文化就要受损,甚至就要衰落。我市提出建设文化名城,打造中山鲜明特色文化,力度之大,规划之详尽,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与责任意识。
    建设文化名城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单单仅靠政府就能推动,这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多一份自觉就加快一点速度。每一个人的文化滴水汇成在一起,就能形成强大的文化巨浪。
    让我们都来了解中山历史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并创造出新的文化,我们城市的发展动力一定会更猛烈、更强劲!

杨善顺 苏小红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