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城建设需要自省意识
在我们古老的哲学中,自省是一个人最可贵的精神之一。同样,建设一座城市也需要这样的意识。
近日,《南方日报》刊发的《“广州无信心称当代文化名城”》一文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我市日报也转载了该消息。该文中,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晓玲于广州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提出:“广州可以自豪地说自己是历史文化名城,可绝没有信心说自己是当代文化名城。”
乍看此言,笔者觉得眼前一亮。再看看她的解释:“近年来,广州文化的集聚和辐射能力不仅没有增强,反而有不断削弱的趋势。”则触动更大:试看,现在国内的各大城市,纷纷在信心十足地推介和张扬自己城市的文化,究竟有几个敢像广州这样“自扬家丑”?其中透出来强烈的自省意识,让笔者不禁联想到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文化名城建设,确实有些启发:
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而后自省。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后来,荀子又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可见,在我们古老的哲学中,自省是一个人最可贵的精神之一。同样,建设一座城市也需要这样的意识。
广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1982年国务院就宣布广州古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发展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今日,广州作为中国南方最重要的城市,她的文化发展是否和经济同步了呢?她能否响当当地高喊自己已经是文化名城呢?我们从王晓玲的话中找到了答案。回过头来想想,作为一个融汇了中外文化之精华,形成了独特岭南文化的省会城市,蕴涵着岭南画派、岭南建筑、岭南园林、广东音乐、粤剧、粤菜、粤语以及生活习俗等岭南文化风格的现代化大都市,都无信心称自己为当代文化名城,那我们呢?广州这种敢于审视自身不足的自省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自省虽然可贵,但自省也需要勇气。广州是有勇气的,这表现在他们看到了自身的差距,按王晓玲部长的话来说,“之所以产生这些差距,归根到底还是文化体制机制出了大问题”。
回想我们中山,虽然近十多年来,我们的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文化硬件设施、群众文化活动、文艺作品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整座城市的市民素质也得到了较大提升,还成为全国首批文明城市。但是,我们需要提升的地方仍然很多。比如:我们在近代史上出现了众多文化名人,但是现在我市在全国叫得响的文化名人有限;同时,我们也存在文化原创能力显著不足、文化竞争力不强、文化演出市场不容乐观,高雅艺术欣赏人群较少等等情况。我们真有必要认真向广州学习,学习他们自省的精神和勇气,认真审视自身的不足,找出差距。
“广州无信心称当代文化名城”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就是“今后我们一定全力以赴,争当文化名城”。知耻而后进。自省之后,当是行动。我市也一样,今年我市以市委一号文件的形式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八大文化工程建设,就是看到了我市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相信有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市离文化名城的目标就不会太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