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5月18日 星期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名城>>文化名城建设动态信息 >> 正文
我市“非遗”家族人丁兴旺
发布时间:2008-05-19 来源:中山日报

 

 

明确保护传承主体,建立健全保护机制,发掘保护传承人……

我市“非遗”家族人丁兴旺

 

如今,长洲醉龙在老舞龙人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
    市民一定还记得: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古镇六坊云龙频频亮相市内各大媒体的显眼位置或时段。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古镇正在着手整理六坊村具有300多年历史的云龙资料。窥一斑而知全豹,古镇可以说是我市积极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缩影。
   

■从“小众”到“大众”
    拥有近千年历史的中山孕育了许许多多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它们很“土”,却鲜活地记录着我市的民俗、民情。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都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很多正处于濒危绝唱的边缘。自国家提出加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我市成立专门机构,深入细致挖掘“非遗”项目,系统全面地做好资料整理……系列措施让这些民间瑰宝有了重获生机的机会。
    “半边云水半边田,对岸河影对岸村,扯起白帆耕大海,筑起石堤隔开天……”每天早上,长洲社区的妇女们总会聚集到社区的健身广场,一起学唱咸水歌。咸水歌是我市沙田地区特有的民歌,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中山咸水歌盛行珠三角,在全国都占有一席之位。“高山流水悠悠长,亚妹情义更加长……”嘹亮、纯朴的歌声,飘荡空野。但进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咸水歌在各种外来文化及本土流行文化的冲击下,随着老一辈歌手的相继谢世,它呈迅速枯萎凋谢之势。
    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让咸水歌重获生机,歌声日益响亮。现在,不仅仅在市内几个旅游景点能欣赏到质朴的咸水歌,在社区、学校,都响起了咸水歌,有了咸水歌节日。东升胜龙小学等市内多所学校将咸水歌引入课堂,《咸水歌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建设研究》在三至六年级音乐课上试用,进而推动了咸水歌的普及和歌手群体年轻化,让一度沦为“小众”的咸水歌越来越“大众”。
   

■从失传到重现盛况
    长洲醉龙源起宋代,盛于明清。活动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四月八浴佛节祭祀后举行巡游活动。包括:拜祀、插金花、请龙、三拜九叩、喝酒、席间舞龙、灌酒、巡游。其最大特色是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
    懂得醉龙舞内涵的人当中,西区长洲黄焯根老人可谓远近闻名。老人现在舞起醉龙来仍健步如飞、婉转优美。据黄老回忆,在他小时候,他的父亲和村里的一些老人都擅长舞狮舞醉龙,受此影响,他从十来岁就开始舞醉龙。然而,由于各种原因,醉龙舞慢慢在民间消失了。为了让更多人参与醉龙舞,老人在家里亲手雕刻数只醉龙舞具,到目前为止,老人已有9只醉龙,随时供村民舞玩。然而近几年来,除了每年的四月初八和“慈善万人行”有人舞醉龙外,其余时间少人问津。
    自国家实施加强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以来,中山醉龙已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在长洲,这种舞醉龙的人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年轻,醉龙重新回到居民的生活中。

■“非遗”家族在扩容中创新
    据来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消息,仅去年一年,该中心工作人员深入黄圃、沙溪、南朗、石岐区等镇区,对白口莲山歌、崖口飘色、黄圃飘色、黄圃麒麟、鹤歌、鹤舞、起湾金龙、东乡民谣、三乡民谣、三乡木偶、咀香园杏仁饼传统手工艺、黄圃腊味传统手工艺、沙岗墟传统商贸习俗、沙溪四月八、凤舞、三角麒麟、云汉三月三、大王诞、六坊云龙,以及中山消费饮食习俗项目小榄菊花肉、菊花鱼球、菊花酒、三乡濑粉等3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展了深入细致的普查,并整理出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
    去年,我市公布了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白口莲山歌、鹤舞、黄圃麒麟舞、黄圃飘色、崖口飘色成为了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自2006年咸水歌、小榄菊花会成为国家首批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今年初,中山醉龙和南朗崖口飘色两个项目又成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此基础上,我市不断创新传承保护方式。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建议,借鉴桂林《印象刘三姐》、杭州《印象西湖》、成都《金沙》等外地大型旅游节目的做法,利用我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编排一台具有中山特色的大型演出节目。另外,充分利用我市传统小吃丰富的资源,建设“中山传统小吃一条街”,以整体形象进行宣传推介,成为聚集市民和游客休闲消费的一个文化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