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诗歌 |
丘树宏诗歌研讨会昨在穗召开 |
中山日报讯 “他的诗为我们回答了一个重大问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需要怎样的诗歌。”昨日上午,由省作家协会和中国作协诗刊社联合主办的丘树宏诗歌研讨会在广州召开。出席研讨会的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胜友如此评价诗人——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丘树宏的诗作。 当天,中国作协《诗刊》杂志主编叶延滨,《文艺报》副总编辑张陵,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顾作义,省作协主席、党组书记廖红球,党组副书记、主席团成员孙丽生,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廖琪及知名作家、诗人、评论家祁人、孙琴安、谢望新等7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 研讨会上,廖红球以《笔妙诗清的时代歌者》为题作了讲话,对丘树宏的诗歌创作给予充分肯定。他认为,丘树宏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诗歌求美的精神,美即和谐。他总是站在时代的高度来观察与体验社会人生,以满腔热情书写生命,抒发情怀,善于从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去挖掘精深的哲理,用细腻的笔致展现诗性的奔放,用真诚的态度赞美生活。张胜友评价,丘树宏的诗是一句句从心田流泻出来的,带着诗人血脉的温度,真挚感人,充盈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生命穿透力。他乐当大时代的歌者,很好地传承了中国诗歌创作的优良品格。上海市社科院研究员孙琴安表示,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丘树宏用艺术的形式再现了改革开放,通过细微的细节见证了伟大的改革事业。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蒋述卓认为:“丘树宏的诗歌能在平淡的语句当中,引发深深的思考,是激情和理性双重并重,有思想的涌动。” 研讨会上,专家们对丘树宏的诗歌创作进行了热烈讨论。他们认为,丘树宏的诗篇大都短小而真实,少了许多刻意而为的庞杂,成为一种思想感悟经历的记录,从而使读者很容易在了解他诗歌的同时,了解他的内心。对他来说,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他的诗内容广泛,涉及乡情、亲情、爱情之外,古今中外、社会历史、山水游踪,有感即有诗,其中最重要的主题是人类生存命运和人的生命价值及意义的思考。 据了解,诗人丘树宏在大学期间开始执著于诗歌创作,自1980 年在《羊城晚报》发表了诗歌《北风吹过》后,正式走上诗坛。此后不断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诗歌作品,不断获得各种奖项,至今已出版个人诗集五部,成为中国作协会员、著名诗人。2003 年春天抗击非典时期,丘树宏创作的诗歌 《以生命的名义——献给抗击非典的白衣天使》先后在 《羊城晚报》和《人民日报》发表,引起强烈反响,中国作协将这首诗歌制成诗传单送往小汤山临时医院和全国各级医院。随后,中国作协和中央电视台以《以生命的名义》为题,组织制作了大型抗击非典专题文艺节目播出,并以这首诗作为压轴节目,由影视界众多名角共同朗诵。诗集《以生命的名义》还荣获了由中国年度最佳诗集奖评选委员会组织的2007 年度中国最佳诗集奖。 |
记者赵伟黎旭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