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5月18日 星期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名城>>文化名城建设动态信息 >> 正文
中山两部作品分获“国际环保纪录片”金银牌
发布时间:2008-12-01
纪录片唤醒公众环保意识
中山两部作品分获“国际环保纪录片”金银牌
纪录片高峰论坛上听众认真听专家﹃论剑﹄
    昨日以"绿色荧屏,和谐中山"为主题的第二届国际环保纪录片周暨第五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在我市隆重开幕。经过终评,我市5 部作品获奖,其中《老兵》获得"党建宣传"金牌节目,《禾虫归来》和《一个琥珀式的美丽传说》分获"国际环保纪录片"金牌、银牌节目。与会的专家和作者,分别畅谈了纪录片的创作感受。有专家特别指出,中国有最好的纪录片素材,中国纪录片会有很好的未来。

我市6部作品入围其中5部获奖


    据了解,本次活动共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评作品1300多部,其中200部作品涉及环保,关注的题材有雪灾、地震、奥运、神七等等,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大众参与的DV 类参赛作品有数百部,参赛者其中年龄最小的仅7岁,最大的69岁。与往届相比,最大的亮点就是很多环保节目都融入了DV 的摄制,DV行为的融入,对于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起到很大的作用。
    据悉,节目初评已于10月在北京完成,145部作品入围,其中国际环保片60部,国际选片会纪录片85部。11月26日至28日,组委会在我市进行了节目终评,终评评出了一、二、三等奖和组委会大奖、特别奖、最佳编导、最佳摄影、最佳创意、最佳音乐、最佳制作等奖项,并确定推选5部作为中国广播影视获奖作品。其中最优秀的节目将被推荐参加"德国自然世界与动物电视节"、"英国自然与野生动物电视节"等国际性活动的竞赛,并有机会成为2008年度经典纪录片。
    据悉,中山此次共有6部作品入围此次选片评片,经过终评,其中5作品获奖,市委组织部《老兵》获得"党建宣传"金牌节目;中山广播电视台《禾虫归来》获得"国际环保纪录片"金牌节目;中山广播电视台《一个琥珀式的美丽传说》获得"国际环保纪录片"银牌节目;中山广播电视台 《中山影杰》获得 "十大纪录片";市侨务局、广播电视台《海外中山人》获得"评委会特别表彰"节目。其次,承办单位中山广播电视台获得 "特殊贡献单位"。
 
   

专家谈片

    昨日,来自国内外纪录片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入围作品的作者共200多人欢聚一堂,对纪录片创作的意义、目的、中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以及纪录片与环境之间的关联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探讨。



纪录片唤醒公众环保意识

    张文台(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
    当今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环保、生态等问题给政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给人民群众的生活更是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保护环境即成了全人类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急剧增长的人口、自然生态的破坏、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大规模的工农业开发使得森林灭绝,城市的污染致使荒漠化现象日益严重。
    如何得以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保问题?张文台表示,让公众了解到环境的状况,意识到环境尚存的问题,将怎么去合理解决这些问题,环保宣传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举办环保纪录片周、制作环保纪录片,就是向公众宣传环保知识、环保意识,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让公众意识到保护环境的责任与使命感。”张文台说。
    中国纪录片将有个很好的未来
    阿巴斯(半岛国际纪录片电视节主席)
    “人类登上月球能看到中国的长城,中国的纪录片也要跟万里长城一样!”。阿巴斯幽默地说,在此次纪录片评选中,除了数量多外,其质量也非常之高,与之前相比,中国纪录片在整体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尤其在作品的趣味性、应用性等方面突出。阿巴斯说他是第一次来中国,通过看中山广播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禾虫归来》后,在认识一种野生动物之余,更是加深了对中山环境的良好印象。
    “中国是一个坚强的民族,一路走来,经过了漫长艰苦道路,我想,如今中国的纪录片虽然还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但它却成长很快,它的未来不可估量。”,阿巴斯感慨地说。

环保纪录片缺建设意见

    拉尔夫·汤姆斯(德国自然和动物电视节主席)
    在“高峰论坛”会上,汤姆斯说道:“之前,德国人非常害怕有毒的蜘蛛,时时提心吊胆,以至于看见一只蜘蛛便将其拍死,像这样就导致使一些野生动物得不到保护。后来,一家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就对蜘蛛进行了研究,并发现蜘蛛非常地有趣,就将其制作了一个纪录片,该纪录片不但受到了公众的青睐,还改变了对蜘蛛的态度。”。通过这个事例,汤姆斯先生指出,中国的环保纪录片虽然都能反映出现实中存在的环保问题,有很好的镜头,也有很好的制作,但大都缺少如何解决环保问题,问题的存在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一套方案等引导公众的部分。
    “一个好的环保纪录片,必须有好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主要是把人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然后要整合这些细节,完成一个好的整体,才能让公众有一个完整的思考,从而达到能够在片中说出问题,就能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效果。”汤姆斯说。
    中国的纪录片看不懂
    杨志弘(台湾传播管理研究协会理事长)
    “纪录片是中国的软肋,有很多纪录片看不懂。”,杨志弘说,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有着最好的纪录片素材,但没有最好的纪录片。其原因是什么呢?杨志弘认为,中国电视系统虽然非常强大,但纪录片要想求得飞速发展,其一是要打破传统的模式,改变之前只适合国内观众口味的命运,利用良好的资源优势吸引国外的电视制作人,以至才能有经费拍摄与制作更好的纪录片;其二是拍摄纪录片的难度大、时间长、投资高以及回报周期长,导致中国纪录片方面的人才欠缺。
纪录片要走商业化道路


    冷冶夫(中广协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副会长、评委)
    在记者见面会上,作为资深的电视编导和节目策划人,冷冶夫对中国当前的纪录片做了一个分析。他认为,近些年来,中国的电影、电视作品屡次获得国际大奖,但纪录片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环保题材的纪录片,在拍摄技术和资金投入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两年一届的国际环保纪录片周为国内外环保纪录片创作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可以从中汲取国外环保纪录片先进的创作手法和理念,提高我国环保纪录片的创作水准。”冷冶夫说。
    如何将中国纪录片推向国际电视市场呢?冷冶夫认为,中国纪录片应大胆走商业化道路。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有着非常迷人的景观、野生动植物,为拍摄纪录片提供了大量的自然素材。其次我国还有着一支很大的纪录片创作队伍,但大部分人只是把思想停留在节目或纪录片的收视率和节目营销,并没有市场意识,导致纪录片无法跨国界发展,所以我们纪录片制作人必须正确对待纪录片的商业化运作,使中国的纪录片尽快进入国际市场。
来源:中山商报 2008-12-01 A4  作者:◆实习生夏亮红记者吴飞雄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