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5月19日 星期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名城>>文化名城建设动态信息 >> 正文
李海鹰做客中山大讲堂:流行音乐可从7岁听到70岁
发布时间:2008-12-23
李海鹰做客中山大讲堂:流行音乐可从7岁听到70岁

中山乡亲、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李海鹰做客中山大讲堂,主讲“如何创造流行”

来源于:中山日报 2008年12月23日 第 5090 期 A7版  
    >>>观点集粹
敬告:本文版权归中山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必须保留网站名称、网址、作者等信息,不得随意删改文章任何内容,我社将保留法律追究权利。 Http://www.zsnews.cn
    ●每个人都是流行的创造者!
    ●流行的东西就是出来的时候非常普及,并且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真正流行的东西应该是可以从7 岁听到70岁,是不同阶层都喜欢的音乐,而且从形式上可以从民歌到小调甚至是交响乐,是非常多样的!
    ●流行没有固定的形式,音乐只有好的和不好的之分!
    ●流行音乐永远是和新技术、新媒体、新潮流、新时代、新观念、新思想相互作用,相互推动发展的,所以我们要敞开胸怀,迎接新事物。

在互动环节,一位60多岁的歌迷在提问。

    ■核心提示
    什么是流行,怎么创造流行?12月22日,被誉为“歌海雄鹰”的著名作曲家李海鹰开启“中山大讲堂”第七讲,主讲 “如何创造流行——流行音乐与新技术、新概念”。
    李海鹰以自己创作的8首经典歌曲为例,分别从两个方面与现场观众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第一个是流行音乐的创造、制作、演唱、传播的角度;第二是从观念角度,他认为,流行音乐永远是与新技术、新媒体、新潮流、新时代、新观念、新思想、新思路相互作用发展的,所以我们要敞开胸怀,迎接新事物。真正流行的音乐是可以从7岁听到70岁,从阶层上,不管是打工的、作家、学者还是文盲都爱听,范围更是包括民间舞曲、小调等;在年龄、阶层、音乐主流上,流行都应该是没有界限的。


◆◆ 思想盛宴 ◆◆

30分钟创作出《弯弯的月亮》

    一首《弯弯的月亮》让李海鹰红遍全中国乃至全球华人世界,也带红刘欢等一批知名歌手。《弯弯的月亮》创作于1989年,李海鹰说,其实这首歌是中山这块充满灵气的土地给了他灵感。写这首歌时是在没有任何约稿的情况下,李海鹰仅花了30分钟连词带曲完成了。李海鹰在南朗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他说南朗当时一望无际的稻田是他心中珠江三角洲最美的场景。
    上个世纪90年代,珠江三角洲涌入大量外来员工,李海鹰花两年时间创作出了 《我不想说》。1993年全国人口大移动已经形成一种蔚为壮观的态势,李海鹰又创作出《走四方》,跟着就是澳门回归时的《七子之歌》、爱情歌曲《爱如空气》。
    李海鹰说,流行歌曲的创作除了要紧跟时代外,新技术的运用必不可少。《弯弯的月亮》创作时已经出现了立体声录音技术,不需要再进行单声道同期制作,可利用多轨录音技术。新技术的引进、新媒体的出现对促进音乐推广产生了很大作用,在中国掀起了一股流行音乐的浪潮。卡拉OK 的出现对让流行音乐的受众人群剧增,进而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之后还出现了MTV、音乐排行榜……他认为,一个好作品要把不同时代不同人的不同感情放进去。

明星作曲家共同缔造不朽音乐

    到底是明星带红歌曲还是歌曲带红了明星?李海鹰认为,第一,很多歌曲在创作时并没有具体歌星存在;第二,国内很多面熟的明星,并没有被公众真正接受的作品。也就是说,有时没有深入的作品,他们也可以成为明星,他们可能靠生活意识、绯闻、相貌来走红。也有很多的歌曲非常红,但没有出名的明星在里面,如《七子之歌》。
    反过来说,有的明星非常优秀,比如刘欢,是个非常有想法的歌手,能用自己的方式把歌曲唱出来。现在有很多以明星为中心的歌曲,在写歌的时候就已经想好由谁来演唱,更多地考虑商业效率。自己于1991年创作的《我不想说》前后换了3个编曲版本,换了4 个人演唱,最后《外来妹》的导演说主题曲必须由女生来演唱,才定下了杨钰莹。
    李海鹰说,以上两种方式都各有特点,其实在一个健全的社会里,两种方式都应该有,两种方式应该结合起来。比如,《爱如空气》是李海鹰创作的又一经典。这首歌是孙俪演唱的,一开始,很多人都认为她不行。但歌曲的制作班子认为她可能会唱好。她的第一次录制后,总导演、总监制、总制片都认为她演唱这首歌不行,但制作班子仍然认为她可以。在后来的录制中,没有为孙俪降低曲调,让她用自己的方式演绎。她有一种青涩的、自然的流露,而且这部戏是由她当主演的,最能表现出主题曲的感情。就这样,在作曲家和明星的共同演绎下,《爱如空气》大获成功。
“拼贴”技术让流行音乐更完美

    李海鹰重点讲到了 “拼贴”技术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他的代表作《过河》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由传统二人转和小调拼贴,穿上流行音乐的外衣登上舞台。李海鹰说,30年来的音乐发展是不同的东西新旧交替并存的。《过河》一曲就拼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流行元素,即《独自去偷欢》的主歌旋律,而这一段旋律最开始的发源则是《冬天里的一把火》一歌里的前奏。
    他说,拼贴技术现在广泛地应用在音乐制作中,如现在周杰伦的歌就是由多种元素拼贴而成的,由方文山的歌词,配上古诗词,民族乐器的演奏方式,构成了特色的中国风,制造了一种流行。其中,《千里之外》更是与另一个时代的歌手拼贴在一起,用另一种唱法进行演绎。
    作为流行歌曲的代表,情歌在每个时代的表现方式都不一样,上世纪80年代有《忘不了》,90年代港台则多是爱情怨曲;21世纪有《老鼠爱大米》……李海鹰说,各种音乐元素的不断融合是潮流之一。莎拉·布莱曼就是一个古典和流行结合的成功例子,创作了世界的大流行;马友友与口哨音乐、拉丁音乐的合作,与大提琴等乐器的合作,同样取得了极大成功。李海鹰说,融合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同样,他的《爱如空气》亦如此。
流行音乐创作关键在于“先”

    唐代王维的《渭城曲》,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与友人的分离之情,后来清人赵翼的评价是:人人意中所有,却未有人道过,一经说出,便人人如其意之所欲出,而易于流播。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这种感觉,一旦有人说出来,就能取得共鸣。“先得人心之所同”是李海鹰创作的理念,他说,流行音乐创作关键字在于“先”,要在人家还没想到时就去做。
    澳门的回归是全球华人的人心所向,1997年李海鹰完成了《七子之歌》的创作,这首在1999年澳门回归时红遍全球的歌曲正是李海鹰创作理念的体现,及时表达出了全球华人的这种心理。李海鹰补充说,这当然也要归功于闻一多先生的词写得十分动人,但同时也是因为它将离散的孤儿对母亲倾诉的心情完全表现了出来,400年来的分离娓娓道来,十分动人。






◆◆ 对话海鹰 ◆◆


"我的灵感源头就是传统文化"



    12月 22 日下午,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在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著名作曲家李海鹰故乡行文化座谈会",全市部分文艺创作者、各大媒体记者近距离对话李海鹰。


    记者:基层音乐工作者该怎么做?政府应该怎么支持?
    李海鹰:以前有一种说法,广东不可能有歌曲出来,必须到北方红了才能回来。但对我来说,我只会写身边最近的人喜欢的东西,我不会预先作一首歌给香港、台湾的唱片界,或者给北方人写歌。我的歌就是完完全全为广东人写的。中国现在这么辽阔,地域化成功后,就会慢慢走出去。
    写一首歌,让全中国的人都喜欢比较有难度;但可以写一首歌让小榄人喜欢,让沙溪人喜欢,让中山人喜欢。美国、日本有很多艺术家都是地域性的。只要你在这里让中山人喜欢你的歌,就能一步步走出去。我之所以能得到大家的厚爱,就是因为我写的东西比较贴近大家。你写一首歌,如果先在学校受欢迎,再扩展到小区,能够得到一个区域的人的喜欢,就可以走出去,只要你出来了,全世界为你欢呼。
    记者:一首好歌有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我认为《两只蝴蝶》、《老鼠爱大米》可能只是运作方式的成功,并非是歌曲的成功?
    李海鹰:只要真实地用自己的方法去表达,写给100人听能让100 人听懂就是一种成功。《老鼠爱大米》主要是角度问题,不是太好,但音乐不一定要高档的。这种东西没有任何褒贬,只是选择了一种不同的角度,而它也确实领了一段时间的风骚。每个人应该有鲜明的套路。音乐、艺术可以是小群体,但只要你捉住一个小群体,就有机会扩大。现在社会上有很多青年人生活在城市的边缘,进入不了主流社会,但他们会反过来看这个社会。就如《两只蝴蝶》和《老鼠爱大米》,只是不同人群以不同市场为走向,没有可比性。而且网络是一次技术革命引起的民主进步。流行音乐唯一的评判标准,是公众是否喜欢,听起来很民主的样子,但也很现实。
    记者:做音乐,想要生活必须先赚钱,对音乐的狂热也需要金钱的支持,但又不可能完全靠政府。请问,民间创作该如何进行推广?或者有小的影响力的音乐如何推广做大,怎么进行商业模式的操作?
    李海鹰:机遇这种东西还是要等的。要去推广,首先要把你能做的事情做到最好。有料的话你就可以走出去,走出去也可以走回来。但区域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历史是洗不干净,我走到哪里都是广东人,区域是可以融化的。
    记者:社会越来越多元化,音乐产品更加丰富,有一些产品是受大众所接受的很火的产品,但这些产品是不是就是我们的主流音乐?我们如何进行主流和非主流的区分?
    李海鹰:主流和非主流的界限只有两个,即社会的受众人群和商业的成功度。最大面积被接受的就是主流,商业上最大面积的成功也是主流的一种。市场做大就是主流,并非只有台湾那种唱法才是主流。那是一种文化的自我不认同。
    记者:国内的流行音乐的现状如何?未来走向如何?
    李海鹰:国内现在的流行音乐是个低谷。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音乐产业没有建立起来。发展的时候没有考虑到知识产权的保护。到今天,唱片正在洗牌的过程中。中国的流行音乐在知识产权上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产业确实有问题,很多公司目前困境重重,但我觉得无须担心,音乐还是有人听的,还是有人做的。未来会很大,将会是英语音乐和华语音乐作战,其他的都退居二线。
    记者:现在出现普通话版的咸水歌,这是一条让中山咸水歌走入流行音乐市场的好途径吗?
    李海鹰:不一定。咸水歌是过去的农业生活留下来的珍贵东西,但现代人不是这种生活方式,如果用过去的东西满足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不一定行。创造出一个领先于人的东西就是流行。比如校歌,学生齐唱的时候效果好,能从中感受到美。所以说,音乐没那么复杂。我认为有一些民俗的东西保护挖掘也可以创新,但以它作为先锋,不是那么好。
    记者:您给人留下的经典作品,在您说来可都是“灵感之作”,能不能透露一下,这么多年支撑您的“灵感”的源头是什么呢?
    李海鹰:要说源头,还得算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我做的是音乐,是流行音乐,所以我要在浩瀚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其中,我找到自己的根,那就是我们无比深厚的传统文化。从中我进而吸收它最根本的东西,就是那些一脉相承的东西。


◆◆ 现场互动 ◆◆

保持创作热情勇于突破自己

    观众:现在很多流行歌曲中很多喜欢插入一些别人曾经用过的片段,这种创作方式是目前流行的趋势吗?这是属于新技术新观念、还是一种众目睽睽下的抄袭?
    李海鹰:其实我早已写过用Jazz来推动中国流行音乐的歌,但依我的判断,目前Jazz跟中国听众的流行品位还有点距离,我也有写过,只是没有流传出来。对于把他人歌曲的主要部分和自己写的结合在一起,必须注明原出处,把两人的名字都写上去。而且中国的法律有规定,凡是乐曲改编必须征得原作者的同意。
    观众:现在香港乐坛的流行乐曲已经无法跟张学友的那个时代比,到底它缺少了一些什么流行元素呢?
    李海鹰:港台的流行音乐在早期对大陆很有启发作用,一直以来港台跟内地音乐都是互相学习的。在香港是明星模式,甚至已经走到极端,是一种俊男美女模式。港台流行乐已经完全商业化了,比如说当初唱片公司选择陈慧琳,首先是因为她长得好看,后来发现她的歌唱得不错。港台的流行音乐已经走到极其繁荣的阶段,但商业模式的缺点是太过明星化,这是很难走下去的,在广大的华语文化圈里,商业文化将会渐渐丧失其优势。
    观众:在音乐创作上,有不同类型的作者,有其不同的特质。那么您是如何突破自己的呢?
    李海鹰:音乐的创作是需要陶冶的,要看是什么孕育了你。古典音乐就跟古典文学一样,需要下很多年工夫的,而我从小是学这个的。而且我在广东音乐曲艺团呆过很长时间,对此有很深认识。现在,我在流行音乐界这么久也对它有了较多了解。要突破自己,是必须作多方面的准备的。
    观众: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快,现在经常可见一夜走红的或是一曲走天涯的作曲者,可是很多人的创作生涯都十分短暂,请问您是如何保持创作激情的?
    李海鹰:我认为,要保持创作的热情,心胸要打开点,不要把一些事情看得太重,太绝对,也不要浮躁,有时候反而会做得更好。确实有人问过我,我写的歌捧红了很多人,大家都知道刘欢、杨钰莹、韩磊,但是却有很多人不认识李海鹰,那么会不会心里不平衡?我可以说,我没有觉得不平衡。我喜欢去做我的工作,而且我不想走在街上被别人认出来。
    观众:我差7岁就满70岁了,自己本身很喜欢唱歌。我们这一代人是跟着民族歌曲过来的,我感觉到流行音乐有一个误区,李老师讲的唐诗、施特劳斯是流行。但我们这一代要讲《一条大河》其实也是一个流行音乐,因为流行音乐充满在每个人身上。那如何让老一代人也对流行音乐产生感情呢?
    李海鹰:《一条大河》在上世纪50年代是最流行最时尚的音乐方式。所以说流行随着年代的不一样在不断转化。我认为你们喜欢的很多歌都是一些流行音乐。你所说的困惑和问题其实跟我今天讲的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