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5月19日 星期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名城>>文化名城建设动态信息 >> 正文
“老顽童”黄苗子其人其事其书
发布时间:2009-02-23

【文化】

童真 童趣 童心

“老顽童”黄苗子其人其事其书

    核心提示
    “学书七十老顽童,退笔如山苦未功。一语坡公真破的,通神万卷始神通。”艺术创作涉猎书法、绘画、诗歌、散文、艺术理论等多个领域的黄苗子,被人称为当代难得的全才,却写诗笑称自己只是个 “老顽童”,并一再对外宣称 : “我不是任何方面的专家,只是一个艺术门边上的小票友。”
    96岁的黄苗子属牛,蹲过 “牛棚”,坐过 “牛宫 ” (监狱),走过了风雨沧桑的世纪人生路,却从不见半点苦难与哀愁,始终向牛角一样向着天,最终在中国美术史论方面成为 “执牛耳”的人物。在学生和后辈们的心中,不管经历多少苦难,黄苗子始终保持着一颗水晶般的童心,对各种新锐艺术持有一种开放心态,对他的祖国和家乡,则保持着儿童般真挚的赤子情怀,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汇集在他的书画作品中,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童趣盎然,根本不像出自于一位老人之手。
    “月是故乡明”一直是黄苗子对故乡最美好的牵挂和祝愿,如今,他的个人艺术展终于在中山美术馆 “落叶归根”。展览开幕当天,他的儿子黄大威、外甥女梁爱诗、此次个展策展人李大钧等人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聊起了黄苗子其人其书其心态。

黄苗子其事 卖画助学赤子童真
    “黄苗子虽说年近百岁了,却始终保持着一种赤子般的童真。”广东省著名艺术史家黄大德与黄苗子一家是世交,在他的眼中,黄苗子是一个特别纯真的人,写出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真诚的力量,直指人心。
    黄苗子的真,首先表现在艺术上“较真”的态度,策展人李大钧告诉记者:“黄苗子老先生从艺八十多年,刚开始我们怕说这是他的第一次个展,会说错了,但这是事实。”为什么一直不肯办个展?熟悉黄苗子的朋友都希望他办个展,但他一直告诉自己,一定要有新东西才办个展,要办就办有意思的展览,据说是好友吴冠中用了激将法,才有了使我们眼前一亮的“风雨一吟”艺术展。
    纯真的人其情也真,艺术展上,不少人都被黄苗子和夫人郁风跨越生死合作的两幅画作打动,其中一幅作品,郁风趣笔勾画了一棵树、一片草,黄苗子则题了“闲闲地”3个字在画面右上,自在轻松又酣畅至尽,不拘成法,拨动人心,尽显了中国传统文人的雅士风采,令人追思当初黄老夫妇“神仙眷属”般的恩爱岁月。在艺术的征途上,黄苗子和郁风是珠联璧合的一对才子佳人,被誉为中国艺术界的“双子星座”,郁风离世之后,黄苗子没有沉浸在悲痛之中,而是振作起来,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来纪念妻子,那就是成立“黄苗子郁风慈善基金会”。
    “努力为生活添加美是二老一生的心愿。”黄苗子的外甥女梁爱诗介绍说,郁风走后,黄苗子一直在收集整理书画作品,并系统性拍卖他收藏的作品,在香港筹建一个“黄苗子郁风慈善基金会”,由梁女士担任主席。去年,黄苗子、郁风“回风宧书画存珍”专题拍卖218件拍品全部成交,如今已筹集超过3000万元资金,作为黄苗子、郁风基金会启动资金。
    黄大威补充说:“父亲平时喜欢收藏,家中珍品到底有多少恐怕他自己也说不清。父亲研究古代美术史,又与同时代诸多书画名家有密切交往与友谊,书画便成了他的藏品中最丰富的一个门类。父母的作品,以前主要是捐,后来经常莫名流失,因此萌生了筹建基金会的想法。”据介绍,基金会的资金运作方向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一是文化。教育方面主要是资助美术院校贫困大学生。北京因得天独厚,春节过后,就可实际操作。文化方面主要是资助文化学术研究,如:办优秀学术展览,帮助学术内容好、资金少的作者出书。
    “筹建基金会资助文化艺术与教育事业,是两位老人一生最后的心愿。”梁爱诗特别提及,按照老人心愿,基金会其中有一条这样说:要建希望小学,投资建设过程中接济不上的,可以无偿帮助,即使是因尿毒症住进医院,他也对基金会的筹建一如既往地关注。
    对艺术较真,对伴侣情真,对慈善事业认真的黄苗子对故乡中山始终保持着一片童真的赤子情怀,黄大威介绍说,父亲移居澳大利亚时,写得最多的一幅字就是“月是故乡明”,始终惦念着在故乡住过的老屋和屋里挂着的旧画,这次他的作品“落叶归根”也算一偿了心愿。黄大威表示,希望基金会能够茁壮成长,对中山的年轻艺术家有所帮助,促进家乡的文化艺术发展。


黄苗子其书   返璞归真童趣十足

    步入黄苗子的个展,犹如进入中国传统文化之大观,如临“艺术、文化、生活”三者相融的微型大观园,本次展览的作品共83件,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版画、壁毯、竹刻、木刻等,但最吸引人的莫过于独具一格的“苗子体”书法。
    黄苗子一贯谦称自己是书法“票友”,实际上他的书法功力全面而坚实,尤以篆隶最精彩。他早年受教于名书法家邓尔雅,在南京时又与书法家于右任、沈尹默交游,“站在巨人肩上”的经历给他打下了博采众长、融会百家的良好基础。
    中山市美术馆馆长刘春潮评价说:“黄苗子的书法风格用八个字来形容就是返老还童,返璞归真。”中山市书法协会会长黄衍增评价说:“他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否定自己、突破自己,书中有画意。”策展人李大钧评价说:“对古文字、篆刻、甲骨文、钟鼓文、铭文有深入的研究,他的字有金石气,却又自成一体。”著名艺术史论家黄大德评价说:“他有一种很幽默的感觉,我觉得他那个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所在就是将中西、古今、南北、艺术和人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书如其人,从书法中可窥见其一生潇洒不羁、雍容大度的雅量。”
    兰波湾四年级的小学生黄蔼婷则驻足在一幅名为“双鹿”的书法前,天真地说:“他的书画看起来很有趣,乍一看有点像画,仔细看又不像是画,你看看,这两个字是不是就像两只鹿?”孩子充满好奇的眼睛,灵敏地捕捉住了“苗子体”书法独有的两个特点:古朴中含着童真,似画而又非画。
    展览中有四幅作品,是黄苗子近期创作的精品,包括《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金文异字)、《菩提无树》、《戉箙卣铭文》(金文异字)等,黄大威介绍说:“为了这些作品,父亲翻阅厚厚的金文资料,从古文字拓片上找到‘叫不出来的’金文异字,通过绘画表现出来,融入漫画妙趣,寓意于形,自成一家。他从来不会刻意写些什么,而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就像小孩子一样。”
    写在报纸上的三个方斗大字 “天行健”分外引人注目,记者得知,这三个字还有一段特别的故事,奥运会时,黄苗子老人仔细查阅资料并结合奥运主题,写成了《天行健》。由于笔锋苍劲有力,原件虽被文化局的人拿走,但字已力透纸背,他的学生忙收集起垫在下面的报纸并装裱成框,最后成了现在报纸底的《天行健》,感觉出奇地好。
    黄大威深情地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直是父亲的人生理念,他曾经说过,在艺术追求上,无论是写字还是画画,你的字可以写得不好看,但一定要有阳刚之气。”从这个角度看来,个展起名为“风雨一吟”,不仅是黄苗子坎坷动荡一生的写照,也正好符合他字画闲雅而不失阳刚的风格:“风雨”二字通过狂风暴雨砥砺出刚阳之气,沉吟则是内敛,蓄势待发。


黄苗子其人   童心不泯笑对人生
    在黄大威的眼中,父亲黄苗子乐观洒脱,总笑得像个孩童,纯净、明亮、一尘不染的笑,这样的心态与笑容从未消失过,哪怕是在最为痛苦的日子里,“朋友们都亲昵地叫他老顽童。”
    让人忍俊不禁的是,黄老的笔名“苗子”居然也是缘于他的顽皮,他小时候性格很开朗,整天说笑,因为很调皮,还得了个小名叫猫仔,后来他从事漫画创作后,得不到父亲的支持,就以“猫仔”的笔名代替本名,朋友们觉得这两个字太土了,建议他去掉偏旁,结果,就有了在艺术史上赫赫有名的“苗子”。
    乐观的心态伴随了黄苗子的整个一生。李大钧记忆犹新的是4年前与黄苗子、郁风的一次聊天,期间谈到文革经历。“文革时期,黄老关在秦城监狱7年,郁风先生也关在秦城监狱,但一个在男牢,一个女牢。直到出狱见面之后,才发觉其实两个人在监狱隔得很近。但7年里两个人谁都不知道,以为对方离自己很远,都为对方担心。可回忆起这些往事,黄老却淡然地说‘这些都过去了,比起那些已经死去的人,我们算不了什么。’”
    即便是那段充满辛酸的日子,到了黄苗子的笔下都带着“老顽童”式的幽默感,黄老的《捉虱》一文很是著名,在监狱里面研究“臭虫”,他恐怕也算是第一人了。正是以乐观的心态度过特殊的岁月,以豁达的胸襟包容命运的无常,所以才能笑看风云,达到“仁者寿”的境界。
    谈及黄老的现况,黄大威表示,父亲尽管现在还没出院,但身体还比较好,对生活保持着一如既往的热爱,即使看到儿童的涂鸦也会很兴奋,至今还保持着旺盛的创造能力,“我希望牛年能给属牛的父亲带来好运,让他在新的一年内能重新拿起笔来写字画画。”
    策展人李大钧也感觉黄苗子常常表现得不像个老人:“黄苗子有非常现代和时尚的一面,他在每个时代都不是以艺术的姿态自居的。他早就学会了用电脑,甚至还可以自己从电脑上下载大片看。他生平的首次个展在北京开幕的地点就在798艺术区举行,说明了老人对各种新锐艺术持有一种开放心态。”




★★对话黄大威
儿子眼中的“老顽童”
    记者:这次黄老的作品能“落叶归根”,回乡展出,他对家乡人民有什么寄语呢?
    黄大威:父亲是非常重视这个艺术展的,特意拿出更多的作品来展出。父亲一直十分挂念家乡,从1989开始,他和母亲随我在澳大利亚住了10年,常常牵挂着石岐老家的老屋和旧画,书写得最多的一幅字就是 “月是故乡明”。这次来中山,我们专门去医院讲了这个事情,他很高兴,预祝展览成功,希望能帮助家乡文化事业。
    记者:作为儿子,您觉得黄老一生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黄大威:我觉得父亲作为一个世纪老人,经历了很多风雨,他是在辛亥革命没多久后出生的,出生地中山也是鸦片战争以后风雨苍茫的一个地方,可以说是中西方文化碰撞交流的风口浪尖。我觉得父亲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因为他在这样一种环境下长大,所以他对于国家、对于民族、对于家乡的爱始终是他一生最执着的追求,以及他对朋友、家乡、人民的宽容和执着的信心。
    记者:黄老年近百岁了还坚持创作,今天我们在艺术展看到的很多作品都是他在95岁高龄创作的,是什么激励着他如此高龄还不懈创作呢?
    黄大威:不管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他对艺术的追求、对艺术的美、对艺术的欣赏,始终是他人生最大的追求和激励,正因为这样,所以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是不会放下手中的笔的。
    记者:我们从黄老的书画中很容易发现童趣童真童心,那么黄老在生活中是不是同样童心未泯呢?
    黄大威:有些朋友管他叫老顽童,父亲虽然岁数很大,心态很年轻。在我的印象中,他从来没有摆过严父的面孔,和我们说什么事都是以商量的语气。父亲这个人,一方面很传统,毕竟是从传统士大夫家庭中走过来的。另一方面又乐于接受新派思想。比如说他练习书法,一方面努力探索古代书法,一方面又不断创新。我觉得,继承传统、不断创新是我从父亲那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记者:听说黄老近年来成立了一个基金会,请谈一谈这个基金会的成立过程和宗旨好吗?
    黄大威:我母亲去年走的,在她去世之前,两老就商量好了,把他们自己的作品和收藏的作品捐献出来,成立一个基金会,宗旨是通过发掘、整理、比较、分析,帮助文化界的人士,弘扬中国文化,同时也有帮助贫困学生扶贫的目的。他们两夫妇到了晚年,觉得这些作品带不走,所以希望能够组织一个基金,将艺术发扬光大,以及他们对艺术的爱好。
    记者:您本身是从事什么工作的?黄老有没有要求子女追随他搞艺术呢?
    黄大威:我是北京大学概率统计系的博士生,1987年到澳大利亚工作,去年10月份退休了。父亲还是很宽容的人,没有要求子女一定要做什么。我们一开始也并不顺利,文革期间有七八年不能和父母见面,但不管在什么情况下,父母总是很关心我们,就像他常写的条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父亲经常用这句话来激励我们。


    ★★链接
    黄苗子简介
    黄苗子,中山石岐人,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家、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著名书法家、作家,美术论著有《美术欣赏》、《吴道子事辑》、《古美术杂记》、《画家徐悲鸿》、《八大山人传》、《画坛师友录》、《艺林一枝》等;画册有《黄苗子与郁风》夫妇画集等;书法有《黄苗子书法选》、《中国书法精品选——黄苗子》、《草书木兰词》、《苗子杂书》等。散文集有《货郎集》、《无梦庵流水账》、《青灯琐记》、《风雨落花》等,诗集有《牛油集》、《三家诗》等,杂文集《敬惜字纸》。其书画作品曾在日本、英国、德国、韩国、澳大利亚以及我国台湾、香港和内地展出,并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文/本报记者禹媚◎图/本报记者余兆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