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5月19日 星期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名城>>文化名城建设动态信息 >> 正文
【报告文学】《中山路》长篇报告文学创作综述
发布时间:2009-05-21
中山路,寻踪之旅
————长篇报告文学《中山路》创作综述

    ■ 《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的创作可以说是一次寻踪之旅,寻踪有两个深意,一是寻找散落于全国的中山路,二是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寻找根源。


    一场革命,摧垮了一个封建的王朝。一种思想,唤醒了一个沉睡的民族。一股精神,缔造了一座不朽的坐标。一个主义,引领了一条光明的道路。
    ————丘树宏:《孙中山》
    一个灵感,唤起了一条寻踪之旅。
    由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杨黎光创作的《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出版了。这部书是由中山市委宣传部策划、中山日报报业集团组织实施的一部长篇思辨体报告文学,约21万字,前有引子,后有尾声,正篇计十二章。作者通过一条隐喻的“中山路”为线索,以时间顺序纵跨百年历史,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并融合各地具有代表性的中山路,强化创作的现场感,使历史的感怀深思与当下语境浑然一体。众多的历史人物、复杂的人物关系、迂回曲折的历史细节,和这条闪耀孙中山先生“思想”、“精神”与“主义”的光辉“中山路”形成了一种有机的关联。作为一部为建国六十周年而创作的专著,本书既有向祖国献礼的时效性价值,还具有重塑“中山路”的里程碑式意义。
    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雄专门为此书作序,他在序言中指出:“‘中山路’现象并非偶然。它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的历史命运和走向息息相关。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它见证了中华民族对前途的懵懂与迷茫,对救国的争论与探索,对强国的渴求与实践。这些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中山路,其修筑的年代虽然不同,但它们有着一样的主题和内涵,都是为了永久的记忆和深切的怀念,都是为了理想的追求和愿景的表达,都是为了把孙中山先生的精神、品格及开创的事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以下简称《中山路》)的创作可以说是一次寻踪之旅,寻踪有两个深意,一是寻找散落于全国的中山路,二是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寻找根源。
    还是在2007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丘树宏在“孙中山纪念周”上萌生了“中山路”的创作计划————无人触及的中山路大有可为,孙中山是内地和港澳台乃至全世界华人共同的精神桥梁,而中山路既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在全国有187条以中山命名的路,抽象的“中山路”当然是指中山先生一生的革命理想————走民族独立、民主科学发展之路。表现方式可用音像,可用文字。
    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就开始进行探讨,最终确定《中山路》这本专著的创作由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来完成。
    2007年11月15日下午,由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山日报报业集团、中山广播电视台承办的纪念孙中山诞辰141周年先生的专题片及专著 《中山路》拍摄创作启动仪式在孙中山纪念堂前举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丘树宏宣布《中山路》拍摄创作正式启动。丘树宏在启动仪式上这样评价 “中山路”的意义————以孙中山先生命名的 “中山路”,在数量上堪称世界之冠,在地域分布上遍及全国各地,每一条“中山路”,都是中国走向现代化历史的见证,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特有的发展史。
    《中山路》的创作最初的计划由报业集团抽出专门采访小组分赴全国较为典型的城市去采访,然后分成几部分创作集结成书。
    又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考虑到这是一个庞大的思辨性较强的专著,不仅要求文采好,而且还要一定的思想深度,所以,由多人执笔的采访报道组可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是学识与阅历的综合考量 ,《中山路》要走的是精品工程路线,所以,讨论的结果是:在全国范围内找一个有思想深度的作家进行采访创作。
    最初确定的作家是三十多位,王宏甲、卢跃刚、张胜友、李洁等作家都是我国创作一线的作家,报业集团成立的工作小组与这些确定的作家一个一个联系沟通,经过认真商讨,最终确定为江西省作家协会常务理事胡平,此人报告文学的成就突出,曾多次获得过报告文学大奖。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他颇为自觉地将自己的生存方式与写作方式定位于一种 “游走”状态————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与时下鲜活的社会现实间游走;在人文学科诸多领域的前沿学科与本人的历史经验、现实感受间游走;在精英知识分子的先知先觉与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间游走。
    在与他接触后,他的创作基调的选择与《中山路》的创作思路不谋而合。但是他遗憾地提出:他的身体不允许他进行这个大部头的创作,他认为,像这样的精品工程,从采访到完成写作需要两年时间,他的病体承受不了这样繁重的工作量。
    遗憾之余,寻找工作继续进行。
    诗人余丛推荐深圳市作协副主席、深圳晚报总编辑杨黎光。翻开这个人的简历,大家心里马上就觉得这个人是不二人选。
    杨黎光有长篇小说 《走出迷津》、《大混沌》、《欲壑·天网》,长篇报告文学《没有家园的灵魂》、《美丽的泡影》、《伤心百合》、《打捞失落的岁月》,《生死一线》、《杨黎光文集》(8卷),电影文学剧本《血眼》、《失落的灵魂》,电视连续剧剧本 《青春门》、《天柱情缘》、《欲壑·天网》、《没有家园的灵魂》、《惊天铁案》、《滑稽先锋》、《伤心百合》(均已录制播出等)。其作品曾获第一、二、三届鲁迅文学奖、中国报告文学“正泰杯”大奖,“徐迟报告文学奖”,所著散文获首届“冰心散文奖”,首届中华文学选刊奖、广东省第三届金枪奖、第十一届新人新作奖等。《瘟疫,人类的影子 “非典”溯源》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杨黎光是一位涉足小说、散文、评论、报告文学、电影剧本、电视剧本等多个创作领域的文坛“多面手”。
    但余丛手头除了有杨黎光的手机号码以外,几乎与其没有什么联系。他决定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一条一条地开始发短信。
    “我最初以为是什么诈骗信息,没有理睬,后来见发了二十多条,就回了短信。”杨黎光后来见到中山这边的领导说。就是这锲而不舍的精神终于打动了杨黎光。他最终决定与中山这边的人一谈。
    在报业集团的努力下,2008年4月27日,杨黎光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丘树宏见面,两人一见如故。杨黎光认为《中山路》的创作必须找到一个切入点,他形象地比喻为“飞机起飞了,但必须找到一个落脚点”。他认为这个写作从中山起飞,落脚也必须在中山。
    7月,慎重考虑过后的杨黎光决定接下这个创作工程。7月19日,那是一个周末,杨黎光到中山采访,这是他为中山路作的第一个采访。
    《中山路》这架“飞机”在中山起飞了。接着这架 “飞机”飞向了如下城市————北京、上海、天津、武汉、长沙、青岛、杭州、芜湖、南京、南宁、福州、海口、厦门。
    9月,他完成了提纲。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山日报社社长、总编辑方炳焯组织专家进行了多次讨论,论证结果是其洞察力和其“大历史”的写法都让人惊喜————这就是我们一直想要的表现方式。
    提纲通过,他正式进入了创作。很快,一部21万字的著作在他手中流淌而出。
    2008年底脱稿,一气呵成。
    果真如他所希冀的那样,从中山起飞,最后到中山落脚。全书共十二章节,引子和尾声,都以中山视角出现。
    采用的是“大历史”的写法,跨度很大,从1514年开始谈起————《1514:两个世界的捷径与歧途》,从东西方文明的论述价值观的选择,1514年葡萄牙人来到广东沿海开始了两种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杨黎光选择了12个历史上留下深刻印痕的年份,以那一年发生的重大的事件贯穿整个章节,他选择的的年代是——1514年、1840年、1894 年、1905年、1911年、1912年、1919年、1924年、1925年、1929年、1953年、1978年。他领着我们一起寻根,通过他对每一个年代的阐述,我们一步一步找到了那些留在历史图景上的近代中国现代化的足迹。
    正如杨黎光所言:“中山路是属于中山的,也是属于全国的;中山路是属于现在的,也是属于历史和未来的。它连缀起了我们今天的成就与辉煌,也贯穿了我们历史上的迷茫、屈辱、求索与奋起……今天,在经历了三十年的市场经济改革之后,我们更加需要在‘中山路’上发现历史的脚印,检视国家的变迁和发展,思索未来的走向。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中山路’既是历史给今天留下的见证,也是为未来作出的启示。”
   记者 杨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