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歌谣唱响新时代 |
《咸水谣》CD 专辑完美演绎岭南新民歌 |
| ||||||
核心提示 "大婶围裙穿珠链,大伯烟头套银边。后生胸前挂玉坠,妹仔襟头贴花边……"宛转悠扬的咸水歌,已在珠三角大沙田一带人的口中传唱了300多年。2006年,中山咸水歌因其独特的韵味而当选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赋予它以全新生命力的话题顿时成了焦点。 众多醉心于岭南民歌风情的有心人踏上了盘活咸水歌的漫漫征程,中山原创岭南新民歌《咸水谣》CD 专辑的词曲作者,郑集思和崔臻和便是其中的先行者。名列"非遗"的中山咸水歌,经过本土音乐创作人全新的改编后走出本土迈向全国,这正是作者有意使"今天的村庄"去翻唱"古老的歌谣"。 汇聚了12首原创岭南新民歌和5首原生态中山民歌经典的《咸水谣》是如何诞生的?它的背后凝聚了创作者对中山这片土地怎样的深情?《咸水谣》对岭南民歌的创新将带来怎样的启发?精心包装的古老歌谣是否能在今天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在《咸水谣》CD 专辑北京首发式上,郑集思和崔臻和谈起了创作体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傅庚辰、著名词作家乔羽等三十多位音乐家出席了首发式,为中山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各抒己见。 创作一席谈 ■ 郑集思: 从《咸水谣》中聆听中山 “如果说,世界在《茉莉花》中听到了中国,那么,我们就从《咸水谣》中听到了中山。”诚如著名音乐家徐沛东所言,打开这张专辑,你就会听到那里的秀丽山水、独特民俗。 生于中山长于中山的郑集思,对这片土地有着炽热的深情,他不无自豪地介绍说,《咸水谣》歌词创作的所有题材都取自于中山,翻开歌词集,中山岭南水乡风情、咸淡伶仃洋的历史如在眼前。“天上北斗七星连,地上粮食七斗满。东西南北分六斗,一斗留在金斗湾……”洋溢着浓浓中山味儿的 《金斗湾》,是郑集思用一个晚上即兴创作的,他介绍说,这首歌词采用了传统的比兴、反复手法,民谣味很重,用精练的语言描绘了金斗湾独有的水乡风情,讴歌了家乡的美丽。还有一首《沧海桑田》则通过跨时空的纵向对比赋予历史的厚重感,显得更为开阔和大气,展示了中山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 郑集思表示,《咸水谣》的创新特点是传承和创新:“首先体现在题材上,它取材于中山的民间风俗,但又跳出了中山,站在更高的角度观察和体验,作品中没有出现中山的字样,却又处处在说中山,音乐和内容全都属于中山。” “文化遗产也要涂抹上时代的色彩,与其原汁原味而永远地养在深闺人未识,倒不如尝试进行一下包装让其出阁。”《咸水谣》词作的最大创新在于,中山民歌都是用中山话,甚至是中山的坦洲话来演唱,但这12首歌曲却改用普通话,目的是为了广泛地传唱,让它的受众面更广。 ■ 崔臻和: 来自泥土深处的时尚之音 来自黑龙江齐齐哈尔的崔臻和,与传唱了300年的中山咸水歌劈头相遇,从此便一见钟情。为了收集保护咸水歌,他曾邀请咸水歌传承人吴志辉、梁三妹等近10名最原生态的咸水歌歌手来到录音棚,录音花了近半年,并全程跟踪,记谱、编曲、整理,首度全程记录咸水歌。两年磨一剑,终于,贡献出了这张散发着浓浓时尚气息的《咸水谣》。 崔臻和认为,音乐创作和音乐改造属两回事,收入专辑中的主要是创作型的歌曲。在审美定位上,他坚持在保持中华民族东方艺术优势的同时,大胆的“拿来”,与世界音乐接轨。“咸水歌”看似一个地方的民歌,但越土的东西越洋,越中国的东西就越世界,它具有国际化、世界化的潜质,“咸水歌就像一块可塑性很强的泥,泥在音乐家手中,看你怎么去捏,我把它捏成了现在的咸水谣。” 在音乐上,崔臻和大胆采用了相当现代化的编配方式,通过时尚的包装使咸水谣能够为现代人所接受。专辑的演唱形式既综合了独唱、小组唱、对唱等形式,有民族唱法,也有流行唱法。在歌曲的“情”、“美”、“新”三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和尝试,根据咸水歌的元素《沧海桑田》就是这样的作品,这个作品完全带入了崔臻和的创作理念——好听、时尚、现代;而《金斗湾》中除了有咸水歌的元素外,还添加了一些摇滚元素。“希望那个”中山咸水歌"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从自泥土深处发出与时代合拍的时尚之音。"崔臻和的心愿是,力图让独具中山风味的咸水歌唱响全国、唱出时代气息。 专家观点 ■ 乔羽(著名词作家): 希望《咸水谣》起到引领作用 对于现在的音乐创作,我觉得还是少说话,多出作品为好。议论固然很重要,但是我总觉得过去议论太多,作品太少。 现在出了这个专辑,我觉得很好。好的音乐作品一定要紧紧抓住 “继承、创新”这四个字,《咸水谣》即是这方面的代表,希望能起到引领的作用,以后各个地方都将创作出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作品来。现在形势比以前好,条条框框没有那么多了,你有什么才能可以尽可能地发挥了,这是大好的时机。我估计,这类作品将会层出不穷地出现。 ■ 徐沛东(著名音乐家): 在歌声中聆听中山 这张《咸水谣》既用文学和音乐彰显了中山市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岭南音乐风格,又用情感和思想融会和弘扬了时代精神,这是一张好听、耐听的歌曲专辑。说它好听、耐听主要是它具有个性,通览全辑12首歌曲,无论是歌词选择角度还是音乐运用的材料全部都取材于中山市独有的民风、民俗,打开这张专辑,你就会听到那里的秀丽山水、优美传说和独特民俗。如果说,世界在《茉莉花》中听到了中国,那么,我们就从《咸水谣》中听到了中山。这张专辑,既是尝试,也是践行,更是启迪,愿全国各地的词曲作者都创作出许许多多像《咸水谣》这样的歌曲来,让世界在音乐中倾听我们的祖国。 ■ 金兆钧(著名评论家 《人民音乐》副主编): 民歌也需适度包装 近年来原生态民歌大为走红,有些人也一直主张要尽力维护原生态的 “原汁原味”,在我看来,对原生态民歌要分层面,一个层面是纯粹的保护,一个层面可以适当“包装”使之能够为现代人包括不同文化的人们接受和欣赏。《咸水谣》这张专辑选取比较“时尚”的作曲和编配方式,我想正是为了让“古老的歌谣”在今天唱进人们的心中去,这才是正确理解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名言。它意味着保留传统的精神,但赋予它通感的、普世的艺术语言。这张唱片听下来,我以为达到了这个目的。作品中既有古老咸水歌的原汁原味,也有现代化生活条件下“与时俱进”的改编。 ■ 刘长安(广东音乐家协会主席): 《咸水谣》为创新民间艺术作出示范 《咸水谣》的发行不仅是中山,更是全省文化界的一大盛事。中山市在音乐领域近年来走在了全省前列,一方面是音乐创作繁荣兴旺,每年都有大量力作涌现,比如郑集思的专辑组歌《神话中国》就曾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五个一工程奖”。其中《女娲补天》还获得中国音乐家协会“金钟奖”。另一方面是音乐活动丰富多彩,尤其是合唱事业蓬勃发展。中山正在推进文化名城建设,《咸水谣》的出版发行等于给文化名城添砖加瓦,为我们更好地传承创新民族民间艺术作出了示范。 记者手记 给民间音乐穿上时尚外衣 中山是民歌之乡,咸水歌、高堂歌等在民间已经盛行300 多年了,其中咸水歌在上世纪更被广泛传唱,一度由民歌手唱到中南海,在全国受到极大关注。但随着时代在推移,中山民歌也逐渐式微。岭南新民歌《咸水谣》大胆创新、大胆突破,加进了流行音乐元素,使民歌穿上了时尚外衣,使民歌又一次唱响在今天的时代。 民歌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民歌是不断发展的。民歌是人民群众口耳相传的一种自由表达心声的歌曲,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民歌是根植于人民群众中的,只有适应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民歌才能生存。民歌是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歌的古老表现在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就在传唱,民歌的年轻表现在今天的民歌与几百年前的民歌是截然不同的。 几百年前的 “咸水歌”与今天传唱的《咸水谣》是不同的。几百年前唱“咸水歌”的人民群众与今天唱《咸水谣》的人民群众的审美观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强求现在的年轻人按照几百年前的审美观点去演绎 “咸水歌”。所以,给民歌穿上时尚的外衣,让民歌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人民群众,它才能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