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南洋的经历刻骨铭心” |
年近八旬自梳女回乡话当年 |
| ||
商报讯 “下南洋的经历刻骨铭心,我这辈子是忘不了的。当年的生活条件很艰苦,在中山影视城看到《下南洋》剧组的影棚,不禁勾起那段回忆。”昨日傍晚,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成员之一、中山籍侨胞蔡仲宝向记者说出以上一番话。当日,来自新马泰中山侨友会、马来西亚中山侨友会、新加坡中山侨友会等侨团的一批中山籍华侨重回家乡。在中山影视城内,自己或父辈曾下过南洋的侨胞为央视大戏《下南洋》剧组人员提供创作灵感。 难忘家乡:自梳女还记得冈南村旧貌 年近八旬的蔡仲宝老人生于1932年,来自古镇镇冈南村,1957年前往马来西亚定居。她说:“东南亚一带到了上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才好起来。在此之前,生活条件很艰苦,天气又热又湿。” 据蔡仲宝介绍,她应该是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成员之一。上世纪,珠三角有不少年轻女性先后下南洋打工。许多女性在异域奋斗多年,没有谈婚论嫁。部分人在中年后举行仪式,束辫梳髻,成为自梳女。随着时间推移,后来再无女性愿意再做自梳女。蔡仲宝说:“一直居住在马来西亚,心里还记得家乡冈南村当年的模样。”如今,安度晚年的蔡仲宝老人已解开头上的自梳髻,以一头短发示人。 中山影视城有关人士随后告诉记者,自梳女现象产生于清朝后期珠三角地区。当年,经济条件较好且追求独立的女性,看到身边女友出嫁后在婆家受气,毫无地位,于是举行仪式表示终身不嫁,不甘再受封建婚姻的束缚,产生了自梳女群体。 话说当年: 南洋屋应摆放咖啡壶 中山籍侨胞抵达中山影视城的时候,《下南洋》剧组正在“南洋民居”影棚内拍摄镜头。侨胞围坐在监控器前,导演正指挥王诗槐饰演的“老华侨”表演清晨开门场景。 来自新加坡的杨元川老人是第二代华侨,下南洋的悲歌由父辈完成。看过《下南洋》剧组搭建的“南洋民居”后,他谈到自己的看法:“电视剧讲述了上世纪初的故事,但几栋房子并非普通民居,其规模放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仍算大户。这种木屋我们称为 ‘马拉棚’,木板是横着搭建的,而非竖着围建起来。” 定居在马来西亚的区泉喜老人,祖籍古镇。他给《下南洋》剧组提了两条建议:南洋一带的居民都喜欢喝咖啡,屋内摆设应有所体现。建议在普通话对白中加入适量的东南亚词汇和口音,“华侨们在国外使用普通话或粤语的时候,偶尔讲一些当地词汇,毕竟受了当地文化影响”。 《下南洋》剧组负责人向侨胞表示,《下南洋》一共有52集,明年1月在央视播出,再现了贩卖 “猪仔”、奋斗发家、回报祖国等历史场景。该剧主要在中山影视城内摄制,并会奔赴马来西亚槟城等地摄制外景。 | ||
◆记者范展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