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透脆肉鲩,“唱”响咸水歌,东升镇积极发掘地方特色创文化名镇
沙田是诗,文化是虹。地处珠三角腹地的东升镇,以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咸水歌、脆肉鲩产业文化等这些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文化为 "通行证",迅速与世界对接,充分展现岭南小镇曼妙的风情、独特的魅力。 一直以来,受沙田水乡文化熏陶的东升人自觉地秉承先业,默默地传承文化。特别是近年来,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积极响应市委提出的建设文化名城的城市发展战略,全力推进东升文化名镇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咸水歌、脆肉鲩产业文化亦逐步成长为盛开在东升文化土壤上的两朵奇葩。 "文化也是生产力,文化体现软实力和综合实力。"东升镇党委书记欧万洪表示,镇委、镇政府牢固树立"抓文化也是抓发展"的科学理念,积极将地方特色文化深深植根于百姓,大力塑造"敢为人先、思想解放、艰苦创业"的东升人文精神,形成了为东升争光的家园精神、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追求完美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为一体的"东升精神"的内核,推动东升20 多年实现了大跨越发展。
一条脆肉鲩,衍生文化产业
结实爽脆、肉味清香的脆肉鲩,让东升这个小镇,摘得"中国脆肉鲩之乡"的桂冠,在全国名闻遐迩。"餐餐有鱼"为主题的脆肉鲩美食节,吸引八方宾客,宣传脆肉鲩文化,现在,东升镇脆肉鲩饮食基地正在规划当中。 纵观世界,一种美好的食品往往能让其产地出名,如武昌鱼、临武鸭等,而结实爽脆、肉味清香的脆肉鲩,则让东升这个小镇,摘得"中国脆肉鲩之乡"的桂冠,在全国名闻遐迩,脆肉鲩甚至还畅游到了南美一些国家。 "中国人讲究入乡随俗,语言、风俗都能随之变迁,但只有我们的胃对食物的感情是不会变的。"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著名作家穆涛在东升品尝过脆肉鲩后,表示以此为代表的食文化其实是岭南文化的精髓之一,值得大力推扬。广东省依法治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广东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主任张宇航认为,在文化强镇的建设上,中山也应该讲究一镇一品,脆肉鲩是东升镇经过20多年精心培育成长起来的特色富民支柱产业,是镇域经济中的一张"特色名片"。 一种食品何以成就一种产业文化?脆肉鲩这张名片的背后,凝聚着东升人智慧和勤劳。2007年,东升镇举办以"餐餐有鱼"为主题的首届脆肉鲩美食节,吸引八方宾客,宣传脆肉鲩文化。从此,脆肉鲩美食节就成了东升最盛大的固定节日。2008年,为了突出体现脆肉鲩的形象、效益,东升投入1570多万元在105国道边建造了脆肉鲩主题休闲公园,内树高度13米、花岗岩做成的中山脆肉鲩雕塑,成为了"中国脆肉鲩之乡"的标志性建筑。现在,东升镇脆肉鲩饮食基地正在规划当中,将在高沙社区建立一个集旅游和饮食为一体的脆肉鲩饮食文化基地,将东升脆肉鲩打造成一个特色的文化产业。

脆肉脘美食节的举办,让更多人认识东升
一曲咸水歌,唱响全中国
2001年,东升镇胜龙小学成为拯救咸水歌的示范点,组织学生成立了一支民歌队,并在省、市、全国民歌比赛屡获佳绩,咸水歌在东升镇沉寂 30多年后,又获得了新生。
“大婶围裙穿珠链,大伯烟头套银边。后生胸前挂玉坠,妹仔襟头贴花边……”在东升胜龙小学,总会不时飘荡起咸水歌那婉转悠扬的旋律,将人一下子带入到岭南水乡的优美意境中去。在东升,唱咸水歌不仅是白发老翁的专长,连稚龄学童也会来一段古韵悠扬的《水乡情》,东升人自觉地传承着咸水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个世纪30至70年代,咸水歌在东升镇风行一时, 家人婚嫁、丰收以及晚上作息等,均以咸水歌对唱为主要消遣活动,而且个个会 “爆肚”。七十年代初,民间艺术家陈锦昌曾在胜龙村蹲点,组织成立了一支民歌宣传队,并挖掘培养了吴桂好等多位唱咸水歌的好歌手。2001年,由陈锦昌牵头发起,挑选东升镇胜龙小学为拯救咸水歌的示范点,组织学生成立了一支民歌队,并在省市民歌比赛屡获佳绩,中央电视台也专程到学校拍摄民歌特辑,这使得咸水歌在东升镇沉寂30多年后,又获得了新生。胜龙小学也成为拯救、推广、传承咸水歌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军”。

具有浓厚民俗特色的五人飞艇比赛
东升镇胜龙童声合唱团成立于2008年6月,是在胜龙小学民歌队的基础上建立的。作为沙田水乡的农村童声合唱团,他们专注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咸水歌的传承和发扬,使咸水歌这朵岭南民俗文化和民间口头艺术奇葩大放异彩。胜龙童声合唱团首次参加首届中国民歌汇演这一全国性大赛,发挥出色,荣获青少年合唱B 类银奖。于2000 年成立的东升合唱团一路高歌,“唱”进了国家级协会队伍,成为全国首个镇级合唱团进入国家级协会的队伍。 “为配合建设文化名城,我镇将通过组织合唱团成员培训学习、增加合唱设备、提供更多表演交流机会等形式,把我镇的合唱事业推上更高的台阶。我相信,假以时日,合唱艺术必将成为我镇文艺发展的一个品牌和特色。”东升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冯海垣充满信心地说。
主打"东升特色",探索"文化经济"
下一步,东升将依靠 "脆肉鲩"以及 "咸水歌"等地方特色,积极探索将饮食、旅游、文化等方面紧密结合的第三产业经济,开拓"文化经济"的新路子。
在全市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的风潮中,东升也扬帆启航,踏上了建设历史文化名镇的征程,并专为此制定了《东升镇落实市文化名城建设目标任务暨推进文化名镇建设工作方案》,制定了详细的方针策略,在镇委、镇政府的领导下,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着。 春种秋收。今年,东升镇文化事业全面开花。现正举办东升镇首届文化艺术节,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在全镇乃至全市都产生了强烈反响。镇委副书记李群表示文化艺术节为群众搭建了展示平台,有利于挖掘民间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和推动群众文化生活,极大地增强了全镇人民对文化名镇建设的认同感,进一步巩固并扩展了东升建设文化名镇的群众和社会基础。 "脆肉鲩与咸水歌是东升镇创建历史文化名镇的两大利器,历史文化名镇建设我们也要主打东升特色。"东升镇副镇长关劲表示。东升正在着力挖掘本镇的历史和文化,而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也蕴含着巨大的商机。下一步,东升将进一步加大文化硬、软两方面基础建设,比如将探索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将"口传身授"转变为有文字可依和音像皆全的数字化档案,大力发展胜龙咸水歌;将坚持举办"脆肉鲩美食节",搭建东升饮食业与省内外业界交流的平台,鼓励饮食企业培育和形成企业管理文化,扶持有条件的餐店到市内外开设连锁店,更好地弘扬和传播东升脆肉鲩鱼饮食特色。东升还将依靠"脆肉鲩"以及"咸水歌"等地方特色,积极探索将饮食、旅游、文化等方面紧密结合的第三产业经济,依靠科学发展观思想,借《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东风,在继续大力发展工业、农业的同时,敢为人先,创先思维,开拓"文化经济"的新路子。 彩练当空舞,小镇显风流。东升镇的文化名镇建设工作迈着坚实的脚步,文化东升的和谐春天正逐渐向世人走近。
名家献策
专家为东升文化名镇建设把脉开方
■ 张宇航 (广东省依法治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广东省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主任) 多"请进来"常"走出去" 东升可以以专家为东升文化名镇建设把脉开方活动为基础,打好名家牌。邀请省内外、国内外的名家大师,借力推动东升镇的文化强镇建设。中山文化建设在投入方面位列广东21个地级市前列,东升也高度重视,积极响应。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丘树宏是蜚声诗坛的著名诗人,在他的引领下,中山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家,相信在建设文化名城的风潮中,中山的文学之花将会绽放得越来越艳丽。建议东升今后在文化建设方面更多地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活动,利用名家效应,形成强烈的文化辐射影响力和文化建设推动力。 ■ 熊育群 (广东省作家协会文学院院长) 打造提升传统民俗文化 对于香山文化我能感受到一股神奇的力量,这里是东西方文化碰撞的起点,当年利玛窦就是从香山上岸走进北京的,其他如汤显祖、郑观应、容闳等香山人,都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标志性人物。现当代以来,虽然中山东升这里还没有出现多少大师级的文化精英,但是却有非常丰富的民俗文化,如东升胜龙村的咸水歌《水乡情》:"半边云水半边田,对岸河堤对岸村,扯起白帆耕大海,筑起石堤隔开天",就有很丰富的想象力。建议东升注意打造和提升这种传统的民俗文化。 我认为,在着力打造精英文化方面,东升是先知先觉的。这次省内外作家们前来采风,为东升文化名城建设出谋划策,并设想在东升设立省作协创作基地,必定能够起带动和示范作用。这类的活动一多,东升很可能就会成为文化人的集聚地。 ■ 廖增湖 (著名作家、《收获》副编审) 提高脆肉鲩的文化含金量 我一生最大的理想就是做一个世俗百姓,所以对吃特别感兴趣,广东饮食文化是闻名全国的,东升的脆肉鲩有很好的发展产业文化基础。脆肉鲩有享誉全国的"脆肉鲩之乡"品牌,有美食节,有主题公园,还准备建设饮食文化基地,据说其烹饪方法就有四十多种,让人大开眼界。 在文化的打造中,文化人具有非常突出的作用。最著名的如苏东坡,他是一个文化大师,也是一个美食家,许多流传至今的菜名都假借他的名头而声名显赫。在中国古诗词中,咏鱼的就很多,如张志和的"桃花流水鳜鱼肥",范仲淹的"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等等,都唱红了鳜鱼、鲈鱼。东升其实也可以考虑对脆肉鲩做一些这方面的工作。脆肉鲩具有营养丰富、口味独特、健康时尚这三大优势,特别符合现代人的饮食习惯,东升要做到让人们觉得脆肉鲩代表着一种高品质的生活,就要深挖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让人觉得吃脆肉鲩就是在吃文化,文化附加值一增加,含金量自然也就往上升了。 ■ 穆涛 (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美文》杂志主编) 沉淀老百姓特有生活方式 第一次来到中山东升,感觉这是一个很漂亮,很干净的小镇,各个方面都发展得很好。不仅是经济前沿,更是思想前沿、观念前沿,这一点从东升人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中可见一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东升已超出了一个小镇的范畴,而是具有了现代城市的雏形。 东升这个名字特别美,让人想起太阳升起的地方。在这里生活的老百姓,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生活方式,他们吃的、看的、欣赏的、唱的,形成了东升特有的民风,如何大力发展文化?其实,将老百姓特有的生活方式沉淀下来就是文化。越是地方特色的东西越能持久,搞文化建设应该去挖掘老百姓血液里流淌的东西,这样才能持久。
■ 记者手记
挖掘历史文脉打造特色品牌
东升是一个年轻的镇区,1986年12 月从小榄镇分出来成立鸡笼镇,1987年7 月易名为东升镇。东升纵然年轻,却承载着优秀的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东升所拥有的脆肉鲩、咸水歌、合唱团正是区别于其他镇区的独有优势。 在东升发展文化产业、文化旅游的今天,外地人到东升观光看什么?自然是看具有"东升特色"的文化景点。要让东升走向全国甚至全世界,什么是东升独一无二的名片?自然也是烙上了"东升特色"的文化品牌。 建设历史文化名镇的文化自觉,东升人已经具备。东升镇委、镇政府以高品位的开发意识,对脆肉鲩和咸水歌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利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市委书记陈根楷今年5月到东升调研时强调,东升要将脆肉鲩产业等进一步做大做强。未来,东升还需要进一步构建宣传展示、开发利用各种载体,向世人宣传东升,展示东升,让居民了解东升,热爱东升,让国人外人知晓东升。 一篇《岳阳楼记》让岳阳闻名海内外,东升也需要自己的推介名篇,此次省内外作家到东升采风,对推介宣传东升自然会起到一定的作用。被称为"当代徐霞客"的散文家李存修就表示,要创作出一篇有关东升印象的散文,描述他在这个岭南小镇的美好感受。 正如作家穆涛所说,将老百姓特有的生活方式沉淀下来就是文化。东升人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对于他们来说,脆肉鲩、咸水歌之类已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成为血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东升,文化不再远处于庙堂之上,而是活在老百姓每一天的生活中,正因如此,才有如此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文字:记者禹媚 图片:东升镇政府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