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5月19日 星期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名城>>文化名城建设动态信息 >> 正文
“诗人省长”吉狄马加畅谈文化创意
发布时间:2009-08-25
青海“诗人省长”吉狄马加畅谈文化创意
以特色吸引世界目光
 
8月,青海湖边的沙滩也很热闹。◆秦志怀摄
青海湖湖心半岛风光。◆秦志怀摄
吉狄马加在接受中山媒体专访。◆秦志怀摄

    ■开栏语
    8月6日至14日,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丘树宏等率领的"西北文化行"采访团,先后到了青海、宁夏等地考察。那处处喷薄而出的城市激情和文化渗透力量,成为中山文化名城建设的有益参照。
    欠发达地区在文化产业上为何有如此大的发展?对我市创建文化名城、做大文化产业有何借鉴作用?本报记者一一采撷其发展理念和经验,今起刊发相关文章,希望能给我市文化发展以启迪和借鉴。


     ■人物点击

    吉狄马加,男,彝族,1961年6月23日生于中国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现任青海省副省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一级作家。
    在青海省,说到诗歌节,不得不提诗人吉狄马加;说到环湖自行车赛等创意活动,不得不提副省长吉狄马加;说到文化产业,还得提及他——吉狄马加。
    少数民族、诗人、作家、副省长,这位集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官员,从四川大凉山到北京到青海,对诗歌的热爱,对生命真谛的孜孜探求始终未变。
    在由中山市委宣传部组织的“西北文化行”采访活动中,记者采访了这位“诗人省长”。接近两个小时的访谈,吉狄马加妙语连珠,有关青海文化发展的新思维、新举措娓娓道来。透过那副无框眼镜,记者看到了他坚定而有力的目光,这目光就像他的诗,穿透心灵。


    ■生态论

    不提开发,强调保护


    "我们不愿意把资源零星地分给一些小老板,青海湖的旅游必须是一个整体,必须是高起点、高水平、高品位的。"


    到了青海,不能不去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和内陆湖--青海湖。这里湖面海拔3260米、总面积4340平方公里,环湖周长有360多公里。
    8月的一天,在轮渡口像往常一样排起长长的队伍。草原的优美、海的浩瀚与湖的沉静交织在一起,成就了青海湖的博大之美,让不少游客流连忘返。然而,吉狄马加说:"这远远不足。"
    根据规划,青海省将投入15至20亿元,把青海湖打造成世界自然遗产型的高原旅游胜地,力争三到五年实现目标。
    这样的设想基于对生态的保护,也基于青海人对"生态"这个优势的保护。吉狄马加介绍说,青海72万平方公里,有32万平方公里是自然保护区,这样的生态环境是青海特有的,也是青海人引以为傲的。因此,青海人达成了一个共识:青海湖是青海高原的圣湖,保护了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就保护了我们自己。
    近年,青海省政府开始对青海湖资源进行整合。2007年,省委、省政府成立了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一改过去几个州分散管理的现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直辖局并没有像很多地方一样,打着"旅游开发"的旗号,而是强调"保护利用"。
    这样的保护理念,也贯穿在整个规划、招商的过程。"我们不愿意把资源零星地分给一些小老板,青海湖的旅游必须是一个整体,必须是高起点、高水平、高品位的。"吉狄马加直言,青海湖旅游利用,必须按照科学家制定的方案运行,而不是哪个行政部门拍拍脑袋说了算。

    ■波峰论

    印证"经济之危、文化之机"

    "发展就像大海中的波峰一样,当有的波峰往下跌的时候,有的波浪必然就会起来,成为新的波峰。"


    去年以来,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一时间,"信心比黄金重要"的互勉声此起彼伏。
    在中山,也有市领导提出,破解金融危机,除有效的经济手段这一只"看得见的手"外,通过重新构建文化精神这只"看不见的手"。这样,文化也就"因祸得福",经济之危,反倒成了文化之机。
    吉狄马加非常认可这个观点,并由此提出"波峰论":"发展就像大海中的波峰一样,当有的波峰往下跌的时候,有的波浪必然就会起来成为波峰。现在,正面临一个调整产业结构,寻找新经济增长点的时机。"
    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历史经验印证着这条规律:这些国家在上一轮经济危机中都遭受了很大损失,但那个时候,日本的第三产业、韩国的文化产业都得到迅速发展。
    吉狄马加认为,现在国内,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时期 。"怎么利用这个机会,每个省的情况不一样,但都面临着调整产业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课题。"
    谈到文化产业如何抓住发展机遇,吉狄马加指出,最重要的一点是与市场对接,包括旅游、文化市场都有一个培育的过程。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引导。

     ■特色论

    有了创意,就有了优势


    "要用青海特殊的资源、特殊的地位、特殊的文化,体现文化创意,从而吸引世界的目光,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路子。"


    "差异化"战略,频频见诸报端,不是什么"新招数"。不过,作为城市而言,能够像青海省一样将"差异牌"运用到"极致",甚至可以说"出神入化",恐怕不多。
    近年,青海省举办了很多在全国、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活动。比如,世界山地纪录片节、三江源国际摄影节、青海国际水与生命音乐之旅、青海国际唐卡艺术节,还有三大体育活动品牌--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国际高原攀岩赛和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
    "这些活动都植根于一个个独特的创意。"吉狄马加说,青海的每一个特色文化品牌都会引来世界的关注,主要是因为青海在挖掘自身特点的同时,用一个个"创意"吸引了世界目光。
    2008年9月,在青海举办的世界首个山地纪录片节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500多位嘉宾。当时,世界上还没有一个针对"山地"这一主题而搭建的国际性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地处世界屋脊、群山之巅的青海正是看准这一点,主动提出"山地"概念,在国内外众多纪录片节中"突围"。
    同样,全国办摄影节的地方很多,但三江源国际摄影节已经成为和山西平遥国际摄影节齐名的盛会 。"这两个摄影节侧重点不一样,山西的摄影节更侧重于对文化遗产和民俗的拍摄,而青海主要是对大自然,对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地貌,以及多元的文化进行交流。"吉狄马加表示,就规模而言,参与青海摄影节的国际摄影家人数比平遥更多,主办的级别也比平遥高一些。
    吉狄马加说,青海要用特殊的资源、特殊的地位、特殊的文化,体现文化创意,从而吸引世界的目光,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路子。
    "创意是什么?我们要找到资源的特殊点所在,利用自身优势,在差异上下功夫。我做的东西是别人没有的,还必须有一定的层次。或者在别人前面提出来,并且做到别人无法到达的高度。"
    与国际接轨,也是吉狄马加所看重的。"有人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话只对了一半。越是民族的、越是优秀的,才是世界的。"
    举办活动,钱的问题也让很多组织者头疼。吉狄马加却说,"任何东西都需要政府主导,基础性的投入一定要政府支出,但是不能仅靠政府。企业也需要通过一些文化活动,特别是国际性的,提高企业的品位。只要你活动有创意、有影响力,不愁没有企业赞助。活动的档次和创意的水平,是能否吸引商家的重要因素。"去年,青海还在全国发行国际自行车公开赛即开型彩票,卖了3亿元。这是继2008年奥运主题系列即开型彩票后,单项品牌赛事和中国体育彩票的又一次完美组合。

    ■影响论

    让青海文化登上大雅

    今年2月20日,由吉狄马加担任总策划、编剧的六幕大型音画史诗《秘境青海》在北京保利剧院隆重上演,并取得空前成功 。"大美青海"再次以高品质艺术精品的传播方式饮誉京城。
    《秘境青海》是我国第一部以昆仑文化为背景,反映中华民族源远流长、自强不息的创新作品。"这是一张精心打造的青海名片,利用青海特殊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把民族民间歌舞资源和旅游结合起来,力图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 。"谈起这台晚会,吉狄马加紧锁的眉头开始舒展。
    类似这样"走出青海、推介青海"的活动真不少。继《秘境青海》后,另一部大型音画歌舞史诗《雪白的鸽子--青海花儿音乐诗剧》也在北京首演。而2008年初,青海人更携唐卡、彩陶、昆仑玉等前往香港,推介"大美青海"。组织者还针对香港市民等"量身定做"了旅游宣传资料,除了图文并茂,还有中英文对照,中文全部采用繁体字。
    就是这样,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主动求变、主动创造、主动出击,将独有的人文、自然景观融入创意活动,青海人把一片美丽如画、令人神往的土地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