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5月18日 星期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名城>>文化名城建设动态信息 >> 正文
端午节,好想岐江河上赛龙舟
发布时间:2010-06-13
石岐龙舟赛传承至今已经成为当地保留的传统文化项目
南下的龙舟始于村中侯王庙
龙舟饭是 一场隆重的盛宴
赛龙夺锦的奖品大烧猪
 
 

    因为是土生土长在中山,自小就看惯了岐江河上的赛龙舟。如今,转眼又是农历五月,中山的大街小巷又开始有芦蔸粽香在飘荡。闻着浓浓的粽香,自然而然又想起了石岐的赛龙舟。特别是想起前年的这个时节,跟随着杨淦等一批龙舟传人,见识了龙舟起龙、下海等多个传统环节。


项目简介:

    地处珠江三角洲下游的中山石岐,过去是一个水网交错的地带。赛龙舟是石岐一项源远流长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每年农历四月下旬,各乡选好吉日,在宗祠、庙宇拜祭龙舟头、龙舟尾后,由村内最年长的老人率众将上一年埋藏在河涌里的龙舟起出,洗净修补上油,然后"出龙"。到了五月初五,各乡龙舟就会在岐江河上赛龙夺锦,胜出者奖励大埕烧酒和大只烧猪,晚上在乡中大摆"龙舟饭"筵席,然后"收龙"。石岐龙舟历史悠久,曾在中山和澳门举办的龙舟赛中获得好成绩。

    但是,随着老一辈龙舟制作艺人和龙舟赛事组织者的日渐年迈,石岐龙舟的龙舟制作、仪式传承等后继乏人。


    ■石岐赛龙舟习俗  ■最早见于明代县志

    2009年,我国的端午节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去石岐是一个水网交错的地带,纵横河涌为龙舟竞渡提供了必需的自然条件。事实上,石岐建有多处庙宇,每到良辰吉日,百姓都到庙中祈求风调雨顺、身体安康,而很多庙宇都拥有一艘绘画龙鳞片的龙舟。
    依水而生的赛龙舟习俗,在石岐算得上源远流长,早在明代嘉靖 《香山县志》,就开始有文字记载这一民俗活动:"端午为粽祀神或采画龙舟,水中竞渡……";到了清代的《香山县志》,更有形象的记载:"五月端阳以粽祀神 (各乡皆五月以粽祀神较邑城尤盛)。龙舟竞渡,画船彩色……"可见端午节"赛龙舟" 在石岐一带历史悠久。


    ■保留起龙出龙传统仪式    ■寄托百姓风调雨顺祈求

    过去,端午节赛龙舟是中山石岐城区百姓最隆重的习俗之一,在每年的农历四月下旬,张溪、南下、基边、员峰、西厂、上基、大墩、岐头、厚兴等各乡就选好吉日,在宗祠、庙宇拜祭龙舟头、龙舟尾后,由村内最年长的老人率众将上年埋藏在河涌里的龙舟坞里起出龙舟,洗净修补上油,谓之"起龙";然后由村中德高望重者用碌柚叶等为龙舟净身,在龙舟插上龙头龙尾,并在龙头龙尾上簪花戴红进行龙舟下水仪式,村民燃放鞭炮,擂起狮鼓,敲响铜锣等,健儿们齐声呐喊,合力起桨划出河面。这次下海游龙练习,谓之"试舟"。

    赛龙夺锦是赛龙舟的高潮所在:端午节早晨,各村的赛手饱餐一顿后,抬起龙舟放到河中,摇旗呐喊划到比赛的起点。待全部参赛队伍到达比赛起点时,吉时一到,鸣炮响锣,各队选手在锣鼓声的指挥下,拼力向前划去,桨飞浪溅,鼓声、呐喊声、水声浑成一片,场面十分壮观。龙舟比赛最终是夺标,这是最刺激的关头了。龙门搭在较窄的横跨河面上,龙门两岸聚集着数以千万计的观众,大家会情不自禁为各队呐喊助威,胜出者获得奖励大埕烧酒和大只烧猪等礼物,当晚,还在乡中大摆"龙舟饭"筵席,遍请海内外乡亲。

    在龙舟饭之后,村中父老带领后生将龙舟头和龙舟尾抬入祠中,拜谢神恩后,将龙舟沉于福地之中,等来年再起龙,俗称为"收龙"。

    石岐赛龙舟的传统习俗,诞生500多年沿袭至今仍然不变。


    ■石岐龙舟曾经辉煌百年    ■传承至今实属难能可贵

    作为一项有着深厚文化的民俗文化活动,石岐的赛龙舟活动一直以顽强的生命力传承下来,并且曾经创造出令人自豪的成绩。

    张溪龙舟近一百多年来保持着强盛的局面,在每年各乡龙舟自发性的竞赛或政府举办的竞赛活动中,一直都获得殊荣。20世纪40年代,澳门澳督加冕,邀请中山县龙舟赴澳庆贺,当时有张溪北龙、上基、南下武乡侯、大墩4只龙舟赴澳参赛。最后,张溪北龙摘冠,从澳督手上接受了"风驰电掣"的锦标荣誉。上世纪50年代,石岐的龙舟比赛最为鼎盛,张溪多次取得了好成绩。

    而在石岐各乡的龙舟中,南下的"城南武乡侯"龙舟是石岐最长历史的龙舟之一,出自村中的武侯庙。之后,还相继出现了"武侯庙"、"康华庙"、"南下长龙"等多艘龙舟。

    但是,随着老一辈龙舟制作艺人和龙舟赛事组织者的日渐年迈,石岐龙舟的龙舟制作、仪式传承等后继乏人。让人欣慰的是,赛龙舟的传统习俗,在今天的石岐还是得到了传承。近些年,石岐区每三年就举行一次大型的龙舟赛事,成为了激发人们力争上游,凝聚海内外乡亲爱国爱乡热情的一个重要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