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5月18日 星期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名城>>文化名城建设动态信息 >> 正文
呼风唤雨一路舞来
发布时间:2010-07-26

    我国是龙的故乡,有关龙的舞蹈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在我们中山境内,就有金龙、银龙、纱龙、云龙、醉龙、木龙、板龙等等,而在中山众多的龙舞中,以起湾金龙阵容最为庞大:63米的长龙色彩绚丽,有声有色,无论舞到哪里,都显现出一派“龙王”威风。


    ■威仪龙头讲究五行色彩龙身绘有三牲六畜

    历史上,起湾是位于中山城区东面的一个自然村。唐代末年,起湾有杨姓一耕户从父亲那里学得编竹手艺,编织竹器出售帮补家用。一年,香山地区遭遇大旱,杨氏兄弟被村民推举出来扎做金龙进行祭天,拜祭能兴云布雨的水族之王——龙王。

    起湾金龙以体积威武高大、色彩绚丽多彩、讲究美学原理,并且具有浓厚的乡村生活色彩著称。在为龙头绘涂色彩的时候,村民喜欢用代表“金木水火土”的中国传统五行颜色绘涂,以突出龙的吉祥如意。还为龙身安上两只手和两只脚,每只手和脚都有五个爪,与传统中的“五爪金龙”传说相吻合。然后,按照龙麟的形状,用黄色等布料剪成几千块龙麟缝成龙被;为龙身披上用红蓝黄绿金五种色彩的布料缝成龙裙,以示龙的五彩缤纷,还在龙身安上一些小铃铛,让龙在舞动时发出“口当口当”声响,以示“有声有色”。最为特别的是,起湾的金龙还会“变色”,白天是金龙,到了夜晚,则换上纱龙的龙被舞蹈。而且,在浅绿色的龙被上绘画三牲六畜,在龙身放进用竹筒装着的大蜡烛发出光亮,夜间舞动时如同腾云驾雾,金光闪闪,甚为壮观。


    ■威风村民拆去自家围墙迎接庞大金龙到来

    平日,起湾村民将精心扎做出来的金龙供奉在庙宇里,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在祭完仪式之后,村中习武者就举起龙头,由金龙带着三牲六畜、鱼虾蟹一齐绕村巡游,祈求风调雨顺;到了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前后,起湾的金龙和纱龙分别在白天和黑夜出巡,庆祝秋收的喜悦。

    由于起湾金龙有63米长,体积庞大,每次出巡的时候,足足要200多名青壮年上阵舞龙。同时,也正是由于起湾金龙有气势,一些邻近的乡村也纷纷慕名前来邀请起湾金龙出巡。20世纪50年代,东区库充村民邀请起湾金龙前往巡游祈福,一些住在窄巷里的居民主动将自己家里院子的围墙拆掉,以让庞大的起湾金龙顺利舞过。


    ■传奇乡亲抗美援朝凯旋回乡扎做金龙庆贺

    在金龙众多的出巡经历中,以1957年庆祝抗美援朝胜利的那一次最为特别。1931年出生的起湾村民杨有平,十多岁的时候就跟父辈及村中的老艺人学会扎做龙头的技巧。1957年,杨有平从朝鲜战场回到了家乡起湾后,家乡一片欢腾,村长亲自邀请杨有平为村中扎做一条全新的金龙进行巡游,庆贺他从朝鲜战场凯旋。如今,当年二十出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杨有平已是年近七旬的老人了,他因早年工作调动而长住江门,但是,只要家乡的金龙出巡,他都会从江门赶回中山起湾老家。


    ■传承建起龙穴存放金龙美院毕业青年接捧传承

    现年57岁的起湾村民杨国明,是扎做金龙技艺的主要传承人之一。杨国明的祖父杨建安早年已是村中扎做龙头的高手,而到了他的父亲杨有兆、叔父杨有平这一代,更是将父辈的扎头技巧得以很好的传承。杨国明的两个儿子读大学时念的是美术本科,放假时,兄弟俩经常跟父亲学扎龙,如今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业余时间也成了父亲扎龙的好帮手。而那些金碧辉煌的龙被龙裙,则全是由杨国明的妻子和妹妹一针一线地缝制而成的。

    事实上,起湾村民对金龙爱护有加。过往存放金龙的祠堂变得陈旧,起湾经济联合社在建老人福利院的同时,为金龙盖起了一个大大的龙穴,让金龙及其道具能够有一个安稳的栖身之地。

    同时,每有喜庆活动,经联社的干部都带头组织舞动金龙出巡,使人们在今天还能经常观赏到起湾金龙的百年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