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5月4日 星期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名城>>文化名城建设动态信息 >> 正文
年度大戏《下南洋》3月3 日央视开播
该剧以中山城为主要外景拍摄地,是央视继《闯关东》、《走西口》后又一近代大迁徙题材电视剧
发布时间:2011-02-22

 

    以中山城为主要外景拍摄地的38集电视连续剧《下南洋》,昨在央视梅地亚中心举行首播媒体见面会,将于3月3日在央视电视剧频道晚间黄金时间强势推出,完成央视近代大迁徙题材三部曲。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该剧主题曲《阿妹找哥洗琉琅》词作者丘树宏应邀出席见面会并致辞。

    《下南洋》由广东省委宣传部、福建永定县委县政府、爱媒森影视传播机构、东阳合信时代影视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出品,由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雄总策划,由著名导演沈好放和马丽珠导演,拍摄历时近半年,其中在中山拍摄4个半月。昨天的见面会上,该剧主创团队和明星与媒体见面,并现场播放了《下南洋》片花。

    曾执导《三国演义》、《孙中山》等热播大戏的著名导演沈好放阐述《下南洋》主题时称,山东人“闯关东”、晋陕人“走西口”和广东福建人“ 下南洋”,是中华儿女在近代史上的三大移民壮举,其中数百万广东、福建人跨洋冒险“ 下南洋”,更具拼搏精神和创造力,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又一个家庭的命运,而是整个中华民族在时代变迁中的历史脚步,是一次伟大迁徙中的觉醒。

    《下南洋》选择以中山为主要外景拍摄地,一是因为中山是南洋华侨主要来源地之一,二是因为中山城完美再现了当年南洋的历史场景,中山保存完好的大量南洋风格建筑也“为我所用”。

    《下南洋》电视剧讲述的就是以简肇庆(佟大为饰)、唐阿泰(张默饰)、邝秋菊(童蕾饰)、陶舒燕(黄圣依饰)等为代表的广东福建一带人民跨洋冒险谋生求发展的故事。

    广东省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在昨天的首播媒体见面会上致辞时称,广东是我国华侨人数最多的省份,也是下南洋华人的主要出发地,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省委宣传部策划了该剧摄制,该剧也生动地反映了华侨华人在南洋和国内的奋斗史、血泪史和贡献史。

    丘树宏在见面会上致辞时称,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离不开被誉为“革命之母”的华人华侨的倾力支持,而南洋华侨在辛亥革命中的贡献尤为显著,辛亥百年推出《下南洋》具有特殊意义。中山作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中国近代史和近代文化的摇篮,对《下南洋》的支持不遗余力也充满期待,希望通过该剧播出,弘扬华侨文化和孙中山文化,从打乡情桥牌、经济桥牌到打文化桥牌,引起数千万海外华人华侨的精神共鸣,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相关报道】

《下南洋》央视八套3月3 日首播

●全景式反映岭南儿女拼搏精神●中山元素成为该剧亮点


    中国近代史上,发生了三次著名的人口大迁徙,“闯关东”、“走西口”先后被搬上荧屏后,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而表现规模最为壮观、生存环境最为恶劣的“下南洋”的作品,也为国人所期待。昨日,38集大型电视剧《下南洋》在北京举行了央视首播媒体见面会,该剧将在三月初两会期间在央视八套首播。而众多“中山”元素成为该剧的亮点。

■剧组中山拍摄两个月

    该剧在拍摄时,曾在中山开机,并于中山城和詹园等地拍摄共两个月的时间。执导过《孙中山》、《戈壁母亲》、《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任长霞》等剧的著名导演沈好放再次披挂上阵,他曾对记者介绍说,生活在广东、闽南一代的儿女,在生活艰难困苦的时代,自强不息,历经磨难来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南洋蛮荒之地,在异乡艰难谋生,开创事业,并把自己省吃俭用的钱寄回家乡,供给家人。《下南洋》就是试图展示这个特殊地域的人民顽强拼搏的精神。《下南洋》背景定在清末民初,以两个家族为线索,讲述岭南儿女不怕路途危险漂洋过海,历经磨难来到南洋荒芜之地,依靠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打拼,彻底改变了自己和家族的命运。

    该剧由《走西口》的原班人马创作,在投资、制作规模和演员阵容上都将大大超过《走西口》。著名演员佟大为、黄圣依、刘佳、张默、午马、元彪、童蕾等在剧中饰演人物。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雄在慰问剧组时曾表示,《下南洋》是近年广东打造文艺精品的重中之重,省委宣传部一直高度重视和关注,《闯关东》火了东三省,《走西口》捧红山西汉,下南洋与之相比毫不逊色,真实再现了广东人勇于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作为三大移民潮的收山之作,《下南洋》一定能比《闯关东》等剧拍得更有历史厚重感,力争能成为央视黄金档的开年大戏,掀起广东影视剧的一个小高潮。

 

■编剧在中山汲取《下南洋》创作灵感

    “阿哥当年下南洋,阿妹找哥洗琉琅,白天烈日当空晒,夜晚想哥枕头凉。哥在远方多保重,你是家中大栋梁,何日盼得阿哥见,阿妹相伴好还乡。”这首由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丘树宏作词的《阿妹找哥洗琉琅》成为该剧的主题曲,并由著名歌手谭晶演唱。

    而中山元素、中山精神还体现在剧情的方方面面,该剧的编剧俞智先表示,和他之前创作的《走西口》不同的是,他写《下南洋》是一边写,一边拍,一边改,“因为在故事发生的文化原乡中山,我有更多创作灵感。”。

    在系统地研读了《南洋华侨与粤社会》的史料后,他认为:“下南洋与走西口、闯关东不同,后两者是因为当地地少人多生活窘迫,主动离开故土,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前者则大多是被动或抓或骗过去的。在长时间漂泊的海上,在‘流动的地狱’里,活下来的闽南人和南粤人艰难度日,用自己开拓精神,绝处逢生,改变了命运。”俞老在珠海生活了五年,对中山这片土地也十分熟悉,在研读历史之后,他表示,最早下南洋的是香山人,而最能体现这段历史的也是香山人,正是这片土地给了他创作的灵感。他将岭南人的个性概括成一句话“更早地接触海洋文化,比北方人更灵活变通”,“我希望通过一个群像,来展现大背景下他们独特的精神风貌。所以还要不断体地修改,让剧情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