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白的胡子,红润的脸庞,在岐江河畔的市美术馆里,我们一眼就认出了他。
德国画家戈特佛里德·布罗恩林克于花甲之年,远涉重洋来到中国的南方小城中山,并为这里所吸引,在辗转德国与中山之间,最终选择在这里建立画室进行艺术创作,举办个人画展,这一经历连他自己都称之为“神奇”!
一个春意微醺的夜晚,碧波簇拥的艺术殿堂内,戈特佛里德的作品展在一个具德国情调的小酒会中开幕,毕加索式的构图、土著艺术般的浓重色调,带领中山观众进入不一样的艺术之旅。
是什么原因让他在落叶归根之龄挥别故土,不远万里来到全新的世界,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又带给他什么样的创作灵感?记者近日采访了这位德国老人。
●不让别人挂画,自己爬上爬下亲力亲为,戈特佛里德像个年轻人一样精力充沛。而他来到中山的决定,也如年轻人一般,激情使然,坚定果断。
记者:您出生在德国,在德国有自己工作室也有自己的事业,您的作品还介入德国公共设施建筑中,我们很想知道您这样一位深得德国艺术精髓的西方画家为何来到一个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城市?
戈特佛里德:说实话,我也没想到自己会来这里,机缘巧合,我的德国老朋友彼特在中山已经生活了多年,他很喜欢这里,就邀请我来中山画画,我想也没想就来了。其实之前我还去过北京,但是那里没什么朋友,所以我很快离开了。
记者:一个决定开启的是一次崭新的人生历程,来到中山后,这里与您想象中城市一样吗?
戈特佛里德:对我而言,中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完全不同德国的世界。以前我只在书上看到过一些关于中国城市的描述:人们起得很早,清晨的公园里,有人放音乐,老年人在跳舞;孩子们很早就上学了,会在操场集合做操。现在我亲眼看到了这样的情景!这里的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是那么新奇。
●对于这座城市,戈特佛里德拥有的不光是新鲜感,还有融入的勇气,他说,中山优越的居住环境和丰富的人文历史吸引了他,在不到两年间,他往来中山4 次,有时一待就是 3 个月以上。
记者:语言不通,您如何和中山人交流,在中山有什么比较特别的经历和我们分享吗?
戈特佛里德:虽然中文我只会讲 “你好”、“谢谢”,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和中山人的交流,见到他们我都会微笑、打招呼,而他们也会对我报之以微笑。在创作之余,我非常喜欢游逛中山的老街区,它们看上去那么富有韵味。有次上街经过华侨中学初中部附近的修单车铺,店主正在煮饭,香气扑鼻,我就在门口好奇地张望,是什么美食散发香气,没想到店主热情地请我品尝一番,原来那是鸭肉!(兴奋地笑着)。我在办个展前曾在中山一间外国人餐厅举行了小型的画展,从而认识了更多的朋友,经他们的介绍,认识了一些中山美术家,与他们交流漆画、陶艺等。我常去他们的工作室参观。
记者:在与中山人交往的过程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戈特佛里德:最让我感动的是中山人的友好。无论我到哪里,我所遇到的朋友都十分热心地帮助我,包括这次个人画展的举办,就是由许多热心朋友在其中穿针引线。许多人我甚至不认识,但是他们却乐意帮助我这样一位异乡人。
●正是缘于此,2010 年,戈特佛里德决定将自己的艺术阵地由祖国德国搬至异国的中山,他在城区竹苑一栋房子内设立自己的画室进行艺术创作。中山带给他的不仅是亲切,还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中国人喜欢的红色和金色进入他的作品,剪纸艺术也被他拿来使用,甚至连中山人祭奠的纸钱,他也毫不避忌地买来作为他的艺术材料,加入作品当中。
记者:在这里的生活,有没有为你的创作提供新的灵感,你把这些收获融进了作品中吗?
戈特佛里德:当然,我热爱中国的艺术,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你看到我的许多作品里都大胆使用了红色和金色,这在普通德国人看来是很不可思议的,因为德国人不太喜欢金色,他们是保守而低调的,他们认为金色代表着富裕、教堂、皇室,这些隐喻的元素和德国人风格不符合。但是我放进了作品里,比如说一个圆形木板透雕,底板是我钟爱的中国红,上面有黑色涂鸦一般的人物表情,最上方的金色圆圈中,则如剪纸般镂雕出一对男女的形象。它们分别讲述了爱情的两种不同状态:圆圈中尚见两人分开身姿的,是初遇时的甜蜜;看似两人紧密融为一圆的,亲密下其实暗涌着不安。你看,那底板上涂鸦了一条蛇,类似伊甸园的故事。像这样的作品还很多,这次展出的50 多幅作品,都是我在中山用两个月的时间完成的。可以说,中山给了我很多创作灵感。
记者:在展览中,我们发现您特别喜欢用人的脸来做各种变形,男人与女人的脸,在相互叠加与重合间组成最好的几何造型,它是无心的涂鸦,还是可以把它看做毕加索的变形?
戈特佛里德:我确实很喜欢人的脸,它是人的图画,所有的表情,快乐、悲伤、生气你都可以表达,所以我把它们作为基本的图案,加些变形和色彩,让观众们自己理解。其实我创作作品喜欢无拘无束,无论是耶稣,还是佛祖,或者天空,只要有利于我表现画的主题,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德国是表现主义艺术的发源地,在一件取名为 《你的人生有多少种颜色》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破碎的耶稣画像,看到了黑白涂抹的实物,看到了一把中式的椅子,他们共同组成了一幅作品,这种组合式的作品让许多人看来匪夷所思,而在戈特佛里德的画展里,这样“看不懂”的作品正代表着他对于生命的体悟。
记者:您的作品《你的人生有多少种颜色》已经打破了以绘画为主的创作框架,从架上绘画、木刻雕塑到日常实物的并置,从黑白灰到破碎的影像再到五彩斑斓的色彩,连具有古典韵味的中国木椅都被搬进作品里,您到底想表达什么?
戈特佛里德: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一直贯穿在我的作品里,为人类献出生命的耶稣形象被裂变成无数个碎片,每个人都能在那破碎的小镜子中找到自己。那些涂抹着黑白灰的日常实物象征平庸的生活,如何让人生变得更有意义?一条布满彩色格子的木杖指引着我们的思考方向。作为艺术家,给观众带来色彩和思考空间,这就是我的意义。
记者:完成了画展,您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
戈特佛里德:我现在还不是一个有钱人,如果有赞助商支持,我计划做一个“大球”的雕塑。有一次我参观中山树木园内的 “友谊园”,便萌生了这个想法,在一个三四米高的球形雕塑上展现许多关于生命的故事。我想把它献给这座城市,这个给我带来艺术灵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