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如今,在整个唐山市很难听到有人说广东话。但全长12 公里的主干道新华道,其前身却是唐山建市历史上形成的第一条街道——广东街。截至1976年大地震前,街上居住的多是中山籍矿工及其后裔。采访时,一位老人向记者介绍说,40 岁以下的市民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城市里的中山印记了。 8 月中旬的一天,我们在唐山车流如织的大道中,试图寻觅些广东元素。35年前的大地震摧毁了这个城市与历史之间相连的物质载体,包括与中山有关的建筑。但幸存的史料、档案却清晰记载着,从130多年前起,这片热土上就有中山人筚路蓝缕、开枝散叶…… ■首批产业工人来自中山 “卢宝钿,籍贯广东省中山县上栅村人,入职时间1943年5月19日”。由于英国人后来窃取了开平矿务局并收购滦州煤矿,合并后的开滦煤矿一直使用英文记录账簿、档案,我们发现员工档案簿中有很多籍贯中山的矿工。事实上,根据唐山近代史料学会专家透露,唐山市内煤矿、水泥、铁路机车几大工业支柱的奠基者中,早期无不闪现着中山工人的身影。 研究唐山地方志的一位专家说,唐廷枢创立开平矿务局和铁路修理厂后,曾两次从广东老家招募工人。“开平煤矿是中国大陆第一家采用西方技术进行开采的近代煤矿,提升、排水、通风等环节都采用了价格昂贵的英国机器,井上建有绞车房、蒸汽锅炉房、机械修理厂和车辆修理厂,因此急需一批有近代生产经验的熟练技术工匠来驾驭这些机器、设备。封建小农经济的北方人过着闭塞的耕耘生活,很少有人接触过近代机器,而当时的香山县有很多人在美国做过煤矿工、铁路劳工。何况唐山原先就是一个小村乔家屯,人烟稀少,本地人大多数是附近的农民,闲时还好在工厂做工,农忙季节又必须回家务农。”唐廷枢只好从广东香山同乡中招聘了一些对近代工业生产熟悉的工匠来唐山矿从事各种技术工作。 开平矿务局和开滦矿务局早期统计资料显示,截至1882年时,在唐山矿第一批520名工人中,有120名是广东香山籍。随着煤矿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唐胥铁路的建成、铁路工厂的发展,又陆续有广东人来到唐山。截至1891年,广东人已经增加到500人。而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唐山的广东籍人已达到2500人左右。 研究唐山近代工业史的王振良、任荣会等老专家认为,这些广东老乡就是唐山最早的以工资为生的产业工人。 ■第一条街道叫“广东街” 由于语言和生活习惯与本地不同,广东人大多成片聚居,以唐山矿为中心,沿矿周围分布,自然形成了唐山矿北门外的孙家大院、老厂大院,还有少数人在此经商开店,从事摆摊贩卖之类的行当,如经营药材的广生堂、广和堂、广元堂、广平安等;经营广东食品的广万祥、广吉祥、广兆祥、广隆昌、广如意、广兰轩、林天刺、老陆婆等。这些带有浓郁广东色彩的广号商店的兴起,渐渐形成在今唐山矿北侧,西山口至建国路一段形成第一条街道,被老唐山人亲切地称之为“广东街”。 铁路开通后,又有一些来自香山县南朗等镇的工人来到唐山铁路机车厂 (即南厂)做工人。据唐山地方志记载,到了1920年代,广东人的聚居地逐渐形成两大片:一片以唐山矿为中心,沿广东街分布——如西山口北侧的孙家大院、唐山矿北侧的老厂大院、广东街下坡的广生堂胡同、孙家巷、东局子、财神庙街、菜市一带,在此住的广东人大多在唐山矿做工。另一片以铁路工厂为中心--如仁字胡同、义字胡同、欧阳胡同、陆家街一带,铁路南面的同仁里、扶善里、宝善里、大兴里等,在这里居住的广东人大多在铁路工厂做工。从这些熟悉的姓氏里,我们不难嗅到香山的气息。以香山县为主的广东人在唐山定居、繁衍,使唐山有了最早的城市居民和街道,乔家屯便扩大成了唐山镇,再后来又扩大成了唐山市。 据第一代来唐山的中山籍工人唐仲谦的女儿唐兆翎介绍,他们家住在南厂路王家巷,而陆家街的“缔造者”陆云清后人陆锦燕介绍,当年整条陆家街上都是中山南朗人。可惜,1976年地震重建时,这些地名均消失了。而那条广东街变成了城市主干道——新华道。 ■广东会馆与孙中山 1882年,在唐廷枢的大力赞助下,广东老乡们成立了广东同乡会。唐廷枢去世17年后,宣统元年(1909年),广东同乡会在广东街北面建成了拥有房屋20间、占地3000平方米左右的广东会馆。老唐山人这样描述地震之前的广东会馆:整个建筑为坐北朝南的剧院式建筑,庭院前铺设孵石甬路,两侧大槐树下设有供人休息乘凉的石凳,大厅正门是高大的四扇玻璃格门,两旁贴墙浮雕,一副楹联分列大门左右:“歌风熏南土,道义嫣湖阳”。迎门横匾上有四个大字“广东会馆”。 存在时间不到70年的广东会馆,与很多历史烟云中的弄潮儿、大人物有过一面之缘。但接待过两次的,只有孙中山。 1894年,28岁的孙中山还只是南方边陲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医生,这年夏天竟在好友陆皓东的陪同下,到天津上书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虽然孙中山得到了洋务派众多重要人物的推荐,但李鸿章却并没有接见他。这之后,便有了孙中山第一次来唐山。据《唐山市志》记载,“光绪二十年(1894年)夏,孙中山偕陆皓东来唐,看望广东同乡。”广东同乡会在广东会馆设宴招待了孙、陆二人。 仅仅半年之后,孙中山便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开始了反清革命活动。今天,很多人认为,上书李鸿章失败,使孙中山从改良主义变成了一个革命者,可一个人思想上如此之快的转变也许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18年后,刚刚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的孙中山在黄兴、宋教仁、胡汉民等的陪同下,再次来到唐山考察。当时他认为中国帝制已废,是时候大搞建设了,正全权筹划全国铁路交通建设。这次,孙中山在同乡唐廷枢开创的启新洋灰公司、唐山铁路学校和广东会馆,都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说。他说:“国民革命需两路大军,一路进行武装斗争,建立平等自由的中国;一路学习世界科学技术,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在座诸君不必都投身于锋镝之间……学习采矿、筑路、建桥,也是为了革命”。革命在孙中山那里有了更多的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