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龙醉中华———中山醉龙舞》将在第三届中山市西区醉龙文化艺节开幕式上正式发行,这是中山近年来深入挖掘、系统整理、保护传承地方文化的一项重要成果。从《龙醉中华》一书中,读者可了解到中山特有的民间民俗艺术醉龙舞的起源、形态及表演方式,书中还记录了醉龙舞的道具、套路及传承情况。记者日前采访到该书的编者林
凤群女士。
■传承醉龙文化有赖各界共同努力
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工作多年的林凤群对“中山醉龙舞”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了如指掌。“醉龙舞传承做得非常好, 有赖于各界的共同努力”,据林凤群介绍,《龙醉中华》非常详尽地记录了醉龙舞的基本套路, 及每个动作所蕴含的意义。醉龙的舞蹈内容包括:拜祀、插金花、请龙、三拜九叩、喝酒、席间舞龙、灌酒、巡游。原舞醉龙者是拜祀过程中随意舞龙头、龙尾,称为转龙,后发展成为民间舞蹈。在舞蹈中,舞龙者如略有清醒,持酒埕者则又强灌,务必使舞龙者醉之。
醉龙源于中山,流传于长洲、张溪、沙溪、大涌、濠头等地,尤其是从长洲等地移居到澳门的中山籍邑民, 也将四月八舞醉龙之俗传至当地。醉龙由自发的即兴舞蹈跳神,发展到道具舞蹈醉龙舞,深受乡民的欢迎, 成为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中,有各种各样的龙图腾舞蹈,如金龙舞、银龙舞、云龙舞、板龙舞、沙龙舞、草龙舞等,但醉龙舞民间艺术独树一帜,融会了武术南拳、醉拳、杂耍等技艺于一体,堪称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的瑰宝。
由于“除四旧”和文革等原因,醉龙舞在中山民间曾一度消沉。上个世纪80年代,一批文化先辈到澳门对醉龙舞进行普查、整理,到90 年代末期将醉龙舞带回中山,包括道具、实物、舞蹈方式。2004 年9 月,中山市文化局向省文化厅和财政厅申报醉龙为重点保护对象,2008 年6 月,醉龙舞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项目。
民间人士对保护醉龙做了积极贡献,20 世纪60 年代“文革”期间,醉龙舞被禁止, 醉龙道具受到了严重破坏,黄焯根老人冒着被批斗的危险,从垃圾堆里捡回古旧木龙收藏于家中,从而使长洲醉龙得以保存下来。1997 年, 醉龙舞重新被挖掘出来, 黄焯根重出江湖,将原来的长西国术社改名为长洲龙狮团,亲自出任团长。由于黄焯根的努力,2005 年,长洲社区挖掘醉龙所蕴藏的历史文化, 每年投入不少于20 万元资金对其进行深入发掘、整合和保护,组织社区居民积极学习,由醉龙舞传人黄焯根负责教授。
醉龙舞目前传承非常有序,在社区传承、学校传承,还建立了传承基地,长洲醉龙队目前有60 多人, 由村中的老中青三代组成。从上世纪末到现在,有关部门一直对学醉龙舞的村民进行必要的交通补贴等,早几年由长洲社区集体出钱补贴,近几年由西区办事处下拨经费中开支,补贴的钱虽然不多,但对鼓励村民传承和保护醉龙舞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龙醉中华》是醉龙文化传承的载体
《龙醉中华》一书全文共10 万字,收录图片183 幅,由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西区党工委书记关瑞麟作序。该书记录了醉龙舞的意义及历史渊源, 醉龙舞的道具,详细记载了醉龙舞现在的分布、传承状况,还梳理了传承谱系,让后人能一目了然知道醉龙舞的发展历史, 图文并茂,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实用价值,对醉龙舞的保护、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