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五月,中山市文化馆一连举办了3个公益艺术展览:《“梦兮故乡30年”林超凡、罗嘉华书画展》、《“一路春风一路歌”七人踏春影展》、《罗莹、卢言、曹宣书画义卖联展》。这些展览形式多样、题材各异、内容丰富,成为我市群文活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美丽的风景线背后,彰显的正是市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
美术、书法、摄影等艺术形式长期以来深受群众喜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高的社会参与度。近年来,市文化馆通过举办各种以美术、书法、摄影艺术为载体的公益艺术展览,为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市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开拓了以公益艺术展览为抓手推动文化惠民的良好局面。
一、积极利用场馆优势,实现公益展览常态化。
市文化馆现馆舍大楼落成于2006年,二楼设有400m2的公共活动厅和537 m2的展览厅,拥有178块活动展板,并配有专业的照明设备,可接纳美术、书法、摄影等各种类型的艺术展览。伴随着新馆的落成,展览厅率先成为免费向社会开放的公共场馆设施之一,并且保证展览月月有甚至周周有,实现公益艺术展览常态化。据统计,市文化馆每年在馆内举办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公益展览达20余场,参观人次近4万人次。
二、实行双向免费,为市民提供艺术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作为我市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与其他展览机构不同,市文化馆在举办的各类公益展览时,强调的是群众的“自娱自乐”,在这里,广大群众既是创作主体也是观众主体。为此,市文化馆坚持展出和参观的双向免费,不仅对参观群众免费开放,而且,主动邀请各艺术爱好者尤其是本地艺术家进馆办展,免费为他们提供策展、布展、办展等服务,刘春潮、肖伟等我市本土艺术家代表就先后在我馆举办个人展览。通过这种双向免费活动,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提供广阔的展示、切磋、交流空间,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进一步活跃了我市业余艺术创作。相关数据也表明,近年我市上送市级以上文化部门主办各类美术、书法、摄影联展大赛的作品数量稳中有升,成绩喜人,以2011年广东省第十一届美术书法摄影联展为例,我市上送的作品就有近300件,获奖作品44件,其中金奖5件,金奖数全省排名第三。
三、大力引进高水准的展览活动,提升品位形象。
除了免费为大众艺术爱好者举办展览外,市文化馆还大力引进各类省市级的大型展览活动以及各种名家作品展,如“诗情画意新农村”——广东省第七届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联展(2006.11)、当代中国名家书画联展(2008.12)、著名旅美画家蔡天涛画展(2009.7)、“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岭南名家邀请展(中山站)(2009.9)、广州美术学院老艺术家作品展(2010.1)、“争当先锋加快发展”中山市两新组织党组织摄影作品展(2010.6)、《首届广东社区文化节“幸福映像”广东省群众摄影作品展》(中山站)(2011.7)、广东省第十一届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联展(2011.11)、广东艺术摄影学会精品摄影展(2012.3)、“港水港墨”香港水墨作品展(2012.12),等等。这些展览不仅提升了市文化馆自身品位形象,而且大大开拓了广大市民及艺术爱好者们的艺术视野,为他们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学习观摩机会,有效地促进了文化交流。
四、培育展览品牌,打造特色服务。
在大力引进各种展览的同时,市文化馆还着力培育了“春之歌”、“金秋十月”等展览品牌。如每年春节期间的“春之歌”中山市群众美术书法作品展自2007年首次举办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七届,不仅为广大基层群众文艺作者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平台,而且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丰盛的节日盛宴,成为中山基层群众艺术作者与广大市民不成文的新春之约。而作为全市群文干部一年一度的摄影嘉年华——“金秋十月”中山市群文干部摄影展今年也将迎来八周岁的生日。
五、创新模式,共享公共文化成果。
为了让更多的民众分享文化发展的成果,市文化馆还不断创新模式,拓展公益展览服务,如开展送展览下基层活动。据统计,2012年中山市文化馆共为基层送去了32场公益艺术展览,让众多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高水平的艺术展览。此外,市文化馆还将展览服务延伸到网络,在本馆网站上开通了艺术展廊,让更多的民众不出家门就可以欣赏到展览。
结束语:小展览,大气象。在公共文化活动、文化服务日益丰富的今天,公益艺术展览虽然仅是市文化馆的其中一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但其在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方面依然具有独特的优势。今后市文化将秉持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工作理念,一如既往地多办展、办好展,以公益艺术展览为抓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扩大文化惠民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