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护好中山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特色、历史格局,以及文物古迹及其历史环境,昨日,市城乡规划局就 《中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进行公示,规划范围为市行政辖区范围,即陆域总面积1800.14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176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2012年-2020年。
中山在2011 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通过深入的城市历史调查和研究,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与价值,吸取国内外的保护经验,建立了市域、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 4 个层面的保护体系。
中山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过程中,提出了历史城区范围为:东至孙文中路一河泊大街一洪家基大街,西到石岐河西岸,北至青云街一步云里一光明路一紫里一裕华大街一水街口一兴仁里,南到民权路一白水井大街,总面积为198.13公顷。历史城区的定位为“香山之魂、文化之源、创业之壤、和美之城。”
在历史城区的“山—水—城”格局保护上,“山”指的是烟墩山。规划划定烟墩山山体保护界线为山体保护区。在保护区内应进一步完善山体植被。保护区内除历史原有的设施和场地需要复原重建,以及公园必要的设施外,其他新建的建设活动一般不予批准。“水”指的是石岐河和九曲河(复涌)。规划划定石岐河和九曲河保护界线为水体保护区。除必要设施外,区内禁止新建或悬挑建(构)筑物,确保河面宽度和航道通畅。同时,应加强河道治理,完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定期对河道进行疏通。“城”指的是明代城墙遗址。虽然目前大部分城墙已被拆除,仅保存月山公园一段,而其它城墙拆除后成为街巷,仍完整保存原城墙的肌理。
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中山市历史城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28处,其中民居7处、商业建筑11处、纪念类建筑6处、佛教设施2处、公园1处、交通设施1处。目前中山已有4处历史文化街区,包括孙文西历史文化街区、西山寺历史文化街区、从善坊历史文化街区、沙涌历史文化街区。
相关新闻
从善坊建筑拟统一编号
该街区更新保护规划昨起公示
本报讯 从善坊历史文化街区将通过疏通巷道和整治环境、增加庭院绿化和街头绿地等,改善从善坊的居住环境。昨日,《从善坊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保护规划》在市城乡规划局公示。
从善坊历史文化街区是中山一条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其保护范围东起民生路,西至从善巷,南起共和巷,北至郭家巷,中间包括观音巷(曾称解放中路十二巷),总用地面积1.6公顷。该区域是中山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集中地,也是《中山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提出的重点保护地带。依据《中山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中对街区更新保护的要求,市城乡规划局对该街区进行更新保护规划。
在从善坊的更新保护规划中,分为三个层面的规划结构,实现规划目标和改造模式实现的整体构想,延续传统格局。主要分为沿街商业带、公共开放广场、网络化的传统尺度居住空间三个层面。其中沿街商业街主要是指民生路沿街商业带,是一条具有传统特色的骑楼商业街。公共开放广场主要是共和巷北侧利用拆除不协调现代建筑、临时建筑等空出来的用地,形成的公共开放广场,作为整个从善坊街区的入口,同时起到街区内南北联系观音巷、从善巷、郭家巷的作用。在土地利用规划中,从善坊历史文化街区应保持其传统的居住功能街区内以居住用地为主,沿民生路建筑底层设置商业设施,规划居住用地面积1.06公顷。
在《从善坊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保护规划》中,观音巷、郭家巷、共和巷和从善巷原有的走向、肌理保持不变,整治民生路、民权路两侧及街巷内部环境。从善坊街区的保护管理坚持“维持格局、保护风貌、展示特色、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则。保持街道原有的空间尺度和比例关系,高宽比宜控制在1:3范围内。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中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整治条文要求,将对从善坊街区内所有建筑进行统一编号,按风貌评级进行分类,并提出针对性保护和整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