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画"河涌戏水"。记者吴飞雄摄
"过几天就是'六一'了,我希望这些手工剪纸作品能在报纸上登一登,给孩子们看看过去岭南地区特有的童趣游戏",昨日上午,热心老人郑旭兰来到中山商报,诚恳地对记者说道。与此同时,她还带来39幅工艺精美的剪纸作品,以期还原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那些消逝的岭南童趣。
画面构思来源于儿时记忆
跳格仔、砌“飞机”、河涌戏水、放鹅归家、滚轱辘圈、荔枝树下捉“伊茵”……这39幅剪纸作品,每一幅都有一个简短、熟悉又印象久远的名字,而每一幅都是郑旭兰结合自己的童年经历创作而成,是中山五六十年代人共有的儿时记忆。
“这一幅是滚轱辘圈,小时候我的三个哥哥就爱这么玩,自己做一个铁圈,一群小男孩追着去操场空地玩”,郑旭兰指着其中一幅剪纸说道,这幅作品以大片芭蕉树为远景,中间是一座低矮的淡黄色瓦屋,屋前一条河涌还有一座木桥,3个小男孩正在桥前的空地上滚轱辘圈玩。
还有一幅“河涌戏水”图,剪纸中远处是一座碉楼,近处则是石桥、芭蕉,六七个孩童在河里戏水。郑旭兰解释道,这个场景起源于她小时候,放学后常跟小伙伴去民族东路附近的九曲河游泳,河水清澈见底,一群孩子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如今这类场景几乎看不到了。
希望孩子们亲近自然
“我希望孩子们能从剪纸中看到大自然,因此剪纸的场景全部以农村、水乡为主”,郑旭兰说道,这批剪纸作品从色调上看,多以翠绿色为主,融入了大量自然元素,比如鲜红的荔枝树、碧翠的芭蕉、淡黄色的草地、清绿的河水等。
郑旭兰介绍,自己的剪纸作品主要由拼色剪纸与佛山衬色剪纸构成,这类剪纸除去具有北方剪纸共同的特点外,还施以剪、染、衬、拼等技法,让剪纸作品更加形式多样;作品还突出了岭南水乡的特点,荔枝树、大榕树、芭蕉树、碉楼等岭南元素在作品中比比皆是。 郑旭兰从去年11月份开始构思制作这些作品,今年4月底完成,历时近半年。
画面构思来源于儿时记忆
跳格仔、砌“飞机”、河涌戏水、放鹅归家、滚轱辘圈、荔枝树下捉“伊茵”……这39幅剪纸作品,每一幅都有一个简短、熟悉又印象久远的名字,而每一幅都是郑旭兰结合自己的童年经历创作而成,是中山五六十年代人共有的儿时记忆。
“这一幅是滚轱辘圈,小时候我的三个哥哥就爱这么玩,自己做一个铁圈,一群小男孩追着去操场空地玩”,郑旭兰指着其中一幅剪纸说道,这幅作品以大片芭蕉树为远景,中间是一座低矮的淡黄色瓦屋,屋前一条河涌还有一座木桥,3个小男孩正在桥前的空地上滚轱辘圈玩。
还有一幅“河涌戏水”图,剪纸中远处是一座碉楼,近处则是石桥、芭蕉,六七个孩童在河里戏水。郑旭兰解释道,这个场景起源于她小时候,放学后常跟小伙伴去民族东路附近的九曲河游泳,河水清澈见底,一群孩子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如今这类场景几乎看不到了。
希望孩子们亲近自然
“我希望孩子们能从剪纸中看到大自然,因此剪纸的场景全部以农村、水乡为主”,郑旭兰说道,这批剪纸作品从色调上看,多以翠绿色为主,融入了大量自然元素,比如鲜红的荔枝树、碧翠的芭蕉、淡黄色的草地、清绿的河水等。
郑旭兰介绍,自己的剪纸作品主要由拼色剪纸与佛山衬色剪纸构成,这类剪纸除去具有北方剪纸共同的特点外,还施以剪、染、衬、拼等技法,让剪纸作品更加形式多样;作品还突出了岭南水乡的特点,荔枝树、大榕树、芭蕉树、碉楼等岭南元素在作品中比比皆是。 郑旭兰从去年11月份开始构思制作这些作品,今年4月底完成,历时近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