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三多镇光后中心小学的教室里,一阵清朗的粤语吟诵声悠悠响起,学生们身姿端正,神情专注,用粤语将古诗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据了解,一次偶然的课堂实践,该班语文老师用粤语教学古诗,激发了学生们对粤语的学习兴趣,他们纷纷表达出强烈的学习意愿。于是,粤语正式融入该班本学期的教学计划中。
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上,老师巧妙地将古诗词与粤语的韵律、词汇相结合,让学生在诵读中更深刻地感受到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不仅如此,老师还精心创设各种充满“粤味”的教学场景,比如模拟喝早茶的温馨情境,向学生传授粤语里独特的风俗习惯和趣味词汇,让课堂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岭南韵味。
据介绍,三乡镇光后中心小学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粤语传承工作,学校积极邀请尚古传统文化推广中心进校联动,为学生们传授专业的粤语知识和三乡本土文化。同时学校还与香港合作学校开展深入交流,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活动,拓宽学生们的视野,在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中,更加深刻地理解粤语的内涵和价值。
该校的这一创新举措与一份提案不谋而合。
今年中山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市一中高中部老师贺琳带来提案《关于在幼儿园、小学、初中学段传承和发展粤语的建议》,呼吁通过系统规划和多方协作,推动粤语在青少年中的传承与发展。贺琳表示,粤语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但在普通话普及和全球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粤语传承面临严峻挑战,影响了地方文化多样性和古诗文诵读学习。他认为,粤语的传承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近两年我市开展粤语传承教学和活动的学校逐渐增多,形式多样,有的学校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粤语的兴趣;有的学校则通过教授粤语歌曲传承粤语文化,让青少年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