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节俭成为一种回忆
发布时间:2006-11-09 来源:工人日报
我们今天重提节俭,当然不是号召大家再去过苦日子,而是要给节俭赋予符合时代特征的新意。我们现在还在“发展中”,离“发达”还远;我们虽然“地大物博”,但面对“人口众多”却又表现为资源相对短缺,因此,节约资源便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节俭观的主要内容。
10月31日是“世界勤俭日”,这个日子很少有人关注,几乎无声无息地过去了,远不如流行的这个“节”那个“日”来得红火。在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日渐富裕的今天,“勤俭”真的已经成了回忆?
“勤俭”指的是勤劳节省。今天讲“勤”,许多人尚能做到,说“俭”,却未必都能接受。因为崇尚消费似乎已成了“潮流”,挡都挡不住。
如今30岁以上的国人,多少都经历过、至少还记得生活拮据、商品短缺的情景,年龄再大一些,有的还曾有过贫困的境遇。那时候,节俭不仅是人生美德,更是生活必需,因为不省吃俭用,日子就过不下去。“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人们耳熟能详的这句顺口溜,就是当年节俭生活的生动写照,而且作为连外国人都赞赏的雷锋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传颂多年。但如今,不要说缝补,连半新不旧的衣物都在淘汰之列了,真是天壤之别。
可是,物质丰富了,生活宽裕了,节俭就过时了、就可以不要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不然,何以还有个“世界勤俭日”?何以还要“建设节约型社会”?但话是这样说,实际不尽然,甚至相反。生活中的浪费现象比比皆是,超前消费乃至奢侈挥霍触目惊心。新华社在“世界勤俭日”次日报道,天津市的餐馆一天扔掉的饭菜,保守计算就达1500吨以上!这是个缩影,却可以管窥,更多的浪费岂止千百吨饭菜!
我们今天重提节俭,当然有继承传统美德的含义。节俭与穷酸不是同义语。后者因穷而窘,而“抠”,那是另一回事。节俭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方式,穷要节俭,富也亦然。刚刚过世的香港富豪霍英东先生,为了国家建设,为了慈善事业,曾经数以亿计地捐款,但他自己的生活却俭朴得令人难以置信,对他人的无端浪费也不能容忍。你能不赞赏这种美德?
我们今天重提节俭,当然也会想到仍有许多贫困人口在为温饱而努力。他们没有能力超前消费,也没有余财可资挥霍,他们对奢侈既恨且气。生活富裕一点的人们,稍微节俭一点便可以接济贫困者,至少,节俭可以使贫富差距不致过于凸显,不致鲜明对立。节俭也是对和谐社会建设尽了一份心力。
我们今天重提节俭,当然不是号召大家再去过苦日子,而是要给节俭赋予符合时代特征的新意。我们现在还在“发展中”,离“发达”还远;我们虽然“地大物博”,但面对“人口众多”却又表现为资源相对短缺,因此,节约资源便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节俭观的主要内容。
我们今天重提节俭,当然还要从居家过日子做起,但同时,我们还要把眼光放宽一点,放远一点。因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诚如专家所言,要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资源,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用最少的物质消耗来支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少的消耗”不正是可以从我们的生活点滴做起么?
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我们当然应该消费,应该享受,但不可浪费,不可奢侈,千万别让节俭变成一种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