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北京市迎来了第一个“排队日”。就在1个月前,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独具匠心地将每个月的11日定为“排队日”,希望以此改善公共秩序,为奥运会创造文明的环境。
类似“自觉排队”这样的基本行为规范,本当在少儿时期就该养成,如今却要在成人世界重新塑造,这的确是令人尴尬的现实窘境。但中国有句古语,“知耻而后勇”,面对业已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总比讳疾忌医好,有所为总比无所作为好。
提高国民的文明素质和礼仪水平,使社会风尚得到明显改观,这是举办北京奥运会的必然要求。2008年,当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北京的时候,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与道德素养也将无可避免地接受审视与评判。一项针对外籍人士进行的调查显示,他们当中只有16%的人奥运会期间仅对体育赛事感兴趣,绝大多数人关注的领域更加宽广,包括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外交政策、历史文化、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等等。
北京奥运会的三个理念中“人文奥运”是核心和灵魂,也是难度最大、最具挑战性的目标。什么是“人文奥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一种解释得到了广泛认同,人文奥运就是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亲密握手、相互丰富、共同发展、实现和谐的奥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奥运会也是提升国民素质的良好契机。
奥运会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舞台,也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奥林匹克文化尊重人的价值、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曾阐述过这样的思想:奥林匹克运动的精髓不是为了获胜,而是使人类变得更勇敢、更健壮、更谨慎、更落落大方。这种奥林匹克价值观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依然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一个人、一个民族,只有在强健体魄的同时不断提高道德素质和文明水平,令身心健康均衡地发展,才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成熟的民族。
奥运会具有不同寻常的动员力量。北京奥运会极大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从申办开始,无数炎黄子孙就表达了愿为奥运会贡献力量的诚挚心情,这是中国举办奥运会得天独厚的优势。政府相关部门完全可以乘势而上,主动引导国人将喜迎奥运的豪情转化为支持奥运的行动——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努力提高文明素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固然,不良习气的彻底根除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但如果教育管理得当,凭借奥运契机,国民素质完全有可能加速提升。
提升国民素质不仅是为了迎接奥运会,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只有不断提高国民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等,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一次又一次的跃进。(许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