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护咸水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做到的是保证后继有人,能代代相传。用博物馆来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必要的,但需要用原生态的形式来保存,这样才能较好地突出其历史内涵。 一位钟情咸水歌的学者怀着满腔热情,将咸水歌录上音给他的外地同学们听,令他大为诧异的是,不少人皱着眉头大说难听。众口难调,时下的年轻人已习惯听流行音乐,对哀婉的咸水歌可能一时难以适应,但作为中山人,也不必由此感到沮丧,因为咸水歌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其音色,而在于其历史内涵。 咸水歌为历史上的水上人家即疍家人所唱之渔歌,是中山历史的活化石,是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疍家人,据说是广东最早的土居民,他们居无定所,在水上从事打鱼、摆渡、运输、游艇等职业,过着“四海漂泊无定处,终年劳累终年愁”的生活。在古代,疍家人曾受到歧视,东晋时统治者曾残酷地规定水上人不准上岸居住,不准读书识字,不准与岸上人家通婚。不平则鸣,劳苦与愤懑使疍家人以别具一格的渔歌直抒胸臆,这就是咸水歌了。也难怪咸水歌凄凉婉转,让人落泪。其实,疍家人并不仅仅居住于珠三角,在福建也有分布。有专家听过中山咸水歌后,说和福建有些地方的民歌很相似。由此可见,咸水歌也是研究历史上华南居民迁徙的一个重要参考。 像咸水歌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就是如何保护的问题。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曾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四大严峻问题:一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改变,资源流失状况严重,后继乏人,一些传统技艺面临灭绝;二是法律法规建设有待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没有得到依法保护;三是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有待提高;四是保护机制急需完善。可喜的是,在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上,中山走在全国前列。据《中山日报》载,我市已公布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咸水歌、菊花会、醉龙舞、黄圃飘色等都榜上有名。这对我市的文化事业无疑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保护咸水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做到的是保证后继有人,能代代相传。据说“文革”前后,咸水歌在民间绝唱了近十年,就是现在,能系统唱咸水歌者也不过10人。尽管东升镇、坦洲镇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从小学生入手,在学校里学唱咸水歌,但这更多的是在营造传承咸水歌的氛围。发现和培养能系统传承咸水歌的传承人至关重要,切不可像藏族长篇史诗《格萨尔》一样,尽管国家已记录了25部,但随着演唱艺人扎巴老人的逝世,还是有8部亡失,成为永远的遗憾。 其次,用博物馆来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必要的,但需要用原生态的形式来保存,这样才能较好地突出其历史内涵。要保护咸水歌,传承音乐还不够,还必须挖掘疍家人的生活环境、生活内容以及生活习俗。例如,淮河地区的跳花鼓灯很出名,不少人把它单纯当成一种民间娱乐,实际上,过去的人们只有在祭祀大禹王的时候才跳花鼓灯,是希望不要再发大水了,有着严肃的历史内涵。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很好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