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5月10日 星期六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评论 >> 正文
社会主义潮流势不可挡
发布时间:2014-05-12 来源:中山日报

开栏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出要用核心价值观认同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为进一步坚定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三个自信”,提升培育与践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性,夯实和丰富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支撑与理论资源,从本周起本报开设“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专栏,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参与讨论。

  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五百年,犹如万里长江,千回百转,汹涌澎湃。五百年雷电交加、风雨如磐,五百年劈波斩浪、扬帆远航。社会主义承载着人类的崇高理想和神圣使命,一路走来,波澜壮阔、跌宕起伏,高歌猛进、曲折发展。
  纵观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伟大飞跃。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标志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社会制度的实践,标志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由一种模式的实践到具有国家民族特色的多种模式实践,标志为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社会主义三次历史性飞跃表明: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始终代表着人类的前进方向,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伟大变革,和谐世界的构建,表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革命性和科学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光辉。
  马克思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发展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而前者是最根本的规律。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宣告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就是根据这两大规律作出的宏伟论断。社会主义之所以说是“科学”,是因为它的理论不是凭主观想象,而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科学理论之上。这是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也是被世人称为“千年伟大思想家”的原因所在。同时,也正因为马克思的这两大发现,才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社会主义历史不算漫长,但它留给人们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却极为丰盛、极为醇厚。它向我们昭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马克思提出的“两个必然”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自马克思主义问世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均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没有变、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没有变、社会主义思想的先进性没有变,社会主义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活力。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想源远流长,其萌芽和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希伯来先知者的宗教思想中。古代中国也不乏理想社会观。早在春秋时期,《礼记·礼运》中就描述了“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比西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早2000多年。近代康有为的《大同书》更是对这种大同社会有了详细的美好的认识,只不过康有为的思想境界没有达到19世纪初英、法社会主义者的水平。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有对未来社会的美好追求,尤其是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民生主义”的纲领,蕴含了丰富而宝贵的社会主义思想。他一生追求向往社会主义,曾明确指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学说,是人类进步思想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未来社会的描绘。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超越资本主义的先进思想和制度,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是人类有史以来对未来社会的美好追求,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高扬人道主义精神,这是社会主义具有勃勃生机的根本原因。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运动,它随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而诞生,至今已有160 多年。回顾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虽历经磨难却坚不可摧,充分显示了它顽强而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高速度,确立了崭新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社会主义为摧毁世界殖民体系发挥了主要作用,为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伟大贡献。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尽管发生了苏联、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受到前所未有的挫折,但社会主义实践并没有止步。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续奋力前行,继续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大旗,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勇于改革创新,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尤其是中国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功,创造出令世人惊叹的“中国奇迹”,谱写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绚丽篇章。
  曾记否,中国成功举办了一次经济论坛。论坛上,被誉为华夏第一村党委书记的吴仁宝,介绍了华西村共同富裕的成功经验,美国一记者听完后,情不自禁地说:这样的社会主义我们也需要!这绝不是故作姿态的溢美之言,是发自肺腑的。有事实为证:21 世纪初,华西村户户住上了别墅,户均存款超过50万元,走的是共同致富的道路,这样的社会主义谁不需要?华西村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缩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繁荣发展,彰显了社会主义的独特创造力和强大生命力,极大地鼓舞和坚定着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资本主义最终灭亡、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诚如马克思所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我们要充分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节能力,充分估计到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方面长期占优势的客观现实,认真做好“一球两制”长期共存、合作博弈的准备。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把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依据。立足中国现实,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告诫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符合国情民意,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作者供职于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