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5月6日 星期二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心组学习>>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 正文
中山人有了自己的大学
发布时间:2018-08-24 来源:中山日报

捐建的3大项目落成,吴桂显致辞。

电子科大中山学院举行2014届学生毕业典礼。(资料图片) 记者 夏升权

孙文学院首届毕业生。

2002年12月6日,电子科大中山学院挂牌。

记者 文波 摄

1986年,恰逢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当年10月,在他的家乡,中山市携手中山大学创办了本土第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府——孙文学院。这所高校得到了中山乡亲、旅日爱国侨领吴桂显先生的大力支持,他捐资1200万港元,用于兴建教学大楼、实验室和图书馆。

32年过去了,如今中山高等教育发展成绩斐然,高校数量已达到5所,每年入校的新生突破万人,在校人数突破5万人。几十年来,一大批本土培养的各类人才活跃在我市各条战线,为中山地方的文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正如吴桂显先生的儿子、吴桂显教育基金会会长吴健一谈到的,“强国必须强教,只有大力培育人才,才能振兴中华,这是我父辈们的共识,他们为此作出不懈努力。”

6月21日上午不到8点,夏日的阳光洒满了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校园。学校里到处彩旗飘飘,穿着学士服、戴着学士帽的数千名大四毕业生们穿梭于校园的各个角落拍照留念,几乎所有人的微信朋友圈都是自己美美的毕业照。

在1号教学楼后面的小广场上,斑驳的阳光透过树荫洒在一座老人青铜雕像上,老人的神态恬静而慈祥,睿智和善的目光似乎在深情地望着这群兴奋地跑来跑去、风华正茂的学子。这就是电子科大校园内最著名的吴桂显老人雕像,他也是中山高等教育的大力支持者。

每个考进电子科大中山学院的学生,在入学时都会被告知,要记住这位热心家乡教育的旅日爱国侨领,他在改革开放40年中倾其所有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也在他的故土中山留下了一段永不磨灭的佳话。

华侨卖铺捐款 大学添3大建筑

看着雕像慈祥的笑容,让人恍惚间又回到了32年前这所高校的初创时代。

中山人的大学梦,还要从上世纪80年代初说起。当年还是受佛山地区领导的中山县,勇敢地向广东省政府提出希望办一所大学。可惜上级有规定,县团级不能办大学,报告又被广东省政府转回了佛山市。在秉承着“敢为天下先”的中山人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在1985年,升级的中山市(县级市)获准开办“孙文高等专科学校”。当年12月,中山市与中山大学签订了长期友好合作协议书,将拟办的孙文大学办成中山大学分校。

1986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在当时中山的政府、中山大学及海外华侨的鼎力支持下,当年10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中山与中山大学共建“中山大学孙文学院”,著名学者、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担任第一任院长。中山人终于圆了自己办大学的梦想。这所中山人心目中的最高学府,当年只设立英语系、工商管理系和中文系三个专科专业,招收中山本地专科层次的学生。

虽然大学办起来了,但是规模不大,许多配套还不完善。这个时候吴桂显老人站了出来。“当时我们手头并没有这么多钱,于是先生便想到了要变卖东京银座后街店铺。”据吴桂显老人的遗孀吴柳东成女士后来回忆,因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不断捐助,他们已动用完自己的养老金,一时难以拿出更多的钱。当年东京的房价正在下跌,如果不是急于用钱,很少人会在这个当口出售的。吴桂显老人还是决定变卖自己在东京的店铺,筹得2亿日元(1200万港元),捐给中山政府,这笔钱为孙文学院兴建教学楼、实验楼和图书馆三大项目。后来中山人才知道,为了捐建的三项工程能赶在1989年底孙中山先生诞辰123周年时落成剪彩,吴桂显老人先向日本银行贷款,及时将捐款汇回中山,而自己却因此多付了170万日元的利息。

“一个县级市,居然有自己的大学。当时知道这个消息时,觉很震撼。”现任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招生与就业处副处长的李卫明还清楚记得,32年前刚大学毕业的他来中山报到时的情景。从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出发,坐车经105国道到中山,中途车辆还需要摆渡过河。早上从广州出发,晚上才到达中山。

留住本地生源 引来省外师资

2011年11月11日,吴桂显先生纪念雕像揭幕仪式在校园内举行。这时学校的名称已经从当年的中山大学孙文学院变成了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虽然这时吴桂显老人已经去世10年,但是吴家人并没有停止对中山教育一如既往的关心。

中山的高等教育也伴随着改革开放在飞速成长。从1986年到2002年,中山学院先后经历了中山大学孙文学院、独立建制的中山学院两个阶段。在我市某事业单位工作的阿涛介绍,他正好是独立建制的中山学院时期的1997年考上的大学,那时中山的高校仅此一家,因此,很多本地的学生都会选择中山学院,其中不乏成绩好的学生。“有的家长不愿意孩子到离家太远的地方念书,就选择报考本地学校,尤其是一些女生。”经过16年的办学,到本世纪初,学院在校专科生达到2800余人,一大批毕业生活跃在中山市各条战线。

2002年5月21日,中山市人民政府与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将原中山学院并入电子科技大学。同年12月6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挂牌成立,形成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理工渗透,经、管、文共同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格局。

原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院长马争在2009年接受报社采访时曾说过,这种“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求发展”的办学模式,让学院迈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7年间,学院固定资产增长3.5倍。在校生从不到3000名,到如今在校本科生规模超过1.2万人。教职员工超过70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占教师总数的38%,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占教师总数的70%以上。达到了共建双方的预期和期望。

电子科大中山学院思政部主任、中山市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申群喜作为这几次变化的亲历者,他感慨着学校越来越快的发展速度。“我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过来中山的,来之前我在湖南师范大学。那几年珠三角高校大发展,年年到我们那里去招老师,有过来的学生就把这边的情况告诉了我。我就找时间过来看了一下,感觉发展前景会比内地快,就决定来中山。我来的时候,学校只有几十个老师。”

眨眼间,学校规模扩大了数倍,教职工也增加到了近千人。系别设置也从最初的3个专业,发展到中文、经管、电子、机械、外语、化学、生物 、艺术等系。

伟人故里大发展高等教育次第新

从2002年开始,中山的高等教育终于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广东药学院中山校区、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中山校区在接下来的五六年间次第成立。

中山市与电子科技大学的合作办学模式也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在《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一书中说:“广东省中山市政府提供1.5亿元经费,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举办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这对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效应,在扩招的同时注意教学质量的提高,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经济不断转型升级,社会对人才的渴求越发强烈。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间,珠三角地区又掀起了新一轮的高校发展之争。以广州、深圳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正在通过更高水平的高校建设,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目标进军;力推改革创新的佛山、东莞、惠州、珠海等城市,也纷纷展开了一场以十年为尺度的“办大学”竞速。中山人也不甘落后,根据《中山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除了进一步支持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药科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快速提升自身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外,还将支持市属2所职业技术学院创建省级、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切实加快澳门科技大学项目建设;力争引进1-2所世界排名靠前的高校和工程技术类高校来中山独立或合作办学。到2020年,全市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达到6万人以上。

今年1月份,市委书记陈旭东到电子科大中山学院调研时,对高校新时期发展提出希望,要与国家发展战略、与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学建设潮流交集,从中找准定位,积极做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领域的工作。同时要加强科研与中山市产业对接,积极探索以“短平快”方式提高科研成果转化速度,为中山创新驱动发展输送更多人才和成果。

人物访谈

昔日荒芜小山头 今日繁华市中心

李卫明,现任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招生与就业处副处长。 1986年,刚从华南师范大学毕业的李卫明被分配到刚创办的“中山大学孙文学院”,在中山学院32年的发展历程中,李卫明和学校一起经历了初创期、摸索期和高速发展期。他从教学到后勤,到招生部门,亲眼目睹了中山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壮大。已步入知天命的他,最欣喜的是自己亲身参与了整个波澜壮阔的发展全过程。

记者:您当年刚来这个学校是什么感觉呢?

李卫明:我们那个年代谈论得最多的当然是深圳和珠海两大经济特区。我1986年大学毕业时,了解到作为经济特区的珠海仍没有一所全日制高校,而“敢为先下先”的中山市,却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大学,当时觉得非常震撼。

我毕业时直接从学校背着包就过来了。从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出发,坐车经105国道到中山,中途车辆还需要摆渡过河。早上从广州出发,晚上才到达中山。

当年的中山,还没有现在的莲兴路和学院路,通往莲峰山的唯一一条小路,入口在人民医院附近。当时条件还是有点简陋,整个学校就一条泥巴小路上山,两边都是山丘和大树。校园内也仅有一幢教学楼(现树德楼),一幢学生宿舍、二幢教工宿舍、一座食堂。我到中山任教一个月后,委托同学将放在广州学校的自行车送到中山。那个同学早上四点多到了莲峰山脚下,望着黑乎乎的山头,都不敢上山。

记者:现在和当年比起来,应该算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吧?

李卫明:绝对是。校园面积、学校老师和学生人数,变化太大了。学校创立的第一年,我们只有三个专业,如今大不一样了。你看看我手上新出炉的今年招生手册,2018年我们学校已设有电子信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材料与食品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管理学院、经贸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9个二级学院和思政部、体育部2个教学部,共有41个本科专业。

还有一组数据,我到学校那一年,校园面积200余亩;如今,中山学院校园面积已近千亩,拥有100多个高水平实验室。1986年建校之初,共有学生90人。1987年,第二年正式用中山大学名额“计划招生”时,学生人数扩充到近400人。2018年,在校生人数已达1.9万余人。教职工人数,当年只有几十人,现在已经超过了千人。

记者:您认为,作为地级市的大学,中山学院为什么能够获得这么多学生的青睐呢?

李卫明:我觉得这都得益于我们的办学改革做得好。2002年学校办学体制实施改革的那年,我正好被借调到学校招生办工作,从那开始,我们学校每年招生都特别好,从不补录。尤其是近十年来,每年学校录取分数线均高于省控线。2017年招生录取中,学校录取分数线超省控线40分以上。

而且在2015年,广东省公布首批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名单,我们中山学院也名列其中。学校支持学生创业就业的力度非常大,比如有专门的创业基地,如置贤大厦等。2009年就成立了首届创新创业实践班,2012年成立创业学院。再加上中山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经济氛围,这些都吸引着学生们争相报名。

■大事记

1982年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中山分校成立;

1984年

中山开始筹建高校,拟取名为“孙文大学”;

1986年

10月

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批准,中山市与中山大学联合成立中山大学孙文学院;

1995年

孙文学院与中山大学脱钩成为独立建制的地方学院,更名为“中山学院”;

2002年

电子科技大学与中山市人民政府达成协议,共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2003年

3月

广东药科大学与中山市签约创办“广东药学院中山校区”;

2004年

4月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成立;

2006年

6月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成立;

2007年

3月

市政府与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签署 《合作创办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中山校区框架协议书》;2008年10月,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中山校区正式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