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5月29日 星期四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动态要闻 >> 正文
文明同心 志愿同行 | 中山携手深圳共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深中通道”
发布时间:2025-05-26 来源:文明中山

5月22日,由中山市文明办、深圳市文明办、共青团中山市委员会联合指导,宝安区文明办、共青团宝安区委员会、前海管理局宣传文化处、中山市青少年社会工作指导中心联合主办的“文明同心 志愿同行”2025年前海-宝安-中山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培训交流活动在宝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行。来自中山,深圳宝安、前海的文明实践业务骨干和优秀志愿者代表共300余人齐聚一堂,共话文明实践高质量发展。


此次活动以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为切入点,精心设计了专题培训、考察体悟、交流分享三大环节,不仅为学员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还促进了三地文明实践工作的交流与合作,为深中通道沿线区域文明共建搭建了桥梁。


微信图片_20250527154717.jpg


理念升级:专家指引工作方向


当天上午,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原副会长、广东省团校教授谭建光,为志愿者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和品牌推广”的精彩授课。谭教授凭借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入阐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核心理念与发展方向。谭教授的授课不仅为志愿者们提供了专业化指导,更激发了他们对新时代志愿服务理念的深入思考。


微信图片_20250527154755.jpg


他提出,新时代的志愿服务品牌应具备“四有特色”,即有引领、有吸引、有动感、有收获,并通过分享全国各地的优秀实践案例,如福建宁德的“闽东之光”、上海闵行区的“益梅小院”、吉林长春市朝阳区的“文明实践大集”等,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如何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志愿服务品牌,让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为志愿者们指明了未来努力的方向。


“谭教授的授课让我对志愿服务品牌建设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将把‘四有特色’理念融入到未来的志愿服务中,努力打造具有引领性和吸引力的志愿服务项目。”一位来自深圳市宝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培训后兴奋地说道。


能力强化:科技赋能专业发展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在志愿服务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下午的培训聚焦“人工智能赋能志愿服务与十五运会赛事志愿服务”。十五运会广东赛区赛会志愿服务通用培训讲师向其国,通过理论讲解、现场演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运用人工智能科技手段提升志愿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他展示了人工智能在志愿者培训、任务分配、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并分享了丰富的案例,让志愿者们直观地感受到科技赋能志愿服务的巨大潜力。


微信图片_20250527154824.png


在讲解中,向老师还特别强调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志愿服务中的应用场景,如智能客服机器人、智能导航系统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志愿服务的效率,还提升了服务的精准度和个性化水平,为志愿者提供了更高效、更便捷的服务方式。同时,针对即将到来的第十五届全运会,向老师还深入讲解了赛事志愿服务的礼仪规范及相关知识,为志愿者们参与大型赛事志愿服务提供了坚实的技能基础。


“通过参加本次培训,我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在志愿服务中的巨大潜力,它能帮助我们更高效地服务群众。”一位深圳前海机关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在培训后分享道,“我将把所学运用到实践中,积极探索科技赋能志愿服务的新路径,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为大型赛事志愿服务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思路拓宽:交流互鉴激发动力


在专题培训结束后,活动精心安排了参观与分享交流环节。参加人员分组参观了深圳市宝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宝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宝安区城市规划展览馆,深入了解宝安区文明实践工作成果以及城市发展的历程与规划。在参观过程中,志愿者们认真听取讲解,积极交流心得,不仅对宝安区的文明实践工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引发了对各自工作的启迪和思考。


微信图片_20250527154907.jpg


在分享交流环节,中山,深圳宝安、前海的代表以及外籍志愿者弗朗西斯,就“提升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群众参与度与满意度”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代表们纷纷分享各自在志愿服务工作中的宝贵经验和创新做法,这些鲜活的案例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外籍志愿者弗朗西斯的分享则从国际视角展现了志愿服务对城市文明水平提升的共通价值和意义,进一步激发了志愿者们的热情和创造力。


“我受益匪浅。”中山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一位志愿者代表说道,“我将把学到的经验运用到中山的志愿服务中,加强与各方的沟通与合作,提升服务质量,推动中山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此次活动是深中通道沿线区域文明共建的首次探索尝试,通过“听、看、谈”相结合形式,搭建了一个互学互鉴的交流平台。据介绍,接下来,深中通道沿线及大湾区各区域文明共建将持续深化,进一步推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让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惠及更多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