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山正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是连接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中山各镇街积极探索文明实践新路径,广泛动员和凝聚群众踊跃投身“百千万工程”。
小榄镇
专题研究:以“五个打造”筑阵地
用“三化”拓新时代文明实践路径
8月13日,小榄镇召开新时代文明实践专项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落实2025年第一期全国文明实践工作专题培训班精神,部署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高质量发展。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市文广旅局党组书记萧亦充到会指导。
会上,小榄镇党委书记、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赵锡雄分享了赴江苏太仓参加全国文明实践工作专题培训班的心得与计划。他表示,小榄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中山首批省级试点,小榄镇今年获第七届全国文明镇,下一步将重点做好 “五个打造”,推动文明实践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地方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萧亦充强调,文明实践工作要根据各村(社区)群众的实际需求,精准提供各类服务,赢得群众的认同和支持。通过群众点单、政府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模式,形成具有影响力和牵引力的项目,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作为中山市首批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小榄镇以“五个打造”为核心抓手,全面构建高质量文明实践体系:通过完善实践中心、所、站三级阵地网络,实现服务半径覆盖全镇23个村(社区);创新“政府派单+志愿者接单”模式,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累计开展惠民活动超500场次;深化“文明实践+文旅融合”,依托小榄艺术馆、沙口社区实践站等载体,打造“非遗进万家”“榄商大讲堂”等特色品牌,让文明实践既有“高度”又有“温度”。
南区街道
文旅联动激活红色记忆
儿童友好点亮成长空间
沿着岐江水岸,南区街道以沙涌历史文化街区为核心,铺展出一幅古今交融的文明画卷。
通过活化利用百年碉楼、金鳌山书院等历史建筑,打造集红色教育、非遗展示、文创体验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近期落成的沙涌文旅发展中心,不仅复原了传统蚝壳墙工艺,更引入AR技术再现华侨文化历史场景,成为青少年研学热门打卡点。
作为全省首批“儿童友好示范镇街”,南区创新打造“15分钟亲子服务圈”:在曹边村建成中山首个农耕文化馆,推出“四季农事体验营”,让孩子们在插秧、割稻中感悟农耕文明;百亩之家生态园以“水稻+”为主题,开发自然手作、昆虫观察等课程,入选省级儿童友好精品线路。
今年暑期,“跟着爸妈去种田”主题活动吸引超2000个家庭参与,家长李女士感慨道:“这样的实践比课堂更有意义,孩子学会了珍惜粮食,也懂得了团队合作。”
西区街道
工业遗存涅槃重生
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在西区街道隆平社区,一座沉寂三十载的红砖厂正经历华丽蝶变。通过“政府引导+台商运营”模式,旧厂房变身两岸文创基地——玉美田咖啡屋以工业风与台湾美食为特色,日均接待市民游客超500人次;二期规划的生态文旅综合体将植入宠物乐园、共享菜园等业态,构建“村咖引流—产业延伸—村民共富”的良性循环。
在这片创业热土上,青春动能澎湃激荡。西区街道团工委联合中山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常态化开展“青创助农”行动:组织大学生为砖厂咖啡屋设计“在地文化特调饮品”,协助隆平社区开发“农耕研学路线”,推动美易乐公司与社区共建“宠物友好型乡村振兴示范区”。台商车正德开设的台湾牛肉面馆,不仅复刻家乡风味,更成为两岸青年文化交流的“心灵驿站”。
西区青企和大学生共探“百千万工程”下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目前,隆平社区已形成“砖厂咖啡—百年碉楼—荔景苑景区”半小时文旅圈,带动周边150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从 “五个打造” 筑牢阵地根基,到文旅联动激活红色记忆;从工业遗存变身 “精神地标”,到儿童友好点亮成长星空…… 这些文明实践探索不仅唤醒了基层文化的蓬勃生命力,更让文明新风成为城乡发展的鲜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