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至30日,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在陕西延安首次举办。“文明,让乡村更美好”的主题,恰与中山的实践不谋而合。中山不设区县、直管镇街,市域统筹、镇街发力、村居落地的三级联动机制将文明乡风建设深度融入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不仅连续七届捧回“全国文明城市”荣誉,而且让乡村更有温度、更具活力、更显品质,乡村居民洋溢起幸福笑脸。
行走在中山的阡陌乡间,一场静水深流的文明嬗变正悄然浸润每一寸土地:理论宣讲跳出文件报告走进榕树下,婚丧嫁娶卸下厚重“礼”束披上文明新衣,古老侨房变身书香四溢的现代书房,篮球赛的欢呼与音乐会的旋律在田野间回荡……在这里,文明乡风在欢歌与呐喊中化为人人的内在自觉,带来乡村气质的深刻重塑。
党的创新理论“声”入寻常百姓家
中山深耕理论宣讲沃土,创新打造“理响兴中”品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桂山岐水大地落地生根,先后荣获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等称号。阵地是理论传播的土壤。中山坚持“固定”与“流动”相结合,既建强传统阵地,又开辟生活场景。一方面,精心培育“榕树传习所”等特色宣讲工作室深入田间地头;另一方面,依托“中山+”APP打造“理响兴中”宣讲频道,实现理论学习“一键直达”。线下宣讲舞台更是从报告厅延伸到榕树下、小区里、公园角,让理论在群众的认真聆听中“活”了起来。在中山,宣讲员用乡音土语讲述身边故事,把宏大理论化为家常话语。坦洲镇老党员罗北成将党的政策编成咸水歌,在大榕树下深情传唱;博士“猪倌”覃玉凤用智能化养猪的亲身经历,讲述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实践。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讲述,让理论宣讲更具吸引力。
线下宣讲舞台更是从报告厅延伸到榕树下、小区里、公园角、广场边,甚至搬到了省级“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百年老街,让理论在群众的认真聆听中“活”了起来。

黄圃镇“榕树传习所”
日前,孙文西路步行街香山剧场举行的“‘我们都是追梦人’中山市‘百千万工程’”主题宣讲,打破传统宣讲的单一模式,首次引入“乐队+宣讲”方式,让理论传播成为可感、可知、共情的文化体验。活动中,六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奋斗者登上舞台,用质朴语言讲述亲身经历。每个故事都是“百千万工程”的生动注脚,每次讲述都让高质量发展变得可感可触。
这也正是理论宣讲的生命力——在于说群众听得懂、喜欢听的话。在中山,宣讲员从来都是用乡音土语讲述身边故事,把宏大理论化为家常话语。坦洲镇老党员罗北成将党的政策编成咸水歌,在大榕树下深情传唱;博士“猪倌”覃玉凤用智能化养猪的亲身经历,讲述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实践,这些带着泥土芬芳、冒着生活热气的讲述,让理论宣讲更具吸引力、感染力,让老少妇孺都能听得进、记得住。

中山市“百千万工程”主题宣讲南朗街道专场在崖口村举行。记者 王云 摄
在这片理论宣讲的热土上,我们通过“文明直通车”的精准解读与“金色大地音乐会”的艺术感染,将生硬的“理论条文”转化为共情的“心灵话语”,让理论宣讲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奔赴”,真正“声”入人心。
移风易俗新风“拂”遍乡野阡陌
中山疏堵结合、破立并举,以制度为基、文化为媒、实践为径,让文明新风吹拂乡野阡陌。文明乡风的培育,首在立规矩。中山市层面率先印发工作方案,为全市工作画出“路线图”。同时,全力推动“一约四会”(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规范化建设,指导全市村(社区)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组织架构和工作制度。目前,全市已实现“一约四会”镇街全覆盖。文化的柔性浸润更易入心。中山创新运用“文明直通车”这一流动载体,将其直接开到村头广场。在板芙镇里溪村,婚俗改革理念融入管乐合奏、木偶短剧、原创小品等艺术表达中;在黄圃镇,通过“一封家书话家风”微家书分享等互动环节,倡导绿色祭扫。这些创新尝试,让文明新风可感、可触、可参与。

横栏镇六沙村“文明直通车”活动现场
遍及全市各镇街以及村(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也成为了移风易俗实践活动开展的重要平台。今年以来,中山已开展超900场相关活动,覆盖人数超20万。东区街道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累计举办50余场“移风易俗进万家”系列活动,带动超2万人参与其中;小榄镇以“5•20”为契机举行集体婚礼,设置“移风易俗”“幸福猜猜猜”等互动环节,赋予婚俗简约化、个性化内涵,使文明新风与传统婚俗相得益彰。不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还先后推出“文明积分”制度,将践行移风易俗的行为量化积分,居民可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让文明行为有了实实在在的回报。
媒体宣传的立体轰鸣,为移风易俗营造了“浓氛围”。中山构建起“3+2+N”的立体传播矩阵,通过整合中山日报、广播电视台、中山网3家传统媒体资源,联动“中山发布”“文明中山”2大政务新媒体平台,依托全市镇街和部门N个公众号,累计刊发相关报道320余篇,总阅读量突破72万次,形成“报台网微端”同频共振的传播声势。“网上祭英烈”活动、《文明快评》栏目等融媒体产品的推出,更是掀起文明新风热潮,形成“入脑入心”的宣传闭环。移风易俗最终要体现在群众的具体行动中。针对婚丧嫁娶中的重点难点,中山一方面倡导婚事新办,推广集体婚礼、个性化颁证仪式,鼓励新人用宣誓、敬茶、共植同心树等简约庄重的方式表达情感;另一方面通过红白理事会引导等推动丧事简办。目前全市丧事平均办理天数压缩至1-3天,费用普遍控制在5万元以内。“厚养薄葬”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引得不少村民感慨:“老人在世时多尽孝心,比走后大操大办实在多了。”
乡村文化遗产“活”在当下
移风易俗的深入推进,为农村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腾出了生长空间。从侨乡老宅的修旧如旧,到古村书房的墨香氤氲,中山正以“静态保护+动态传承”的双轮驱动,勾勒出乡村文化遗产“活起来”的生动图景。香山书房的全面铺开,率先为农村文化遗产保护搭建了坚实阵地。中山将部分香山书房布局在村居公共活动场所附近,通过改扩建古侨房、古建筑等现有设施,让“老房子”重启“新生命”。在南区街道沙涌村,有着90余年历史的沙涌学校旧址被活化改造为香山书房;三乡镇雍陌村则将百年华侨楼改建为书房。如今,全市超百家香山书房形成覆盖城乡的文化服务网。

有着90余年历史的沙涌学校旧址被活化改造为香山书房。记者 文波 摄
非遗传承的创新实践,则让农村文化遗产焕发时代生机。中山深入挖掘与香山文化、华侨文化、农耕文化相关的非遗资源,目前市级以上非遗名录项目达113项,代表性传承人102人,实现23个镇街非遗项目全覆盖。在农村地区,非遗保护传承与香山书房深度融合,让村民在阅读之余感受传统技艺之美。
无论是香山书房的空间活化,还是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最终都落脚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香山书房,村民通过阅读交流增进邻里情谊,在郑观应家规家训等传统文化熏陶中涵养优良家风;在非遗传承中,村民参与技艺研习传承匠心美德,在非遗展演中感受文化自信。这种“以文化人”的浸润式影响,让“爱读书、传技艺、守美德”成为中山农村的新风尚,为文明乡风培育扎下了深厚的文化根脉。
“村字号”文体活动“热”在民间近年来,中山结合本地特色,打造出了金色大地音乐会、“村BA”篮球赛、“镇超”足球赛等一系列“村字号”文体活动,形成月月有赛事、镇镇有队伍的群众文化新格局。

金色大地音乐会系列活动之曹边夜宴在南区街道曹边村精彩上演。记者 夏升权 摄
作为中山“村字号”文化活动的代表,金色大地音乐会将舞台搭建在群众家门口,成为乡村文化生活的“调味剂”。“沉浸式乡土体验”是其鲜明标签,演出选址不拘一格,乡村田野、山林塘边等皆可化作天然舞台。民众街道结合“岭南水乡”特色开展美食嘉年华,古镇镇串联灯饰产业文化举办花灯展与中秋汉服巡游,小榄镇将音乐会与菊花会结合推出粤曲专场。这些举措不仅激活乡村消费,更让村民在家门口分享文旅红利,带动乡村特产、餐饮、民宿等产业发展,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如果说金色大地音乐会是乡村的“文化盛宴”,那么“村BA”篮球赛与“镇超”足球赛则是乡村的“体育狂欢”。两项赛事扎根基层、全民参与,成为中山乡村体育发展的“双名片”。
2025年6月,大地流彩·全国“村BA”广东省赛在中山沙溪、大涌两镇举办,赛事期间,各镇村自发组织篮球友谊赛,参与人数超5000人,现场观赛观众突破10万人次,全网传播量超3亿人次,微博话题“2025广东村BA”阅读量超1.5亿,成为现象级乡村体育活动。
赛事的价值不仅在于竞技,更在于其对乡村经济与治理的带动。在“赛事+文旅”方面,中山推出串联沙溪龙瑞村、大涌青岗村的特色旅游线路,游客可参观古村落、体验红木制作工艺、品尝乡村美食,赛事期间吸引外地游客超20万人次,带动全市食宿、餐饮、农特产品销售额大幅增长,各赛区酒店、餐饮店爆满,景区游人如织。赛场周边还设置了100余个临时摊位,涵盖特色美食、农产品与文创产品,夜晚灯火辉煌、人流涌动,为村民提供就业创业机会,拓宽增收渠道。“中山镇超”(中山市镇街足球赛)同样颇受欢迎。自2004年起,中山打造足球超级、甲级、乙级三级联赛,延续至今,2024赛季吸引42支球队、924名运动员参赛,开展224场比赛,吸引观众超4.48万人次,更形成覆盖全年龄的赛事生态,成为村民共同的“精神纽带”。

“中山镇超”比赛现场,沙溪T恤队(白)对市两新矮脚虎(红)。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在中山,乡村的变化不仅体现在“看得见”的环境提升、产业兴旺里,更体现在“看不见”的精神富足、文化繁荣和治理完善中。文明乡风如一首优美又悠长的歌,正回荡在中山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在这里,理论的强音已奏响,文明的新风正劲吹,沉睡的文化被唤醒,民间的活力在迸发。循着深植于广袤乡土的文明乡风,中山必将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谱写出更加绚丽的篇章,焕发出更加耀眼夺目的文明之光。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