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店难有“老字号”?白水井的一家小书店门前冷落
发布时间:2007-02-12
[align=center][URL=../photo/showcontent.asp?id=154579][IMG]../data/photo/Others/tn_20072121533548602.jpg[/IMG][/URL][/align]■往昔:
小书店曾是美好记忆
一位“老石岐”告诉记者,上世纪九十年代是小书店的高峰。那时,石岐老街巷里散落着许多小书店,售书也租书,许多人少年时期的阅读记忆,都与小书店有关。
“读中学时,那些小书店普遍装修简陋,书籍堆放得很凌乱,但想看的书都能找到。现在回头看看,那些书和那些小书店对我影响都很大。”谈及小书店,已经是一名公务员的梁思茂还颇为留恋。
中山书城副总经理廖剑涛说,小书店其实是一种文化符号,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情趣,而且在前些年,它还是一种小本创业的有效途径。“从一个文化人的角度来说,小书店有着独有的文化意义,对爱书人来说其实是一种享受。在国外许多电影和小说里,小书店都曾经是浪漫事件的发生地,在国内,北京的万圣书园、风入松书店,广州的必得,都是非常有名气的人文书店,像几十平方米的必得,竟然拥有两千多名会员,这是一种文化魅力。小书店安静,图书少而精致,契合文化人的阅读趣味。”
梁思茂是“老石岐”,在孙文中路和河泊大街之间的涵秀里长大,读中学时,不满二百米的街巷间有两间小书店。他2003年大学毕业时,其中一间书店变成了杂货铺,另一间则依然卖着梁思茂非常喜欢的漫画与科幻小说。不久前的一天,他下班经过时打算买一本图集,但吃了“闭门羹”。几天后,门面重开,却变成了牛奶店。
“传统小书店越来越少”,与梁思茂有着这种相同感触的人不在少数。
以石岐区和东区为例,据中山市工商局有关登记注册资料显示,从1991年至今,陆续登记注册的私营书店为150间,其营业面积基本都在60平方米以下,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小书店”。截止2006年,注销或吊销营业执照的有118间,仍在营业的为32间。2000年,注销或吊销书店达17间,当年内新登记的9间私营书店,如今仅有一间仍在营业;2004年,注销或吊销书店16间,当年内新登记的10间书店,如今有5间仍在营业;而根据2006年的最新资料,全年注销或吊销书店10间,而新登记的10间中,目前已有两间终止营业。
与此同时,是大型书店在市场布局上的逐步推进。2000年,新华书店改制,2004年,中山书城正式营业,前不久,已进入中山书市13年之久的博雅搬迁至繁华的假日广场。
还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这类专业小书店越来越少,但根据工商局有关登记注册资料显示,“卖书的地方”越来越多,比如越开越多的报刊站,以及在登记注册时将售书纳入经营范围的相关超市、文具店等。
■现状:
卖书不如卖杂志
拱辰路有一间小书店,店主笑称自己已经记不得哪一年开业了。小店真的很小,如果顾客多于五名,就免不了闪转腾挪一番。墙上的书架堆满了书,恰恰有记者喜欢的几位漫画家的插画集。
店主告诉记者,以孙文中路为中轴,包括拱辰路、太平路、湖滨路和白水井一带,小书店一度有十多间,但能坚持到现在的只有两三间,根据她的观察,小书店的“寿命”普遍不长,坚持五年已经很不容易了。
店主说,她的小店能够维持至今,一方面是因为临近学校,有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另一方面也跟前两年及时转型有关,“我文化程度不高,大道理说不上来,但有一段时间发现杂志很好卖,就进了很多杂志,结果来光顾的人明显多了,书也就跟着好卖了。”
记者看到,在门口的书架上,密密麻麻地摆放着各类杂志,时尚、饮食、娱乐、体育、汽车和游戏杂志都相当齐全,在少年人中很流行的动漫小说杂志更是主力。
杂志好卖,这似乎成了业内人士的共识。以杂志为主打的华夏刊站已经成为许多人每月必须光顾的“老地方”,这里也卖书,但都是阅读相对轻松的畅销书。
廖剑涛表示,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其他媒介方式的影响,国民阅读率已经连续数年下滑,读起来相对轻松的杂志更符合人们的需求。有关登记注册资料也显示,尽管小书店越来越少,但以经营报刊杂志为主,图书为辅的地方越来越多。
租书受限于成本
在记者印象中,太平路榕树头原有两间租书店,但如今只能找到一间,而且已经转型为杂货店,一些过期杂志和武侠、言情小说堆在角落里。
店主说,如今租书看的人多是附近租房子住的人,对书的要求不高,随便一些过期杂志就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但人少,书的流通也慢,“一般来说,一本书借二十次左右就可以收回成本,但现在一天只有五六个人光顾,一本书一年也借不了二十次,要靠这个维生是没可能的了。所以租书店早就变成了杂货店,这些旧书处理不掉,就放在这里,能租一次算一次。”
记者随便翻看了一下,这里的书普遍是几年前的旧书,因为租书生意进入“恶性循环”,店主也不可能再掏钱去买新书。
李骏表示,对于面向街道、社区的小书店来说,其生存状况与人口比例有直接关系,加上租书利润极低,盈利取决于图书的流通速度,因而更需要庞大人口作为支撑。
■思考:
小书店生存空间渐小
在肯定小书店文化趣味的同时,廖剑涛也指出,从图书经营者的角度来说,传统小书店的生存空间确实比以前窄了,这一现象并不仅仅中山存在,“书店不同于便利店,书毕竟不是生活必需品,要进入社区、街巷,有着先天的不利因素”。
资料显示,英国、法国等国家的小书店在经营上普遍举步维艰,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小书店的生存空间也越来越小。
是什么压榨了小书店的生存空间?
渠道宽了,但还不够宽
“是不是进货渠道不畅通,导致成本过高难以生存呢?”作为行外人的梁思茂问了记者这样一个问题,在他看来,小书店很难和出版社直接建立联系,进货要通过批发商或大书店,这无疑会增加成本。
但业内人士表示,小书店的进货渠道其实已经有所拓宽了。2003年9月1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了新的《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首次规定具备一定资格的民营企业可以申请出版物国内总发行权及批发权。这一规定意味着民营书店“二渠道”的帽子终于摘掉,获得了公平竞争的权利。
廖剑涛告诉记者,这一规定对于上规模的民营书店来说,意义十分重大。以往,图书批发垄断在国有书店手中,民营书店要不就只能从国有书店那里进货,要不就只能挂靠国有单位,都会增加运营成本,但在批发资格放宽后,民营书店赢得了发展空间。但他同时认为,这一规定对于小书店来说没有什么直接影响,“因为小书店的资金、规模都很难达到规定的申请资格,还是要从大书店入货,只是以往只能在国有书店那里进货,现在还可以从民营书店进货,渠道丰富了。”
据了解,这种渠道上的拓宽只能略微降低小书店的运营成本,无法左右生存态势。
特色难以营造
廖剑涛认为,小书店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专业类,比如专门卖法律书、考试辅导教材等,这些书店有相对稳定的营销渠道,所卖的书也是‘必需品’;另一类是人文书店,这类书店没有特色就很难生存。”
涉足中山文化市场多年的中山博雅总经理李骏也表示,传统小书店的“卖点”在于其特色性、专业性,在于其独特的文化趣味,受众群体相对比较窄,其生存发展需要特定群体支撑,涉及人口比例、区域文化等多种因素,“比如在北京、上海,每个区甚至某条街、某个社区都有相对独立的文化氛围,比如这个社区住着一群大学教授,学术书籍就很受欢迎,那个社区以年轻白领住户为主,文化书籍就走俏。这种区域差异为小书店的生存提供了一定空间。在中山,这种区域差别并不明显,小书店很难营造特色,这对小书店来说往往是致命的。”
苦守两年关门大吉
27岁的钟科新现在是外企网管,2003年6月,他与四个朋友合伙开了一家书店。2005年6月,由于亏损严重,书店关闭。
“几个人合计投资了10万元,最终亏了6万多,怕血本无归,坚持了两年,最后还是关门了。”谈起小书店,钟科新说,真要做这行,是需要点理想主义的。
他起初的理想,是给漫画、模型爱好者一个交流的空间,“登记注册时,脑子里的理想状态就是‘书吧’,一大群人聚在一起,聊聊喜欢的漫画、模型什么的。进货90%是正版漫画,还有模型和动漫杂志,电影和八卦杂志也有。”
直到今天,钟科新依然认为这个模式具备了可操作性,只是“生不逢时”。店里书很多,消费也不高,但店址不临街,人流不够。
他说,在那两年时间里,也就是新开张的时候生意尚可,后来就一直惨淡。“暑假期间和除夕夜相对好一点,一个除夕夜的营业额足足顶得上淡季三个月的,这不是说我们一夜暴富哦,而是说淡季实在太惨了。”
“到了最后那几个月,我们几个股东就成了‘店奴”。什么叫‘店奴’?就跟‘房奴’一个道理,每个月的工资奖金都扔进来填亏空了。书店因为没人光顾,也成了我们的私家书房,几个人整天泡在这里看书。”
对于小书店的经营之道,钟科新坦言,惟一出路就是“剑走偏锋”,必须精致,突出品味,与别不同,可以在适当程度上超越顾客群体现有的生活质量,满足其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如果大家都觉得不经常来你这里买书看书,生活档次就低了一截,那你就成功了。”
但同时,这种“剑走偏锋”又必须能够迅速讨好大众,“切入点很重要,你要清楚自己的客户是些什么人,但不要想着‘他们目前在看什么书’,而是要让他们立刻喜欢上你为他们挑的书,并心甘情愿为此掏钱,欲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