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被居民称为“废品集中营”的地方一直考验着西区监管者的智慧。遗憾的是,这个地处西河街的场所历经至少15 年的整治,收废者不减反增,已经从最初的两三家变成现在的三四十家。收废者围绕在一个类似“四合院”的中心位置,住在老房子,门前堆满等待分拣的废品,院子的中间早已是充满恶臭的垃圾场。
投诉者林女士说,每个清晨,“收旧冰箱、彩电、洗衣机……”的声音拖得老长,叮叮当当的金属敲击声,充满了每个大街小巷。然而,噪音扰民并不是居民们最头疼的,集中营里外的脏乱差以及严重的火灾隐患更令大家忧心忡忡。
这个“废品集中营”缘何15年来一直在“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轮回中打转而得不到有效治理?接到投诉,记者做了深入调查。
现场:繁华都市中的“垃圾堆”
>>>30多间房前堆满废品
1月8日中午,记者按林女士的描述、经两位当地居民指引,方才抵达“废品集中营”。它的东边是中山一路和岐江公园,西边是新建不久的升华花园,北边是恩泽园和叠翠家园,南边则是全新的蓝波水岸小区。站在它的位置,有一种贫民窟被高楼大厦包围的压迫感。
“废品集中营”的中间是一片大约500平方米的空地,靠中央的位置堆积着大量发臭的各种各样的垃圾。呈正方形包裹空地的是一些破旧的老房子,有些还留有“生产队”的印记。记者发现,8间老房子的室外都层层堆放有等待分拣的废品,小到电视遥控器,大到沙发和床垫,可谓应有尽有。午饭时分,院子里分拣废品的只有一老一少两个女人,其中一位看上去20多岁,戴钻戒的手正握着一把利刃,用力削一根电缆线的外皮,以便取出铜线。身后的废品中堆放有十几个红色灭火器。
扩大范围观察,沿长不过百米的西河街与东河街调查,记者发现大约30多间房子的门前堆满各类废品。一些废品被直接堆放在街道中心的花坛里,即便是空闲点的花坛,也被丢满垃圾,发臭而难看。两条街有比较明显的恶臭味,不过,收废品者直言:“都是垃圾,哪能没有臭味呢!”
>>>收废品只够填饱肚子
这是一群怎样的收废者呢?
不到30岁的杨丽是两个孩子的母亲。1月10日上午,记者再次来到“废品集中营”时,她正在门口用一款流行的电器设备给自己烫头发。很明显,头发焗过,局部漂染。身边粘着她的一个3岁左右的孩子,正牙牙学语。杨丽租住的是一个单人房间,里面有些凌乱。
杨丽说她的任务就是带两个孩子,收废品的活由老公和家婆承担。“家婆已经在中山收废品20多年,我想让两位老人回家,但他们不肯,说回家没事干。”关于一个月能赚多少钱的问题,杨丽回答说没多少,但一家人的生活可以基本得到保障。“因为两个孩子在附近幼儿园上学,一年的开销需要近两万块,压力很大。”杨丽说,如果政府非要叫搬走,他们明年就回河南老家生活。“我本人理解管理部门的难处,但大家都相互体谅一下吧!”杨丽还说她想得通,只是家婆家公的思想工作确实难做。
小翁的年龄比杨丽大点儿,她家在东河街收废品,废品堆在马路中间。“我家婆家公早些年就到这里收废品,后来我老公被带到这里。我家有3个孩子,加上两个大人,5张嘴,一个人赚钱糊口,老公赚钱非常辛苦。”小翁说,另一个原因是废品价格太低,比如废塑料,一公斤才卖六至一元,废铁平均一公斤卖一元四。纸皮,根本就不赚钱。
小翁的家公老郑告诉记者,做了十几年的废品佬,原来放废品的地方非常偏僻,现在有种被困在城中间的感觉。做这个工作就图个自由,如果你再不打一份工,也就只能吃饱肚子。“如果政府非要让搬走,我也就不干了,虽然心里不愿意,但也得搬啊!”老郑说。
记者采访得知,在西河街、东河街从事废品收购的人,主要来自河南驻马店新蔡县的棠村镇和栎城乡,两个地方相距不远。因为每年春节前,大家都要从小榄坐直达车回老家,所以大家才知道从事同一种工作的人数大概有五六十人。至于废品乱摆乱放,垃圾乱扔和噪音污染的问题,受访者均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他们以后会注意一些。
>>>噪音大占道堆放气味臭
“废品集中营”对附近居民影响究竟有多大呢?
周女士因为工作的原因,租住在下闸村的一套自建房内。“客观地说,这些收废品的人确实帮市民解决了废品处理的问题,但在城市的中心位置堆放和分拣废品,污染不可忽视。臭气难闻、噪音扰民、占道堆放,还很可能成为销赃窝点,应该说,这些都是这个‘废品集散地’多年来饱受诟病的问题。”
陈老先生住在东河路附近已经十多年,提起西河街的废品点,他就气不打一处来。“每天清晨你还在睡觉,楼下就叮叮当当敲了起来,他们的敲击声穿透力特强,神经衰弱一点的老人根本睡不着。”陈老说,他家门前正好是收废人早晨出门的必经之路,因此受害最为严重。另外,废品并不是当天清理掉,往往存放较长时间,达到一定量时,才找车来运走。春夏容易发臭招惹蚊虫,秋冬时节天气干燥,容易引发火灾。
下闸村的张女士表达了跟陈老先生一样的看法,但她更担心“废品集中营”的业主无照经营,政府监管不到位的话,会不会已经成为偷盗市政公用设施销赃场所呢。
管理:这里是大家的“心病”
>>>居委会:无执法权劝导不起作用
如此境况,辖区居委会是如何管理的呢?1月10日上午,记者来到西苑社区居委会了解情况。社区党委书记黄少霞欣然接受采访。“不瞒你说,那里已经成为我多年以来的‘心病’,但作为社区,没有执法权,只能不停地劝导再劝导,但很难有实质性的成效。”
黄少霞说,当天早上8时30分左右,她没到居委会的办公室,而是直接来到距办公室几百米远的西河街,再次劝导时,她希望大家一定要注意环境卫生和噪音扰民,要不就直接搬走。“有些收废品者还听你说说,有些就很不高兴,直言你断掉了他们的生计,还跟我吵架,说‘要不是没有文化,谁会干这个啊!’弄得我不知道说什么好。”
提起“废品集中营”的渊源,黄少霞觉得有些难为情。“我是1998年担任西苑社区居委会主任的,2000年的时候,从后山社区接过西河街和东河街。那时,这里大概只有两三家收废品的,后来亲戚带亲戚,一年比一年多。面对这种情况,社区能做的只有劝导。当然,每年也会向上级反映情况,但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治理。”
黄少霞说,看上去像“四合院”的地方,实际上很早以前是后山社区一个生产队的“晒谷场”,入口靠右侧的位置有一栋较高的老房子,那是当时生产队队部,稻谷收回后,就晒在场子里,生产队有专人看守。遗憾的是,现在却变成了“垃圾场”。
社区流管站负责人老黄也说,他们是最基层组织,没有执法权,任务是劝导流动人员办理居住证,最多也就提醒房东谨慎将房子租给收废品的。但有些房东反问我们:“不租出去,家里的老人你们养啊!”这个时候,他们也无言以对了。
>>>执法局:单位人员少难彻底解决问题
社区居委会没有执法权,那有执法权力的西区有关部门是如何监管的呢?
收废点涉及出租屋的平安和刑事治安等诸多问题,记者随即采访了西苑派出所片区民警陈俊豪。陈警官说,近几年来,收废点的消防安全情况和刑事治安情况还算好,换句话说,基本上没有案件发生。这大概归结于内部情况的特殊,收废品的人大多来自同一个地方,相互知道底细,就算是偷盗的,也知道他们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可偷,一般不可能光临。火灾隐患方面,确实存在隐患,但都配了相应的消防设施,比如灭火器等。关于非法收买公共设施,警方也做过宣传。从管理角度出发,如果是拿到合法执照的收废单位,我们才有监管职责。没有执照的,就应该属于工商或城管等部门管理。“我个人以为,这个收废点不是治安乱,而是环境乱,污染环境的问题实际上已成为难以治愈的‘顽疾’。”
说到污染环境,西区综合执法分局局长助理欧阳朝晖感受颇深。“这几年,我们确实下过很多力气,但收效甚微,原因是那个地方的情况太复杂了。”
“具体复杂在什么地方呢?”记者问。
欧阳朝晖说:“以前那里属于后山社区居委会管辖,范围重新划分后,归西苑社区管。但是,西苑社区只管理户籍人口,对地块没有管辖权。因此,出租屋到底该谁管理,地块污染、垃圾乱堆放又是谁管理,很难有个明确的界定。”
“其中,城管执法具体负责哪一项工作呢?”
“环卫这一块。只是我们一个单位人很少,显然很难管好,每时每刻守着也不现实。你力度加大了,环境就好一点点。有时,我们会和公安、环保等部门一起联合执法,也找车把收废品的人留下的垃圾拉走,一次都要拉好几车。如何彻底解决问题,确实没有一个好的办法。”欧阳朝晖有些无奈。
>>>流管办:流动人口较多很难搞定
收废点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对收废品者的管理。西区流管办负责流动人口管理,他们又是如何管的呢?
记者随后联系到西区流管办主任罗华中。罗主任说,那里的流动人口较多,但说实话,一般情况下,都不会主动到流动人口办登记,除非有积分入学入户的需要才会来。流管办也曾多次主动上门服务,造册登记,了解流动人员的情况,但具体有多少人从事收废品的工作,有些是专职的,有些是兼职的,也确实很难搞清楚。
至于流动人员影响环境卫生的问题,流管办也配合综合执法局等部门一同多次到场,请收废品者自觉搬走,暂时搬不走的,至少把卫生搞好,不至于太难看。但刚开始几天会好些,过不了一周,就打回原形了。“每次都说马上搬走,但谁也没有真的搬。因为很多人长期在当地住,二三十年了,习惯了收废品这行当,熟悉流程。没有办法,我们就找到房东,要求他们不要租给收废品的人,或是请他们向租户提出要求。房东也施压了,同样,好不了几日,又故态重演。”罗主任说,现在就等着有一天西区办事处对那里进行“三旧改造”,否则,很难搞定。
说到无奈,西区文明办的一位工作人员也有同感。“每年的创文和类似登革热等传染病特殊时期,这个地方最令人头痛。因为方便堆放和分拣废品,他们就是不走。你也不能不让他堆放,实际上也是找不到相关的法规条文。而且那些房子是私人的,人家出租也是合法的,收废品的租也是合法的。”这位工作人员还说了一次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创文检查时,为了遮丑,有关部门就买了铁皮把那一片给围起来,结果,时隔不久,铁皮就被那伙收废品的人给拆掉卖了,就连后门的一处水泥墙也被掀翻了。
■记者手记
成立公司统一经营这条路,还有多远?
废品回收站点是一座城市实现良性循环必需的中转站,它的作用是使得城市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能够得到回收、分拣,进而实现再加工、再利用,减少资源浪费的同时,也有利于环境保护。但是,如果选址不当,或者是随着城市的扩张,没有重新选址,就极易造成环境污染,对周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类似西区西河街“废品集中营”的个案实际上在全市很多镇区不同程度地存在。毫无疑问的是,15年前其所处的位置比较偏僻,一些外来人员安营扎寨,用辛勤的劳动收来城市的垃圾,进而分拣加工,再送到收购点,换来必要的报酬无可厚非,只是,现在周边高楼林立,居民增多,看来得换个地方了。
采访中,记者得知,劝导不起作用的情况下,西苑社区也曾想过办法,想将“废品集中营”改造成为市民广场,植上树和草,安置一些健身器材等,但是,地皮不属于西苑社区管理,协调后,终难实现。人们寄希望于西区办事处主导的“三旧改造”,同样,计划再次落空。
目前我国虽然对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但这些法规都比较笼统,而广东省又没有统一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即便是有照的废品回收企业都存在操作上的管理困难,更何况无照的“游击队”。
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是,目前,公安、工商、城管执法以及社区居委会都对废品回收有相应的管理职责,但各自发挥的作用有限。虽然废品收购业属于特种行业,但《行政许可法》实施以后,已经取消了公安对废品收购点的前置审批程序,只有在废品收购中出现了较严重的违法行为,公安机关才能介入调查。工商局只管核发营业执照,对从业人员无法掌控,对经营中的违规行为缺乏监管,对没有固定经营场所的流动摊点更无从管理。
市城管办有关负责人说,废品收购业应鼓励公司化、正规化、连锁化经营,将一些散兵游勇加以收编,建立相应的废品回收人员登记制度和约束体制。通过废品回收公司统一编号、统一发卡、统一运输,有序经营。唯如此,类似西区“废品集中营”问题才得以消失,不再上演。但这条路,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