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特教十六载,勤恳耕耘有作为
1999年,怀揣对残疾人士深深的同情,年仅十六岁的梅州女孩巫晓丹毅然放弃公费就读普师的机会,只身来到离家六百多公里的中山师范求学。2002年于特殊教育专业毕业后,她成为了一名平凡而光荣的特教园丁,用行动践行青春的志向。十六年来,她把爱心和热血都奉献给了身有残疾但仍向往美好生活的孩子们,尊重每一个生命,不因为残障而低估孩子,而是以培养社会人的目标尊重、包容和接纳他们,付之以平等的爱、理解的爱、尊重的爱、专业的爱,做特殊儿童拥抱幸福人生的温暖守护者。
春风化雨的从教生涯,巫晓丹付出了无数的心血,但也收获着无数次的感动,体验着特教百花园里另类的幸福。为了把孩子们教好,巫晓丹常常备课到深夜,为一个手语动作、一个交流眼神、一个教学环节设计反复斟酌,精益求精;在面对学生的时候,一个简单的生词、一句教材里的定义,都得一再重复、举例讲解,往往要用手比划上几十遍、上百遍,不仅得熟悉他们的身心特点,掌握教学技巧,还需要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耐心。不了解特教的朋友曾羡慕地说:“教聋哑孩子,上课都不用说话,嗓子就不会得老师的职业病啦!”殊不知,为了让孩子们感受更加真实、清晰的声音,巫晓丹努力加大讲话的分贝,一天下来,嗓子嘶哑了;为了让孩子们分辨发声、送气部位,看清口型,她的嘴角、下颚因为经常过劳而发麻。
她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实现教、研双体互促。任教中重度智障孩子生活数学课的过程中,她积极探索适宜年级残疾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率先在年级内实行跨班分组教学实验,大大提高了年级学生的课堂实效性,在学校开展的提高学生参与度专题研讨活动中,她负责的项目被评为一等奖。近年来,她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 项省、市课题研究,2 项获得教育成果奖;10篇教学论文在全国、省、市论文评比中获奖, 5篇论文在专业期刊上公开发表;1个视频新闻获国家银奖。获得“广东省首届培智学校教师基本功技能大赛二等奖”、“中山市优秀班主任”、“中山市优秀教师”等奖项。
搭建手语连心桥,服务社会勇担当
因娴熟的手语基本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热心助残的奉献精神,巫晓丹被聘为省手语专业技术鉴定专家、省手语翻译考评员、市青年智库成员。爱心扶残的路上,她从孩子们渴望求知的炽热眼神里,看到了特殊人群被关注的需要;她从残疾人赞许的笑容中,感受到了责任和动力。
2005年12月,中山市委市政府、市残疾人联合会、市电视台决定率先在全国地级市开通《一周》手语新闻节目,巫晓丹凭借流畅的手语表达和亲和的笑容顺利通过了试镜。2006年元旦,她正式成为中山市首位手语主播!此志愿服务工作,需占有周末时间,但她乐此不疲,无怨无悔。她深深知道,这份付出对自己而言仅仅是牺牲半天的休息时间,而对聋人朋友而言,则是能让他们进一步缩短与社会的距离、更深切感受到人文关怀的暖心剂。
灵巧的双手在胸前一伸一画、一张一合,她享受并珍惜着向听障人群传递新闻资讯与时政信息的分分秒秒。每次节目录制,都是体力、脑力、耐力的考验,但她不忘初心,尽心竭力。为了准确地传达信息,给每个词“打”出最佳翻译,让听障朋友们看得懂,她格外努力、严谨,每次都早早来到演播室进行磨合、练习,下了节目,腰酸、手胀成为常态。
十二年时间里,她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周末和寒暑假,有时赶上大年夜要录制节目也二话不说、奔赴岗位,因为那是她的聋孩子们及中山聋人了解政府声音的一个主要窗口!
跻身师德宣讲团,传递教育正能量
作为中山市教育系统师德宣讲团成员以及“中山市助残扶残爱心大使”、“中山市巾帼建功活动先进个人”、“中山市优秀教师”、“我身边的榜样”等荣誉称号获得者,她在市教体局的组织下面向全市各单位开展巡回报告,分享深情真挚的特教心路与育人事迹,展现教育真善美,听众累计逾五千人次,感动了同行,感动了社会,传递了教育正能量,唱响了特教好声音。
青春因奉献而绽放,生命因良善而闪光。身为特教园丁,巫晓丹用心感受着与残疾人群一路相守相伴的幸福和一起聆听着花开声音的感动。敬业奉献,行胜于言,无论是特教苗圃的勤恳耕耘,还是手语助残的默默坚守,她的愿景只有一个,用爱的呼唤浇灌迟开的花朵,让爱的阳光照亮每个寂静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