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8月23日 星期六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头条新闻 >> 正文
农村社区建设走出“中山模式”
发布时间:2011-06-13

 

农村社区建设走出“中山模式”
 

解读“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的创新性探索
 
 
 
 
6月8日,火炬区健康花城的小朋友在社区文化中心朗诵《弟子规》。今年年初,
我市获得民政部命名的"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称号,是全国唯一获此称号的地级市。
 
 
■名词解释
 
    “2+8+N”模式:“2”是指各社区组建一个农村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搭建一个社区服务中心;“8”是指各社区服务中心内设“四站”和“四室”,即社区公益事业服务站、环境卫生监督站、志愿者服务站、农技服务站、文体活动室、计生卫生室、治安警务室、法律服务室。“N”是指根据当地居民需要,增若干服务项目。
 
    昔日洗脚上田,今朝“洗脑”进城。在制造业重镇中山市小榄镇,棋牌馆的常客——洗脚上田的农民、发家致富的老板,如今纷纷放下麻将,捧起了书本。据统计,在小榄镇开展全民基础素质教育六年以来,全镇先后有近万名农民重回学校学习。
 
    这是中山市新农村建设的一幅画面。作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近年来中山市围绕“统筹”二字向着农村社区改革纵深推进。从2008年起,中山市率先探索“2+8+N”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将政府公共服务、文化体育等设施延伸至农村社区,创新社区管理,使每一位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各种服务,如同城镇居民的生活一样便捷多彩。
 
    今年初,国家民政部授予中山市等33个县(市、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的称号,中山市也成为全国首个获得此殊荣的地级市。
 
 
 
【服务延伸】
不出社区就能享受政府服务
 
    中山市的中心城区仅占行政区域不到10%,这种城市结构,让该市统筹城乡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如果做大‘蛋糕’却分不好‘蛋糕’,经济再增长也带不来幸福。”
 
     中山市委书记薛晓峰多次强调,未来五年中山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和美家园。而加快农村建设,成为该市拆除城乡壁垒的重要路径。
 
    2008年,中山市被国家民政部正式确定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市以来,探索总结出具有中山特色的农村社区建设“2+8+N”模式。中山市副市长殷昭举表示,中山先后出台10多项政策措施,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科学技术、现代文明等向社区延伸,大大增强了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
 
    在此模式中,“四站四室”就是政府公共服务延伸到社区的具体项目,目前全市153个行政村均建有社区服务中心,居民的社保、民政、医疗保健、计生等问题都可在该中心实现“一站式”办理。此外,农村社区还引入社工组织,通过政府购买,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提供长者服务、青少年服务、残障康复、外来务工人员等有针对性的服务。
 
    “过去,一有什么事都要往城市里跑,来来回回就是一天,现在基本在家门口就能解决了。”家住横栏镇新茂村的一位村民兴奋地说。目前,该村的服务已覆盖了社保、民政公益、社工义工、农技、卫生、文化、关工委等8个大项目50多个小项目。在三角镇三角村,每个站室都有相关的机构队伍和明确的工作制度职责,“来访群众的需求和问题基本上都能一站式办妥。”该村负责人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自从农村社区建立治安警务室并配置联防队伍后,基层的治安案件已大大减少。目前,全市村民居民对社区治安的满意率达85%以上,民事纠纷调解率调处成功满意率为98%以上。
 
 
 
【文化下乡】
农民掀起一股文体热潮
 
    “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生动反映了许多农民单调乏味的文化生活。“2+8+N”的模式,对丰富农村社区文体生活提出了高标准和高要求。
 
    受小农意识影响,古镇部分私企老板变得保守和不思进取。今年4月,该镇在全国首创了农村社区学院,聘请10多位清华大学、中山大学、香港大学等知名高校教授来上课,针对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新手等不同群体的不同教育需求,设计适合他们的课程。
 
    按照“2+8+N”模式,各农村社区都须配备一定的文体娱乐设施。目前,全市24个镇街文化站已全部达到了省特级文化站标准,文化广场255个,每年广场演出超过3500场;全市建成农家书屋153间,覆盖全市行政村,藏书68.4万册等。
 
    把文化设施送下乡是不够的,农民应成为农村文化的主角。为此,各农村社区大力组建群众文艺、体育队伍,积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结合本地特色,一些村社区开设了曲艺社、歌唱队、飘色队、龙舟队、舞狮舞龙队等,定期活动和比赛;外来务工者也积极参与其中,在东升、三乡等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镇,常在节假日开展外来工游园活动、外来工文娱演出专场等。笔者在民众镇浪网村看到,该村投入150万元建成的村文化活动中心、老年人协会,目前已成为当地居民休闲娱乐的最好去处。
 
    中山市民政局副局长何恩忠介绍,目前全市平均每个社区都有5个以上社区社会 组织开展活动。“居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很高,农村社区建设已经由政府推动向社区居民的自觉行动转变。”何恩忠说,目前所有村社区均建立起了健全的《村民自制章程》和《议事制度》,从机制上保障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提高他们参与村务管理积极性。
 
 
 
【强镇富村】
城乡收入差距达全省最小
 
    按照“2+8+N”模式,中山农村社区建设必须要得到“六好”目标,即“党建好、自治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自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各村社区结合本地特点,大力开展“三清四改”,通过布局优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村庄绿化、卫生洁化、水体净化、建筑美化、管理强化等环境建设工作,农村社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据了解,目前全市18个镇已成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与此同时,通过大力发展以生态农业、生态渔业、生态苗木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代表的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经济,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双赢目标。
 
    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农村社区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在抓好社区建设的同时,中山不断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农村社区基本实现了医疗、社会保障全覆盖,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1.77∶1,达全省最小。按照中山“十二五”规划,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城乡收入比缩小到1.62∶1。
 
    有条件的镇、村,正在不断丰富服务和社会保障的内容。古镇实行了15年免费义务教育,提高困难群众医疗门诊报销标准,各村自发先后成立扶贫助困奖学基金,筹集资金2100多万元,当地社会保障日趋完善等。
 
 
 
■样本
    小榄镇探索构建学习型社区
    低学历农民可免费“回炉”再造
 
    作为传统制造业的强镇,小榄镇的经济一直位居国内镇区的前列。从2006年起,小榄镇就开始推进全民基础素质教育,针对一些低学历农民,通过部分甚至全部费用补贴让他们“回炉”学习。
 
    小榄镇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镇共有一万多名户籍青壮年(17-40岁)尚未达到高中学历。“推进全民基础素质教育,目的就是让这群人通过参加成人高中或成人中专的培训,学习掌握一定程度的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据介绍,为鼓励农民的学习热情,该镇每年拨专款120多万元作为专项补贴。对特困家庭和低保家庭学员免收学费;对40岁以上报读的居民,以减免一半学费作为奖励;对优秀学员除颁发奖品和奖学金外,还报销全部或部分学费。
 
    该政策得到了农民们的积极响应,六年来,先后有近万人重进学校。学员中既有普通居民,也有社区“两委”领导,年龄最大的有68岁,有的还带动家庭成员甚至邻居参加学习。
 
    在这些学员当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生产(工作)者、技术能手、优秀管理人员和自主创业者;在省、市、镇以及社区评选的“文明(和谐)家庭”、“模范夫妻”、“优秀家长”当中,也不乏这些学员的身影。
 
    广东省副省长宋海对此称赞道“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新举措,是建设和谐社会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