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 正文
“红绿”结合养出乡村发展的“锦鲤”
南朗灯笼坑村将红色资源与特色农业、旅游业相融合带动村民增收
发布时间:2021-11-03 来源:中山文明网

  一边是城市的繁华喧嚣,一边是乡村的安宁清净。在秋雨的洗礼下,偏居于中山南朗翠亨快线旁的灯笼坑村清新宜人。连绵不断的山峰有一组山峰格外不同:状似猛虎,由三个山峰相连组成,这里便是著名的三山虎山。76年前,在这里发生过一场可歌可泣的战斗,枪声从天黑响到了天亮。这场著名的战斗以极少的兵力牵制住敌军大部,掩护珠江纵队司令部机关及第一支队主力成功转移。为此,20多名战士血洒山头。

  枪声已经渐远,如今的灯笼坑村仍然留下了众多历史的遗迹:民居的屋顶仍有枪炮穿过的印记;三山虎山正对着的“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逸仙大队部旧址”指示牌提醒参观者,这里曾是当年中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也是中山抗日游击战的核心战场;三山虎山脚下的小小碉楼外“中共中山四区区委油印室”的牌匾被镌刻在墙身,百年未变的模样向外人诉说着历史。依托着丰富的红色资源,灯笼坑所属的白企村也在探索乡村振兴的绿色发展道路,将红色资源与特色农业、旅游业相融合,建设宜居宜游的美丽山林乡村。


13.jpg

游客到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逸仙大队部旧址参观。记者 易承乐 摄


  ■红色故事代代相传

  灯笼坑村由黄、贺、李三姓组成,其中以从梅州迁来的黄姓客家人为主,至今已经繁衍至第十代,现有本地居民200多人,在澳门及海外的乡亲1300多人。客家人自古便有“勤耕苦读”的家训,他们在这贫瘠的山地里开荒造田,种植粮食,逐渐安居。灯笼坑所在的行政村白企村委干部贺根强介绍说,客家人天生就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中山于1938年沦陷,平原地区基本被日军控制,仅剩下五桂山山区,为了继续抗日,中山沦陷初期,中共中山县四区区委副书记兼宣传委员曾谷就住在灯笼坑村一座碉楼里,与青年委员欧初在这里编印宣传刊物《民气报》,很多重要的情报都通过邻居甘金好传送,村民们都支持革命, 欧初在这里迅速成长,宣传革命,发展队伍。一些客家人纷纷加入了抗战队伍,然而让灯笼坑村真正载入史册的,则是不久后发生的“三山虎血战”。

  贺根强带领记者来到了“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逸仙大队部旧址”,这栋两层楼的建筑是典型的中西结合式侨屋,“抗战期间,南朗是岐关公路东线、五桂山外围的重镇,是游击队外出活动的主要通道之一。据史料记载,1943年12月,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逸仙大队成立以后,直到1945年1月,珠江纵队成立,游击队部分主力大多驻扎在群山掩映的灯笼坑村。指挥部指挥林锵云以及逸仙大队队长谭桂明常住于此,屋主就是华侨黄彩娥,灯笼坑村的群众基础也很好,正所谓‘山不藏人,人藏人’,抗日战争时期,很多普通村民并非在册的游击队员,却为抗日作出了贡献。他们的故事也在灯笼坑村村民间代代相传。”贺根强表示。

  在大队部旧部前驻足之时,一队前来拍摄党教小专题的老师们来到现场,“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不少党员干部、群众学生都来这里追寻革命印记,重温那段峥嵘岁月。”贺根强说,时隔76年,如今的三山虎山生机盎然,山下仍保有耕地和鱼塘,附近的村民安居乐业,一片祥和,而曾经发生在三山虎山上的故事以另一种方式被人铭记。2008年6月,三山虎山抗击日军战斗遗址被核定公布为中山市革命遗址,并定为中山市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在灯笼坑村的村民活动中心内,陈设着“中山抗战烽火爱国主义教育展览”,详细地记叙了关于三山虎山血战这段故事。


  ■特色农业带动村民增收

  白企村是我市的生态保护区,也是南朗镇唯一限制发展工业的村居。贺根强认为,白企村虽然发展工业受限,但是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与绿色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也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度融合,加速“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在采访过程中,村民黄咏阳正在村中的水井处取水,这位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学生毕业后在珠海工作从事软件开发工作,“走了很多地方,发现还是自己的家乡更舒适,道路宽了,生活便利了,但家乡的空气还是一样清新,家乡的水还是一样甘甜。因为我的行业对办公地点没什么要求,一台电脑就可以,所以就选择回乡工作。”近年来,回到灯笼坑村居住的乡亲不在少数。

  在离水井不远处有一家嘉鲤渔场,白色大棚下饲养着近两万条锦鲤,渔场的锦鲤曾多次在广东省甚至全国大大小小的锦鲤大赛中摘金夺银,渔场工作人员阿欣告诉记者,负责人赖先生是一位香港企业家,从番禺搬迁到现在灯笼坑村,“嘉鲤来到这里,也是因为灯笼坑村生态环境优良,空气好,渔场养鱼的水也是村中的山泉水,养出鱼特别优质。”据了解,在这里他们还追求锦鲤养殖的突破,嘉鲤产的孔雀(鱼种)在中国锦鲤界已经享誉成名,现在国内很多自家产的孔雀(鱼种)都是用嘉鲤的孔雀血统进行繁殖,改良。

  在锦鲤场另一侧的山坡上,果农在山上种植着大片的菠萝和火龙果,一些亲子游的家庭正在这里采摘火龙果。“灯笼坑村的自然条件优良,我们正在通过盘活闲置资源,把红色遗址和特色农业项目结合,带动乡村游,打造集休闲、观光、采摘、亲子互动于一体的高标准旅游观光农业,带动村民增收,打造看得见绿水、望得见青山、解得了乡愁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新家园。”(中山日报 冷启迪 易承乐)